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30年】青春文化志 腾飞彝家梦

发布时间:2015-10-16 07:59:46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景东30年】青春文化志 腾飞彝家梦——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发展纪实张彪 文/图景东文庙青云村打歌1985年12月20日,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

【景东30年】青春文化志 腾飞彝家梦

——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发展纪实

张彪  文/图

 

\

 

景东文庙

 

\

青云村打歌

 

1985年12月20日,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建设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腾飞,伴随民族政策的光辉赶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保障。与此同时,不断提升的文化软实力最终转化为发展硬实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


掀起盖头 探秘文化遗产

 

景东是祖国西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浓郁,被誉为滇西南历史文化名邦。历史上,古哀牢文化、银生文化、南诏大理文化和傣族陶府文化交相辉映,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产。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文化遗产保护走出了一条从人治到法治的康庄大道。
 

1986年,景东县启动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出版了《景东民歌》《景东民间舞蹈》《景东民间器乐曲》。同年8月20日,县政府发布《关于保护文物古迹的布告》,公布了11处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协助云南省有关部门开展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淹没区文物普查时,在林街乡丙况河口发现新石器人类活动遗址,出土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石器、陶器、铜器等158件,再次证明了景东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1988年10月在县城河东街干休所发现一块刻有“故知府少凤公墓”的石碑,揭开了傣族陶氏土司的秘密。有关部门历时13天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金银陶瓷等器物817件。而后又开展3次抢救性发掘,累计出土珍贵文物1188件,奠定了景东作为国内外研究傣族土司历史文化重要基地的地位。
 

2003年,为摸清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底情,开展了第一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获得线索46类986条,登记老艺人26名、地方方言9种、民间文学360篇、民间歌谣242首、民间音乐65曲、民间舞蹈43个、传统戏曲调45支、民族民间美术4项、民间手工技艺12项、人生礼仪4项、岁时节令6项、民间信仰4项、传统医药6项、传统体育与竞技及游艺5项。
 

600多年前,景东开始兴建文庙,现存的景东文庙建于1682年,至今已300余载。1986年以来,先后进行了3次修复,使其成为云南省与建水文庙齐名的两大文庙之一。2013年4月2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投资1000万元,实施了古建修缮、消防、展览提升等工程建设。
 

为传承和弘扬丰富的文化遗产,景东县编辑出版了《景东彝族自治县概况》《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服饰》《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景东彝族自治县彝族简史》《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民间生产生活用具集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志》《景东彝族自治县文物志》《景东彝族自治县少数民族风情》《景东彝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人物谱》《景东彝族自治县民间故事》《景东彝族自治县哈尼族拔孃谣》《我爱景东(乡土教材读本)》等民族文化著作,逐步消除了本土“文盲”。
 

当前,景东县文物保护单位已全面覆盖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县政府先后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5处,认定不可移动文物99处;成功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文冒振文塔、南鲸山文笔塔、田政李文学者干会盟遗址、景东川河大沟市级4个,明代卫城遗址、林街清真寺、河东街傣族陶氏土司墓地遗址省级3个,景东文庙国家级1个。馆藏文物4532件,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8件。
 

截止2014年,景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县政府先后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6项、代表性传承人65名;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代表性传承人4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族民间休闲娱乐舞蹈彝族打歌、传统戏剧杀戏、传统舞蹈羊皮舞、传统美术彝族刺绣4项,代表性传承人9名。大街乡三营村、文井清凉村梁家组、锦屏镇黄草岭村以及大街乡文山村田心组、林街乡林街村回营组先后列入第一、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云村被评为普洱市第一批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
 

为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景东县政府颁布了《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暂行)》,2015年8月25日,景东县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决定自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于2015年5月29日经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的包含内容和经费保障、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发展、开发和利用以及法律责任,具有三大亮点:综合性,即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但篇幅上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国第一个以“文化遗产保护”命名的条例;独创性,将传统村落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在全国尚属首例,把开发利用引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属创新之举;实效性,规定了多项务实的条款,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成立文化遗产专家综合评审委员会、确定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等。
 

从人治到法治,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一路走来,枝繁叶茂,更待新春。


文化惠民 彰显民本思维

 

自治县成立伊始,全县15个乡镇仅东边8个乡镇实现了有线广播,广播人口覆盖率不到30%,拥有电视不到1000台。在党的民族政策沐浴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1988年,各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十二五”期间,全县13个乡镇建成了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和符合国家文化部标准的综合文化站,配套了音响、电脑、电视、投影仪等必要设备,保障了基层干部群众能够正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
 

2000年以后,城乡文化市场逐步繁荣,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目前,全县共有在册文化市场经营企业198户,其中,歌舞娱乐37户、网吧18户、电子游戏12户、音像制品29户、印刷61户、出版物17户、其他24户。
 

2001年启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9支农村放映队,平均每村每月免费放映1场电影。现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用户5.03万户、“户户通”工程用户2.6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63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各达97.13%、98.68%,构建了广播与电视、有线与无线、卫星与地面、数字与模拟相结合,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2006—2010年,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10个,排危修缮56个,并配套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了166个行政村组织活动场所及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夯实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2008—2012年,先后建成170个农家书屋工程,覆盖全县170个行政村(社区),缓解了农村地区“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门获得2010年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表彰,文井镇老练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刘芳被评为2012年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景东县“开南书院”历时204年(1701—1905年),是中原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见证,是普洱历史上地位最高的书院,是景东古代一座重要的历史人文地标。2009—2011年,景东县按照开南书院原有的建筑格局和“修旧如旧”的设计施工要求,实施了开南书院恢复重建工程,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成后的开南书院与景东文庙左右呼应、相得益彰,免费对外开放。
 

2009—2013年,分批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暨农文网培学校、13个乡镇服务点暨农文网培学校、170村级(社区)服务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成为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途径,拓展图书馆知识传播渠道、提升文化站服务群众能力的新方式。
 

“十二五”以来,在各行政村建成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标准篮球场100个、文化体育活动广场2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7.65%。此外,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人民会堂、文体广电大楼、体育运动中心以及各大广场、公园、栈道等文化设施纷纷落地县城,丰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门荣膺云南省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时至今日,城乡文化机构健全,文化活动经费保障,广播电视基本覆盖,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站(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初步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古城新韵 凸显文化战略

 

以民族文化兴县战略谋划县域发展。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承“民族文化成就景东未来”的理念,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活县、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三大战略,相继出台了《景东彝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等,为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积极打造“文教景东”、“民族文化强县”。 2005年修订的《景东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优秀民族文化。2014年12月召开的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再次强调:深入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以资金保障促进文化发展。近年来,县财政将文化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人均0.5元的文化活动经费及全民健身经费共36.2万元,保障了全县性公益性群众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落实各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5万元/年、各行政村农村文化建设资金1万元/年,为乡镇、村两级发挥文化惠民工程效益、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图书馆、文化馆每年各有免费开放经费25万元,长期面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购书经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等也纳入了财政预算。
 

以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来,景东县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6年起,以广场文化为龙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群众文体活动,基本形成“天天有活动、季季有品牌、年年有创新”的良好格局。2009年,普洱市首届公益性广场文化活动现场会在景东召开,各县(区)齐聚景东观摩取经。2011年,提出“尚德崇文、和谐包容、敢为人先”的景东精神并全力弘扬和实践。深入开展感动银生十大人物、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创建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文井镇速南村回索组被评为云南省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县交通运输局荣获第一届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爱心乞讨”的最美打工妹郭子艳感动了网络和社会……累计组建农村业余文化演出队331支,培育农村业余文艺骨干1038人。现有国家级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13个、文明村7个、文明社区1个、文明小城镇1个,市级文明单位48个、文明村14个、文明社区1个、文明乡镇1个,县级文明单位166个、文明村183个、文明社区1个、文明乡镇3个。2015年,创建第三批省级文明县城已列入候选名单公示。
 

以文化外宣融入世界节奏。每年一度的火把节和县庆商品交易会,以相继举办的全国著名作家写景东、全国著名画家画景东、云南省报纸副刊研究会景东年会等活动,尤其是2012年首届景东国际无量山狂欢节,精彩上演黑冠长臂猿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无量山国际乡村森林音乐会“三个国际活动”、最大型的三弦雕塑和最大型的三弦合奏“两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无量山翻越挑战赛、花山攀岩大奖赛“两个全国赛事”和“一个省内对歌赛”,显著提升了景东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帮腔、羊皮舞、彝族刺绣、过山号、牛角号等一批原生态文化脱颖而出,登上“云南普洱·瑞贡京城”、中国普洱茶节、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新丝路世界小姐大赛、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等高端演艺平台。2015年5月至7月,39组(件)参展文物惊艳亮相在昆明举办的“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中央电视台和韩国、中国台湾等媒体多次聚焦景东“四神文化” (以银生古城为标志的神圣历史文化、以无量山为标志的神奇生态文化、以彝族蒙化为代表的神秘民族文化、以黑冠长臂猿为代表的神韵科考文化),景东频频与世界亲密接触。
 

以文艺创作演绎时代华彩。县委宣传部、文化馆、诗词书画协会以及县教育局、锦屏镇中、景东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部门都办有报刊或文艺期刊。1994年1月,《景东报》(现《景东消息》)复刊,时任省长和志强题写报名,2004年以来,曾三次荣获省级表彰奖励。2002年4月,成立县文学艺术届联合会,创办《无量》(现《银生文化》),为全省两家县级双月刊之一。2014年,《景东画刊》面世。2014年设立“政府文艺奖”,设有文学艺术奖、艺术创作奖、艺术表演奖等3个类别,每年评选一届。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具备一定功底的文艺工作者200多人,其中,8人被吸收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景东作者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诗刊》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00余篇/幅,部分作品荣获首届全国民族民间茶艺大赛金奖、云南生态保护摄影大赛金奖、中国散文学会征文一等奖。出版著作153部,《陶府传》《帝王之师》《无量山公主》以及美丽银生系列丛书、景东旅游文化丛书等一批著作颇受欢迎。
 

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在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沐浴下,景东彝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必将弘扬“尚德崇文、和谐包容、敢为人先”的景东精神,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强县。
 
                                         
                                              ——转自《普洱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