Page 3 - 银生文化2016年第6期(总第68期)
P. 3

卷首语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凡 翀【女】

            人生最真实而久远的幸福莫过于如他们这般,相亲相敬、相爱相知,既是家人,
      又似朋友,即便远离,心却紧紧相依……

          《我们仨》让我走进了杨绛,走进了她的家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对他们这个幸
      福模范家庭早有耳闻,却鲜少去探究,一直到杨绛辞世的消息传来,满世界都是“杨
      绛”的时候,才捧起了《我们仨》。

            从字里行间,我无法想象这是出自 92 岁高龄的老人之手,那样空灵、那样轻盈。
      不禁感叹 :我,会不会有 92,即便是有,也恐怕记不得这世间的许多人和事了。

            在丈夫眼里“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那是一种怎样的褒奖啊!羡煞了这天下的
      女子。先生的文字里,看不到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只看到温婉恬淡、坚韧从容。我想,
      在她的心里许是一直住着 21 岁那个初识钱钟书的女子,才能把这一世的爱恋、一世
      的情谊酿得那么甜、那么浓,甜得心醉,浓得任世事变迁也无法将它化开一丝一毫。

            当爱女和爱人相继离世,不知她经历了如何的撕心裂肺才平静下来,继续过活。
      我想,也只能靠着思念、回忆、梦境来聊以自慰吧!点一盏青灯,梳理数十载的风风
      雨雨、点点滴滴。从结为伉俪远赴牛津到钱瑗呱呱坠地;从辗转巴黎深造到回国工作;
      从风雨飘摇两地相思到双双入聘清华 ;从政治风暴到生离死别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
      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
      人。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合上书本,已是凌晨,整个人充斥着杨绛先生一家浓浓的亲情,暖暖的,眼眶却
      又是湿湿的。隔夜,记述下这些酌句,正是暴风骤雨,放下钝笔,狂乱的天气已然过
      去,先生想必也在另一个世间找到了她日夜的牵挂,心灵的相依,从此再没了分离。

                                                                                                                       2016·6 1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