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掀开著名历史人物刘崐在湖南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16-09-19 14:26:42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一代帝师刘崐墓摄影 彭期刚  中国网湖南讯(彭期刚通讯员周坦易亮刘红)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有一个村落叫学士村,有一个收费

  一代帝师刘崐墓  摄影/彭期刚 

  中国网湖南讯(彭期刚 通讯员 周坦 易亮 刘红)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有一个村落叫学士村,有一个收费站叫学士收费站,有一条大道叫学士路,许多的人不知道“学士”的来历?其实与一个清末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他叫刘崐,人称刘学士,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一生清廉,用国学治理地方,用国学治家。他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让我们用历史史料来掀开刘崐在湖南的神秘面纱!

 

 

  刘崐 
 

  刘崐其人其事

  刘崐(1808年--1888年)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人。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到光绪八年(1882年)三十八年的时间里,刘崐历经四朝皇帝。咸丰元年(1851年)出任湖南学政,后补翰林院学士仍留学政任位,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郞、户部右侍郞、工部右侍郞(官至正二品),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为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廷发生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反对两宫太后听政的斗争,其结果为慈禧获胜,载垣等被诛戮,而刘崐被列为肃顺的党羽而革职。不久,被慈禧重新启用,同治二年九月特起为太常寺少卿、擢太仆寺卿。次年五月,放江南正考官。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为内阁学士,并授顺天府尹,还侍郞职;五月加署文渊阁执事,在此期间,曾历任顺天乡试正主考、江南乡试正考官、朝考阅卷官等。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初,刘崐五十七岁接替李翰章为湖南巡抚。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六十一岁,解任,因看透清朝没落、慈禧当权,对慈禧的“前抚来京”一旨托病不出,留在异乡长沙终老。

  刘崐学识渊博,为人为官颇受赏识,被慈禧太后指定为同治皇帝的老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耽误九年的科举考试重新开考,实

 

  一代帝师刘崐教年少的同治皇帝 

 

  刘崐书法作品 

 

  刘崐书法作品 
 

  权派曾国藩亲自点刘崐作江南大主考。在慈禧太后与顾命大臣肃顺的夺权斗争中,他受牵连而外放湖南任巡抚。他一生仕途显赫,最后卒于湖南长沙。他的书法颇负盛名,被普洱故乡人视为珍宝,甚至竟将他的字画当作驱鬼符。著作有《刘中丞奏稿》八卷、《刘侍郎奏议》。北京故宫西华门旁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收藏有几百副刘崐的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内也有关于刘崐的记录近三百多条。

  刘崐为官湖南

  刘琨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为政清廉,所到之处,治理森严,力革弊政,遴选人才多属伟器。如在湖南学政任上选拨人才如: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的父亲)等。曾国荃、李元度、郭嵩焘均有高度的评价。曾国荃回忆说“方督学我湖南也,振拔人才,一以学术深远、操持坚正为主,戒勿竞声誉,勿徇俗尚,所甄录者类皆磊落奇伟之士,庠序之气焕然一新......先生按试,辄勖士以尊君亲上之义,阴以求缓急可恃之人。”“韫斋先生....文崇御极...以编修督学湖南。始公之来视学也, 用经术造士...尤精人伦鉴”(李元度语)“韫生始视学湖南,甄才而拔尤,黜浮而崇实,人心翕然知所归矣。”(郭嵩焘语)

  刘崐为官政绩卓然,在内忧外患之际受命于湖南巡抚,催办粮饷,镇压会党起事,弹劾地方官吏、监督籍内官员、倡修和督修《湖南通志》、大修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古城墙天心阁,从祠名宦乡贤等政务做得可圈可点。据史料记载,刘崐总揽湖南省的军事、司法、行政、吏治和财政等事务。在短短四年半的时间里,上奏朝廷的奏折达几百副,涉及当时的民风、民情及其治理情况。1852年9月至11月,太平天国大军攻打长沙,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南城墙及天心阁、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河西的岳麓书院均遭到严重破坏,刘崐上任后,首先就是修复了当时的南城门天心阁及一段古城墙,他在任期内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设炮台九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后,长沙部分城墙被拆除,修筑环城公路。)天心阁如今是长沙的古城标志。

  刘崐写《重修岳麓书院记》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念念不忘湖南人才所出从之地--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同治六年四月到长沙,六月即到岳麓书院“周历讲堂察看,梁柱中空、桷椽朽坏,东西墙壁半已欹斜,山长所居半学斋栋领亦被蚁伤,将有倾颓之患,殊不足以重壇席而肃观瞻”,他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记载:“往视书院,稍稍有修复者,而十不逮一,且因缺就残,不可以久。明年乃集诸僚属而议之曰:湖南之兵可用而财可济者,其人才为之也。岳麓书院,人才所从出之地,竟听其荒芜而费坠焉,所惜者小而所失者大,诸君其计之乎!”佥曰:“然!”于是图一劳永逸之工,工必坚;就撙节所余之费,费必实。凡院之门堂斋舍,院内外以及岳麓峰之祠庙、殿庑、楼台、亭阁,因旧制而修复之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者十之三,共费钱六万缗有奇。”刘崐上奏朝廷,获御批大修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以及岳麓山顶的云麓宫,其撰写的《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现嵌存有碑于御书楼前的长廊。

  同治七年九月的《修复文庙及亭台庙宇札》中写到:“抚部院刘 为札饬事照得岳麓书院年久朽坏,前经札饬该局筹款兴修业据估计工费禀报在案。昨八月内本部院亲诣(来指导)履(鞋,走遍)勘所有书院前后亭台均应一律修复而文庙头门蚁蚀后墙欹斜更应赶紧折修,又山顶云麓宫亦应修理完固以培名胜”。

  同治八年十二月在奉巡抚刘崐要求做的《工竣报销详》中写到:“宪台饬修书院、文庙暨前后左右亭台并山顶云麓宫等处...次第动工...共计支领足钱陆万零伍百壹拾捌串九百叄拾玖文”。附清折一盒,计开,修理工程:(摘录)“御书楼一栋左右房屋各一间,旧柱四根,砖墙两档,余俱新建。文昌阁一栋前过厅两旁走廊俱彻底新建。讲堂一栋左右时习日新斋房各一大间俱彻底新建。二门一栋用石门架三副左右各房一间俱彻底新建。头门一座用石柱一对,左右房各二间俱彻底新建。赫曦台用石柱一对周围石台,台两边圈门围墙荷花池石栏杆地坪面麻石俱彻底新建。半学斋一栋前后堂屋二间房八间两旁走廊中甬道并中道亭前头门一座俱彻底新建。监院一栋计二进前后堂屋二间房四间俱彻底新建。进德斋房屋二十四间俱彻底新建。濂溪祠、四箴亭仍旧木架及左右墙余俱修理。六君子堂、崇道祠俱彻底新建。湘水校经堂及嵌碑房屋俱彻底新建。圣庙东西石碑楼前照壁并围墙俱彻底新建。大成门用石柱四根左右房两间并东西两庑俱彻底新建。大成殿仍旧七楹余俱新建。崇圣祠俱彻底新建。云麓宫左侧观音阁俱彻底新建。云麓宫后栋俱彻底新建。望湘亭堂屋一间左右各一间俱彻底新建。爱晚亭用石柱四根周围石栏杆俱彻底新建。风雩亭用石柱六根周围石栏杆俱彻底新建。牌楼口起至爱晚亭止大路一条俱新面麻石。”

  由上列举可以看出刘崐当时修复书院、文庙及岳麓山上祠庙、殿庑、楼台、亭阁的决心和魄力。“公既抚湘,重葺岳麓、城南诸书院,士风为丕变”(李元度语);“韫生以其余闲,拓贡院基地,葺岳麓、城南两书院之敝者而新之。士欢于学,民讴于衢,幸得有所倚恃以成平之业。”(郭嵩焘语)“建不朽之业,为久大之图,事成而身去之,缄口不言,又何达也。非其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曾国荃语)。

  刘崐自己说:“余谓是举也,其可以作新人才于勿替,而吾始终惓惓湖南之心,亦可以稍慰矣...自今以往,吾诚愿书院之一成而不毁,人才之日长而不消矣。”作为文人出身的巡抚,看重的是培养人才之地,事实也证明,刘崐此举,为近现代湖南文人思想家及革命者提供了活动交流之处,从那以后,湖南更是人才辈出。

  刘崐倡修督修《湖南通志》

  同治七年(1868年),刘崐任湖南巡抚第二年,倡修督修至今仍然是最流行的《湖南通志》。其编纂前后由曾国荃(1824-1890)、郭嵩焘(1818-1891)和李元度(1821-1887)担任总纂,从同治七年(1868)开始纂修,至光绪十一年(1885)修成刊刻,前后耗时 18 年之久。全书共 288 卷,加上卷首8卷,卷末19卷,共计315卷。作为湖南省的第三部通志(前两部分别是乾隆志和嘉庆志),“全书收辑自上古至19世纪末湖南地区包括天文、地理、人文、物产等各方面的史料,是了解与研究19世纪以前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宝库。”

  《郭嵩涛日记》记载:

  “同治六年八月十三日,复志城、冕南二信,专足赴省寄意城一信,以中丞谋修通志兼开书局,属予主其事,预以一信辞之,明非鄙志所存也。

  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诣蕴斋中丞、申甫方伯谈。沅老(曾国荃)以志局(湖南通志书局)章程八条内薪水、火食动色相争,又不争之于昨日会议时......

  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一日甲辰。雨。开湖南通志局于尊经阁,蕴斋中丞、申甫方伯,习之、兰岩两观察并至......

  同治八年三月二十日。晴。往省,径往省书局,沅甫、子寿、静斋过谈。局中何仁甫、舒棠阶、罗海安、黄晓坡、罗丽生、张瑚臣、钟漱芝、李芗阶、吴晓帆、熊桂生、何顾庐、易藻卿、周春曦、萧子如均就一见。

  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一日。诣蕴斋中丞、曾沅甫(曾国荃)、李申凫、黄南丈、罗研生五处,在申凫处久谈,归寓已三鼓矣。

  同治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大雨。蕴斋中丞邀同沅甫(曾国荃)、次青(李元度)、子寿会宴又一村,盖中丞所新葺者也。小泊舫故有屋三楹,中丞易为平台,四面飞櫺,下临莱圃,最有胜致。”

  这些记录反应了当时刘崐(蕴斋中丞)与文人共同研讨湖南通志编撰之事。

  刘崐与城南书院

  《郭嵩涛日记》记载:“同治九年三月初一日丁卯。阴。刘蕴斋中丞、郭若清守备枉过....是日始定主讲城南之局。(关书早到,是日中丞言之甚切。)”此段说明刘崐恳切要求郭嵩焘主讲城南书院。

  “同治九年三月初五日。意城过谈...陆心农观察为言中丞已饬厘局承修书院;同治九年六月十二日。城南书院于是午开馆。蕴斋中丞,夔(kui)石方伯,心农、兰岩两观察,鹤田太守并至......中丞方议兴修书院,暂不能住斋,还归住宅,见门生约六七十人;同治九年六月十三日,中丞属拟经课题,为拟经题七通,拟古诗文题六通,前后晓示诸生条规凡五通;同治九年六月十五日,以中丞十三日官课,诸生来见者皆停两日,并饬以是日午刻分班进见,凡见百十余人,大抵未经取课者,乃条示诸生,凡取列正附课者先须一见,余暂投贴缓见;同治九年六月十八日,阴雨,寒,是日城南书院开课;同治九年七月十九日.....便道至妙高峰,相度其势,有不能不修葺者,因诣蕴斋中丞、夔石方伯言之,皆慨然应允。”

  根据这些记载,刘崐身为巡抚,却最看重书院的建设和主讲老师的师资。他言辞恳切地要求郭嵩焘主讲城南书院,尽管郭嵩焘原本不愿意,但还是被说动了。刘崐又多次拨款承修城南书院,并亲自给学生讲课,制定了书院的条规。

  刘崐的人生价值

  研究刘崐对研究近现代史、研究国学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刘崐一心一意地为朝廷尽责效忠,十分廉洁。是当时公认的“忠臣”清官。

  他勤政廉正,以身作则,不弄权显威,不贪财肥已,暮年清苦自律,连回老家的心愿都没有实现。对待子孙更是严厉,其独子刘聚中也官至兵部主事、湖北道衔、候补知府,于1869年与母亲、妻子同年去逝,并合葬在湖南长沙河西岳麓之麓;刘聚中生有三男二女(二女为不考,三男即刘式衡、刘式抡和刘世通),在刘崐写的家书中称,“窘况潦倒,矢志不移,家运屯亶,迭遭变故。勿哉!﹍我景况如此,意气不衰,外办公事,内督三孙男、两孙女读书,不置婢妾﹍汝等困苦余生,好好存心立志做人。此要此要。”后来,慈禧特旨启用刘式衡为安徽观察,赏赐二品荫生,刘式通为江苏观察,刘式抡在北京同人馆学习。可见家风之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情操品德,足资效法。事亲至孝,尤为美德。

  湖南名人对刘崐的评价

  太平天国攻打长沙时,正是刘崐任湖南学政的第二年,“会粤氛扑长沙,围城甚急,当事者率指先生筹战守策,巾扇指挥,众志成城,经四月而围解。”(曾国荃语)

  “先生抱赤心以效职。主圣臣贤,孚于一德...先生宣幽出滞,士尽知名,可知人才盛衰,视衡才者之弃取...邦之人闻先生来也,欣欣然奔走而相庆,其为吾楚所爱戴者如此。既下车,劳心求治,去政之太甚者,礼士之贤者,抚民之辛苦垫隘者,人心大定...而其惓惓湖南之心,读先生自著重建岳麓书院及增修贡院两记,亦可以想见矣...且夫难进易退者,君子之高节,而世人之所难也”(曾国荃语)

  “先生质厚温雅,喜怒不形于色,敷历中外四十年,无姬媵之侍,无货币之储,退休于所莅官之地,门人集资量田室,相协厥居。圣人言君子之戒三,综先生生平,无一之累其心焉。哲孙湘士理卿,同岁举于乡。继起蒸蒸,有光门阀。而湘人咏歌颂祷,独谓其两历湖南,讫其去官,始终一节,于身无隐情,于人无愧辞”(郭嵩焘语)

 

注:本文来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