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县:蚕丝织就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3-09-05 16:02:01 来源:普洱日报 点击: 收藏
如今,我们种桑养蚕的女人再也不是宋代诗人张俞笔下的《蚕妇》了。你看,这是我家种桑养蚕卖鲜茧建盖的新房。景东县锦屏镇前所村高桥村民小...

 

“如今,我们种桑养蚕的女人再也不是宋代诗人张俞笔下的《蚕妇》了。你看,这是我家种桑养蚕卖鲜茧建盖的新房。”景东县锦屏镇前所村高桥村民小组组长、女党员王萍指着崭新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欣喜地说。
 

2005年冬季,王萍试种蚕桑,2006年养蚕卖鲜茧收入4300元,初尝甜头。此后,她把自己家的良田全部拿出来种上桑树,桑园面积发展到8亩。她说,种桑养蚕很划算,家里用卖鲜茧赚回的钱建起了宽敞的新楼房,新建了160平方米养蚕房,还配置了1辆农用车、2辆摩托车,家庭建设旧貌换新颜,生产生活锦上添花……
 

在景东县桑区,像王萍这样依靠“蚕丝织就致富路”的农家数不胜数。
 

景东县抓住国家“东蚕西移”的政策机遇,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0年首次在大街、漫湾、大朝山东镇三个乡(镇)试点种植桑树380亩,次年试养蚕105张,产鲜茧4.8吨,桑农实现收入6.6万元。景东县栽桑养蚕试点示范大功告成,国内著名茧丝绸专家纷至沓来。他们鉴定评说:景东县是生产优质蚕茧的“好地方”,其蚕茧具有丝质好、品质高等优点,属于国内最优质的蚕茧系列。
 

此后,景东县坚持“加大投入,扩大规模,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政府引、龙头带、农民干、抓基地、强基础、建体系、兴科技、扶工业、增后劲、建机制、造氛围”发展模式,实施“强村大户”工程,扩大桑园面积,提高栽桑养蚕科技水平,全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到2012年,全县有12个乡(镇)127个村1033个村民小组9056户桑农建成桑园3.1万亩,投产桑园25489亩;养蚕58612张,鲜茧产量2231吨,桑农收入7428万元,实现工业产值1.7亿元。2013年养殖春蚕10617张,鲜茧产量403吨,产值达1500万元。
 

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景东县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性措施。一是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机制。201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蚕桑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调整充实了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和县蚕桑生产办公室人员,具体负责蚕桑生产的规划布局、措施落实和督促检查等工作。二是培育龙头企业。2003年引进龙头企业景东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后,按照“依托一个企业,建设一个基地,培育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的工作思路,集各方力量,扶持、壮大蚕桑龙头企业,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组织化推动的蚕桑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实施强村、强组、大户工程。按照定村、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目标任务、定项目资金扶持方案、定考核奖惩的总体要求,以行政村为单位,发展规划试点村31个,每个试点村高产优质桑园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公斤以上、年鲜茧产量50吨以上、优质茧率95%以上。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鲜茧交售奖励,工作经费和奖金直接兑付到村、组;实行鲜茧总产量考核奖励,奖励分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五是加大投入,科技兴桑。在31个试点村投入扶持资金780万元的基础上,围绕“产量抓质量,质量抓管理,质量创名牌”的思路,按照“良种、良桑、良法”的总体技术路线,推广地蚕大棚养殖,小蚕共育,在“品种良种化,种养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高产化,加工标准现代化”五个方面下功夫。
 

种桑养蚕富甲一方百姓。正如王萍所说的那样,景东的养蚕人再也不是“归来泪满巾”的《蚕妇》了。她们“遍身罗绮”,生活像景东蚕茧一样优质丰厚;她们满目憧憬,前程像景东蚕丝一样锦绣绵长。(通讯员 周艳)

                       --------------转自《普洱日报》2013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