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游威海记

发布时间:2013-06-20 11:29:12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未及威海,就听说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洁净,街道规整。午饭后我们从蓬莱出发,阳光不时从云间探出头来,洒落万道金光。下午三点左右来到威海...

未及威海,就听说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洁净,街道规整。午饭后我们从蓬莱出发,阳光不时从云间探出头来,洒落万道金光。下午三点左右来到威海,整座城市被湛蓝的大海围裹,略带海咸腥味的新鲜空气盈盈,感觉整个人从发梢到脚底都醉了。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相接。为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因其特殊地理环境,被称为“中国的好望角”。古时认为日神所居之地,是我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被誉为“亚细亚—太阳启升的地方”。 1996年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改善人居环境100个范例城市之一;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3年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威海市历史悠久而又年轻。说其悠久,是因为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说其年轻,在西汉时不过是处偏僻的边隅,两、三户渔家,遍地长着柑橘树,时称“落柑村”。到了元代,威海成了南粮北调必经之地,经常遭受倭寇侵扰。1389年,明朝在此设卫屯兵,以威慑倭寇,巩固海防,取名“威海卫”。1888年清朝建立了北洋水师,7年后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1898年被英国强租达32年。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设立威海卫行政区,直属行政院。1938年又被日军侵占,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回,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称威海市。据《史记》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后,曾在此修建日主祠,拜日神迎日出。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两度驾临拜祭日主,寻求长生不老药,留下了“秦桥遗迹”、“秦代立石”、“射鲛台”和丞相李斯手书的“天尽头秦东门”石碑。公元前94年,汉武帝率文武百官自今西安出发,经泰山,一路东巡游历海上,来到威海时,不禁被壮观奇丽的“成山头日出”折服,遂下令修筑拜日台、拓日主祠,以感恩泽,且作《赤雁歌》志之:“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彩文。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逛过“韩城”后,红日西坠。血样黄昏笼罩着浩淼的海面和不远处的刘公岛。海鸟嘶啭翻飞,灰色的翅膀背负着越来越深沉的暮色,渐渐消隐。海水轻拍海岸,翻出朵朵浪花。此景此情,不由得想起了早年读过的《七子之歌·威海卫》,来时的愉悦随之被阵阵凝重所取代。“威海卫”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之一,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海防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华灯初上。登上2005年仿制的清代“定远号”铁甲舰后,这种血色的凝重愈发挥之不去。曾几何,甲午硝烟无情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道永恒的疮口,让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扼腕慨叹、无限屈辱。当时作为最高统治层的满清政府昏聩颟顸,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六旬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1000万两白银大兴颐和园,还恬不知耻地排除异见:“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绵力,结各国之欢心。”据说慈禧当年一天挥霍掉的纹银高达4万两。相反,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日本明治天皇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不惜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民众为购买先进战舰捐出口袋里最后一个铜板。当时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舰队,面对蕞尔小国进犯,弹药奇缺,水军官兵虽殊死奋战,最终仍全军覆没,一蹶不振。甲午败北后,清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日赔款一项可以建造7支北洋舰队,是清朝当时财政收入的3倍,日本当年财政收入的6倍。明治天皇对所获得的战争赔款分文未动,全部用在了后代的教学办学上,连最边僻的山区,都建设了像样的学校。这样一比对,孰输孰赢,不用开战便知分晓。
 

当时的中国并不缺乏有识之士。1883年3月,李鸿章经过多方努力,奏准购买两艘铁甲舰后,又派人到各国考察,最后交由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锵造船厂建造。所建造的“定远号”和另一艘姊妹舰“镇远号”,共花费白银340万两,装设有当时最先进动力设备、武备和防备,于1885年加入了北洋水师,二舰时称“亚洲第一巨舰”。如此巨大的战舰,当时中国尚无合适的船坞停靠。1886年8月,“定远号”、“镇远号”和另两艘战舰驶往日本长崎补给、维护,“定”、“镇”两艘坚甲巨炮,引发了日本朝野的极度震撼和恐慌。但据说东乡平八郎登上“定远号”考察后,看到清兵在主炮上晾晒衣裤,断定中国海军不足为惧。耀武扬威的清水兵休假上岸购物和嫖娼时,与日本人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伤,最后在清外交军事压力和西方调停下,以互赔损失告终,史称“长崎事件”。自此后日本便痛下决心,以“定远号”、“镇远号”为假想敌,制造了所谓的三景舰。从1888年开始,正当日本举全国之力打造海军之际,北洋水师经费被“老佛爷”挪用,军费短缺,竟然“未购一舰”,也未更换射速更快更先进的主炮。日本则从英国人手中购下了原本打算卖给中国的高速巡洋舰,即后来的“吉野号”,成了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海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力军。
 

当时的中国也不缺乏高素质和斗志昂扬的水军官兵。1894年9月17日黄海遭遇战中,“定远号”作为北洋舰队的旗舰,带领十多艘战舰参加了决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当时就在“定远号”上,官兵们同仇敌忾,摩拳擦掌。“定远号”首先向日舰开炮命中,不幸地,舰桥突然断裂(原因不详),丁汝昌身负重伤,舰旗亦不能指挥了。“镇远号”则击中日军旗舰“松岛号”,使其弹库起火退出战斗。由于弹药匮乏,二舰均未发挥自身最好战力。黄海战役后,北海舰队退回威海不敢轻出。11月4日,“镇远号”进港时触礁,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由原帮带杨用霖接任。次年2月4日,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卫,鱼雷击中“定远号”左舷。清军将舰移至浅滩,当作炮台继续顽强战斗。9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岸炮台,以岸炮击伤“定远号”。远看大势已去,为了不使战舰资敌,管带刘步蟾下令炸沉战舰后自杀。“镇远号”和北洋海师其它残余舰只投降。甲午后,日军掳取“镇远号”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直到二战结束,国民政府向日本政府索回原“镇远号”遗物,于1947年5月18日从日本运抵上海,现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定远号”沉没后,故事远远没有结束。1896年,日本秀川县知事小野隆助雇用潜水员,用了一年的时间打捞得不少“定远号”残骸带回日本,并在老家太宰府建造了“定远馆”:铁门用“定远号”的甲板,栏杆用“定远号”长艇的船桨,排水盖也被当做了装饰品挂在墙上,船舵被居住在日本长崎的一名英国人制成咖啡桌……据说“定远馆”建成后,小野隆助和家人搬入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原因是北洋水师的幽灵经常在别墅内游荡。小野隆助非常恐惧,设下祭台祭奠这些战死的中国水兵。别墅也不敢要了,交由当地的神社管理。神社接管后,依然常常闹鬼——有人到“定远馆”住宿,住到半夜发现有穿着中国水兵制服的鬼魂走来走去。有人夜里到“定远馆”取东西,和穿着中国水兵制服的鬼魂相撞,当即吓得半死。有人喝了酒后到“定远馆”住宿,醒来后发现自己靠在别墅的铁门上,三天无法抬起腰,仿佛遭到了刑笞。有人到“定远馆”偷东西,听到被中国语喝问,被吓坏的小偷连忙跑到当地官署自首……
 

“定远号”同样留给中华炎黄子孙一个真理:弱国无外交,落后了就要被挨打。中国人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走自强不息、自主研发之路,打造坚船利炮,建设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这样才能捍卫祖国神圣的领土!(罗海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