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细说曼等乡“常务家长”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5-01-06 16:40:56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细说曼等乡常务家长那些事谢春平2014年9月20日,随着景东县曼等乡扶贫工作推进会的闭幕,曼等乡开展的常务家长工作逐渐被全乡、全县、全市...

 

细说曼等乡“常务家长”那些事


谢春平


2014年9月20日,随着景东县曼等乡扶贫工作推进会的闭幕,曼等乡开展的“常务家长”工作逐渐被全乡、全县、全市认可,这对于曼等乡每一个“常务家长”来说,都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曼等乡“常务家长”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常务家长”和群众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一串又一串,实在说不完,道不尽。
 

“常务家长”的诞生

 

2014年2月20日,记得那天是乡里在瓦窑村召开关于落实省司法厅关于曼等乡整体扶贫七个项目“三个基地”建设(生态猪,生态鸡,生态茶)工作会。会上,有同事提出了“常务家长”的概念,随即也得到了与会领导的认可,随后的第二天,我便写了篇以《曼等乡“常务家长”概念初步形成》(后为曼等乡“常务家长”助农增收)为题的信息来报道,内容以“常务家长”以“1+x”模式深入联系户和困难群众同吃同住,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察民情、听民声,找出“穷根病结”,出致富“点子”的扶贫模式,为曼等乡整体扶贫工作出主意、谋发展,全力支持曼等乡扶贫工作,形成由“常务家长”包干,基地在农户、农户是基地、实惠到农户,以曼等乡瓦窑村为重点,菜户村为辅助,辐射其它村的滚动式扶贫模式,助农增收。至此,曼等乡“常务家长”正式诞生了。
 

“常务家长”理论基础

 

曼等乡“常务家长”是建立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所以,“常务家长”基本的理论基础必须是以贴近民生,走基层、办实事的群众工作为主;其次,曼等乡作为省司法厅对口帮扶乡镇,那么省司法厅帮扶曼等乡提出的七项工作及三个基地建设(生态鸡、生态猪、生态茶)也必须是“常务家长”工作的载体。
 

曼等乡在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直接服务群众为着眼点,在不断学习“8433”升级版孟连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乡情、村情,探索出了“常务家长”采取“1+X”党员干部挂钩贫困农户,帮贫困户“找穷根病结,出致富点子”的好做法。脱贫不脱贫,农户最有发言权。“常务家长”以主人翁的精神融入到贫困群众家中,充分了解家庭情况,分析贫困原因,帮助农户理清发展思路,做到规划到户到人、帮扶到户到人、项目到户到人、任务到户到人、责任到户到人、宣传到户到人、技术到户到人,最后是笑声到户到人,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精准扶贫工作。
 

“常务家长”注重前瞻性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做到规划到位;多渠道、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支持,做到整合到位;依方案、严要求、注实效,做到实施到位;管理、技术、时间倒逼,做到工期、质量、进度到位;党员干部深入农户,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务家长”挂钩联系,帮农户理思路、出点子、谋发展,做到人员分工、包干到位。
 

“常务家长”注重扶贫实效

 

在贫困家庭中实施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和行业扶贫,实现了四个根本转变,确保整体扶贫项目有序推进。扶贫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到“授之以渔”。过去通过“慰问”和“资助”来体现,现在将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综合考虑,重点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扶贫机制从注重表象转到动态管理,做到心里有数,适时跟踪,分类指导;从注重“一张药方通天下”转到注重“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保证每村、每户都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措施,长期挂钩整体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最终实现定点、定人、定责消除贫困;扶贫力量从注重部门职能转到注重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上级部门、社会团体及个人,举全乡之力消除贫困,缩小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
 

“常务家长”背后的故事

 

曼等乡实行“常务家长”制以来,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和赞许。群众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接地气,务实有效,是真心为民的好做法。
 

说起李文超,原来村两委的评价是一条“犟牛”,邻里说他是一个“浑人”,而在“常务家长”罗成海看来,李文超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李文超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见过很多世面,他说:“我是因为乡愁,所以才回家创业,各方面都想独占鳌头,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在“常务家长”罗成海三番五次回“家”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帮助影响下,李文超如释重负,心也通了,干劲也足了,处理邻里的关系也不再毛燥了。在房屋建盖和产业发展中他会听取罗成海的意见,不再自作主张。村委会主任张才富对李文超的变化感触颇深,他说:“从罗成海书记当了他家的‘常务家长’之后,确实变化很大,他不仅带头搞房屋建设,还带头发展产业,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犟牛真的不犟了。”
 

说到这些年的变化,瓦窑村领岗组村民李文强深有体会:“瓦窑村这些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村里没有什么支柱产业,基本上靠种粮食为主,收入微薄,基础设施也跟不上,精神文化生活就更别提了。”说到现在,李文强说,多亏家里面来了个“常务家长”荣丽媛,开始村里人都说她是乡长,我还不敢相信,在这个“常务家长”的带领下我家今年种植烤烟6亩,再建盖了一个烤烟房,更重要的是,现在村里一条条水泥路通到了他们村每一户人家,道路两旁路灯也安上了,以前村里的放牛场现在也变成了新建的活动场,闲暇之余,村里的老人小孩都会去那玩,年轻人打篮球、打陀螺,这些变化都是以前不敢想的。
 

曼等乡水管站的李学云挂钩扶贫当“常务家长”的农户是瓦窑村王恒永家,他家有5人,一个年迈的老母亲,两个小孩,前些年夫妻俩外出打工,漂泊不定,也没攒下多少钱。去年,他们得知现在农村的政策很好,便毅然回家发展产业。他向信用社借了3万元贷款,打算重新建房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小儿子的一场病几乎花去了夫妻俩所有的积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之中。李学云和村支书李家策得知情况后,立马凑钱借给王恒永家还清了3万元贷款,并与信用社协调,重新借了8万元贷款建新房。王恒永对这个“常务家长”感激不已。
 

“我们兄弟俩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房子很破旧,每逢刮风下雨,总担心家里老人的安全,感谢省司法厅给我们实施整体帮扶项目,不仅给我家养生态猪,还投资给我们搞建设。我们一直按‘常务家长’陈育宏大哥的要求做,把大房子和厨房拆了重建,对人畜进行了分离,把院子进行了硬化。陈大哥又买了一套太阳能给我家,现在我们家是旧貌换新颜,我们外出打工也放心了。”李明贵欣喜地讲述着自家的变化。
 

在“常务家长”罗成海的影响下,苏礼荣成了化棚组村民的标杆,他带头搞房屋建设,他搞的“三沟四带马头墙”是整个组的样板,各家各户都来向他取“经”。苏礼荣想和村上的党员服务队一样,去帮助五保户和特困户修房盖瓦,做些善事,但是自己不是党员,又怕别人说闲话,于是苏礼荣毅然向村党支部提出:“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要和村里的党员服务队一起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