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三十年】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促跨越

发布时间:2015-08-13 10:44:16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开篇语】光阴流转,流不去历史的辉煌;世事变迁,改革开放的巨轮始终在汹涌大潮中破浪前行。今年是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30年峥嵘岁...

【开篇语】光阴流转,流不去历史的辉煌;世事变迁,改革开放的巨轮始终在汹涌大潮中破浪前行。今年是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30年峥嵘岁月,历史长河短暂的瞬间;30载春华秋实,景东大地日新月异。30年来,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沐浴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一路高歌,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各族群众平安幸福的壮丽篇章。成绩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史能鉴今。总结景东县30年成就和经验,为景东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利在千秋。为此,景东县委宣传部与普洱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出《景东三十年》系列专题,聚焦景东30年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盛世,推进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促跨越

——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李世华  文/图

 

\


民族文化

岁月流转,沧桑巨变。
 

1985年12月20日,景东彝族自治县宣告成立!
 

时至今日,岁月已经轮回30圈。
 

30年峥嵘岁月,历经六个五年计划,继往开来,探索不止,创新不息;30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科学发展,春华秋实。
 

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前赴后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取向,把“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作为首要任务,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弘扬“尚德崇文、和谐包容、敢为人先”的景东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从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温饱到阔步小康的转变,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30年,弹指一挥间。放眼景东大地,处处迸发蓬勃生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时光返回到1985年。1985年是国家“六五”计划的终结年。“六五”计划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继“一五”计划后的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在这五年间,我国实行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体制和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转变,城市开始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使得长期以来的人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让国人可以放眼于小康的长远目标,标志着我们正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景东县顺应历史潮流,按照“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的“六五”计划要求,提出“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响亮口号,并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经济社会提速发展。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852万元(当年价),农民人均纯收入178元;地方财政收入826万元;地方财政支出1166万元。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以来,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遵循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带领人民群众解放生产力,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作为首要任务,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主动把握、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奋进,更加注重项目支撑、产业提升、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社会和谐,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14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539776万元,比1985年增长44.5倍,全市排名第三位;人均GDP达到14839元,比1985年增长39.9倍。3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跨进21世纪,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全县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40069万元,比1985年826万元增长47.5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31767万元,比1985年1166万元增长197.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85年5503万元增至130298万元,增长22.7倍。


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农业是景东县经济的主体,占GDP的66.88%。
 

30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全面释放,农业设施以及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和提高;大力发展烤烟、蚕桑、茶叶、核桃、甘蔗、畜牧等高原特色农业,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整体效益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速提升。
 

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60993万元,比1985年的1886万元(90不变价)增长190.4倍,全市排名第二位;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7997万元,比1985年的7196万元增长29.3倍。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产量18.02万吨,比1985年84888吨增长1.1倍;种植烤烟120210亩,收购烟叶30.5万担,产值4.36亿元,产量、产值、税收均居全市之首;桑园种植面积发展到39088亩,鲜茧产量2465吨,桑农收入1.2亿元,鲜茧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80%;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586724亩,核桃干果产量8152吨,产值3.1亿元,产量和面积位居全市第一;茶园面积发展到234744亩,茶叶产量11422吨,农业产值2.01亿元;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55100亩,产量271416吨,农业产值1.15亿元;咖啡、生物药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值0.82亿元。生态、健康养殖业持续发展,生猪、大牲畜、山羊、家禽出栏和存栏不同程度上升,肉类总产量3554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277亿元、渔业产值7346万元。


工业经济飞跃发展

 

工业兴则景东兴,工业强则景东强。
 

30年来,景东县工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县委、县政府把工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突出发展绿色工业,提升绿色崛起的牵引力,喊响“工业强县”口号,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小微企业创业园”的组团布局,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引导相近资源、同类产业、关联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完善县级领导服务重点企业长效机制,健全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贷款贴息、专项投入等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融资平台,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了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佳浩、力奥、鑫盛、立华腾、天泽等等一批强优企业,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以林板林化、缫丝、矿电、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2014年,全县工业企业数从1985年21家发展到112家;规模以上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到9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04421万元,比1985年5208万元增长57.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2953万元、增加值8392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705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2911万元,比1985年2020万元增长84.6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稳中有进,实现增加值14.8868亿元。徐家坝、黄草岭等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接待游客76.78万人次,旅游收入4.57亿元;现代物流、地产、商贸等行业健康发展,建筑建材市场更加规范,4G网络覆盖面稳步扩大。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1985年以前,景东城区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4万人。整个县城只有一条老街和一条主大街,过境公路穿城而过,呈带状发展,车辆人流混杂行驶,路面破烂不堪,经常造成交通堵塞,且建设用地紧缺,没有公共绿地,老城建筑密度高,人口聚集。
 

为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于1997年对莲花塘至塘窑段的河道进行改造,将原来7公里长的河道改成4.08公里;2002年又对塘窑至麻栗庄1.6公里的河道进行了治理。两次河道改造治理,新增土地1210.92亩。县委、县政府将这些土地与城区农田进行了置换,再将置换出的农田作为县城建设用地进行新城区开发建设。
 

\

城市建设(吴永康  摄)

 

“十二五”开局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城镇开发作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以统筹共建的思路,突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统筹的聚合力,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以规划引领城镇建设和管理,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在建美县城方面,强化功能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干道、重点区域、重点建筑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南部、北部、东部新城建设,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成了一批城市综合体。在建优功能镇方面,深入实施集镇建设提升工程,以中心集镇、交通沿线集镇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功能特色,强化产业带动,健全公共服务,促进资源聚集,着力打造了一批集现代功能和乡村特色于一体的集镇。在建靓特色村方面,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坚持把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风貌整治和民生改善结合起来,注重保留村庄特色、乡土气息,着力打造了一批环境美、内涵足、和谐满、乡愁浓的美丽乡村,使之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目前,县城城区总面积达5.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增加到5.6万人,城市绿化率达41.69%、绿地率36.61%。市政建设为景东扩大开放和提升城市品味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全县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公共交通更加有序,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2006年,景东县首获市级文明县城称号,此后的几年间,全县人民身体力行,致力于这个荣誉的维护,硬件软件建设双管齐下,使景东县城功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2015年初,县委、县政府又城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全力申报第三批省级文明县城,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以饱满的热情共赴“文明之约”,共建文明和谐家园,谱写了城市文明的强劲音符。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30年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项目融资是硬功夫、项目落地是真本事”的理念,突出加快项目建设,提升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深入分析土地、交通、环境、资源等要素条件,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以建设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突出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健康服务业、交通水利、科教文卫、扶贫开发、生态文明、民生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协调,上下衔接,积极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列入国家、省、市规划盘子,落地景东,同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大建设项目机制,相继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资源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城市基础建设以及道路硬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景东至文东高速公路、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县乡路网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建制村通畅工程快速推进;水利建设步伐加快,青龙水库大坝填筑、“五小水利”、水价改革试点等工作有序推进;变电站光纤覆盖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太忠35千伏、文华220千伏输变电项目协调推进,全县电网结构更加完善。201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73335万元,比1985年增长201倍;境内公路总旅程9006.1公里,比1985年增长8.7倍;货物运输总量完成290万吨,货运周转量41395万吨公里,分别比1985年增长25.4倍和83倍;完成客运总量129万人,客运周转量10796万人公里,分别比1985年增加120万人和10172万人公里,增长了13.3倍和16.3倍。全县13个乡镇、170个村(居)民委员会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0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现代化为抓手,不断推进“文教景东”建设步伐。同时,加大对卫生、科研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事业突飞猛进,特别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网络基本形成。2014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68所,其中,私立学校19所、公办学校149所。公办学校中,小学121所、普通中学19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25所、特殊学校1所。在校生48861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8264人,占57.9%。小学在校生24293人,初中在校生1317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120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50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8人,学前教育在校生5734人。教职工总数3334人,其中,专任教师3042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县共有医疗机构和卫生单位23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4个、普通卫生院9个、中心卫生院下设分院4个;在岗职工661人,其中,卫生机构技术人员565人,执业(助理)医师296人、护士161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083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5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97张;村级卫生所160个,聘用乡村医生293人;民营医院2所、个体诊所27个。广电事业长足发展,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68%,景东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为文物保护单位。新农合参合率达97.92%,人民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大幅提高

 

30年改革开放,让景东县城乡居民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

新农村

 

201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53305万元,比1985年6162万元增长5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198元,比1985年178元增长39.4倍。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85年901元增至2014年39549元,增长42.9倍。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59829万元,比1985年2937万元增长189.6倍,各项贷款余额331086万元,比1985年增长81倍。民生保障日臻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消费结构步入多样化,冰箱、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摩托车、轿车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与此同时,景东县建立了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城镇建立了配套完善的宣传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图书馆、影剧院;乡镇建立了综合文化站,村组建立了文化室、农家书屋等点多面广的文化覆盖网,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可持续发展效果显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东魅力、活力、潜力和实力所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叫响了“生态立县”口号。在生态立县的实施过程中,按照“项目不论大小、进入必看环保”的原则,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提升环境监控和预警能力,广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城市建筑、交通、生活等各方面的推广应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深化“两山”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和“森林景东”建设为抓手,充分挖掘“山”优势,做好“林”文章,推进营林造林、农村能源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规范珍贵树种、药材采种育苗,着力培育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用好灾害搬迁、生态移民等配套政策和资金,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三退三还一护”力度,加大城乡集中居住区绿化、美化力度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资源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201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5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2.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2‰,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升。
 

30年乘风破浪,一路高歌。
 

景东县委、县政府在浪涌潮奔之际指点江山,在风云激荡之时决断乾坤,带领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在经济社会发展史上镌刻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灿烂轨迹,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厉兵秣马,蓄势待发;扬帆远航,再创辉煌。
 

30年探索实践,30年积累宝贵经验,30年积聚巨大能量。再一个30年,时间长河的转瞬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伴随着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大潮,景东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带领全县人民踏着“四个全面”目标的鼓点,披荆斩棘,高歌猛进,以浓墨重彩的鸿篇巨制在景东新的发展史上,再一次描绘出更加绚丽的画卷,再一次铸就起更加雄伟的时代丰碑。
 

 


                                    ------转自《普洱日报》2015年8月6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