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让一园成为两馆

发布时间:2015-02-05 10:16:30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自从2012年10月奠基开建之后,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的建设备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14年,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建设项目被列为普洱市绿色...

自从2012年10月奠基开建之后,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的建设备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14年,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建设项目被列为普洱市绿色经济试验示范项目,市委、市政府将项目建设经费列为财政预算。一直在园区项目现场负责物种收集的中科院高级工程师张远辉表示,这些支持会让植物园建设更加顺利,未来的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必定会四季有花开,珍稀物种济济一堂,成为科普旅游的一个好地方。在张远辉的想法里,景东亚热带植物园该成为两个馆,一个是植物的博物馆,另一个是植物的档案馆。

植物的“大观园”

大多数时候,张远辉和自己的同事杨国平都会离开园区的办公地点,前往杜鹃湖、许家坝等地,拿着工具出去,带着一些植物回来。随着景东县交通越来越好,他们可以开着车到更远的地方去,采集植物样本,然后将这些样本带回园区所在地,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育。张远辉介绍,园区位于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川河、瓦韦河和小干河三条水系环绕的罗伟田大山一带,景东县锦屏镇和文龙乡交界处。园区属山地地形、中山地貌,区内最低海拔1225米、最高海拔1882米,高差600米。区内土壤主要为赤红壤、红壤土类,质地轻粘。根据样方调查,园区内植物物种丰富,每500平方米样方内记录维管植物物种达120—150种,初步统计,已经记录种子植物130科达1160余种,有50余种兰科植物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张远辉和杨国平的任务就是发现植物、移栽植物,在生态保护良好的“两山”区域内,不同的海拔梯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很多植物都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张远辉他们一旦找到需要的物种,就将种苗带回园区。取苗时注意保护水分,及时修剪枯叶并做根部保湿,这些工作不能隔夜,否则会降低种苗的成活率。进园后,要通过基质配比进行土壤改善,比如用蛭石疏松透气、用珍珠岩保水保温、用草炭土保肥等,整个流程既复杂也细致。让张远辉印象深刻的是高山杜鹃,这种植物的技术管理要求相当高,比伺候一个婴儿还要费心,经过连续“作战”,高山杜鹃终于在园区生根。

走进项目一期的大棚里,地上摆满了花盆,盆里栽种着不同的植物,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叫不出名字。张远辉介绍,现在已经有860种植物,其中珍稀种类100种左右,以后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整个园区将成为一个植物的大观园,一个科普价值很高的“植物博物馆”。

植物的“身份证”

成功移栽后,张远辉他们要负责日常的维护,即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除草、松土等,植物长大以后还要换盆。除了这些,还有一项工作十分重要,就是给植物办“身份证”。如果细心观察,每一个花盆上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一行数字。张远辉告诉记者,别小瞧了这些数字,这和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重要,比如高盆樱桃的编号是0020140006,其中“00”表示国内,“2014”表示移栽的时间,“0006”表示移栽的种类,而且这个编号是终身制,与之对应的是一连串信息,比如繁殖方式、引种地、生态环境、生长量、花果期等。张远辉说,这是一种流程化、数字化管理,等于建立了属于植物的档案,有了丰富的数据作支撑,园区就会成为植物的档案馆。

根据规划,植物园的植物从采集、繁殖、栽种移植、交换一直到植物生长、繁衍,均在植物记录系统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包括开花、长叶、高度、胸径等定期的物候及生长量测量,以便掌握园内植物的地理来源、遗传背景、生长动态,并对其生态适应性及相关性进行科学评价,园区将采用西双版纳植物园统一的植物记录系统进行管理。同时,对全园区的植物进行数字化定位,形成园区及物种保存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保证植物园内所有物种和植物生长的动态监控。

景东县政府副县长杨波表示,立足两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生态禀赋,在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技术支持下,景东县积极在党委、政府层面大力支持植物园项目建设,让物种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保存和展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为科学研究提供样本等方面的支持。(普洱日报记者朱立新 张国营)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