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云南精准扶贫的曼等尝试

发布时间:2015-08-18 16:52:32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云南精准扶贫的曼等尝试话题精准扶贫与一般扶贫工作相比,不仅需要创新扶贫思维与扶贫举措,更需要创建精细化的服务机制、过硬的工作作风。...

 

云南精准扶贫的曼等尝试

 

话题
 

精准扶贫与一般扶贫工作相比,不仅需要创新扶贫思维与扶贫举措,更需要创建精细化的服务机制、过硬的工作作风。景东彝族自治县曼等乡创建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精细服务管理机制和扶贫措施,科学扶贫、有效扶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声音
 

“在‘常务家长’潜移默化的引导下,贫困群众的观念变了,行为模式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变了。”“如果曼等扶贫精神和曼等精准扶贫尝试在全县得到推广,那么景东全县4.7万贫困人口在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将大有希望。”

 

向贫困宣战:曼等“不慢”曼等“不等”

 

曼等乡是国家级贫困县景东彝族自治县下辖的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山区乡。该乡地处距离县城120公里的无量山区,通油路前从县城到乡政府需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全乡16741人由汉、彝、傣、白、满等14个民族组成。截至2013年,全乡有贫困人口2029户6429人。
 

因为区位偏僻、交通不便,以及人口素质偏低和“九山一面坡”地貌特点形成的坡陡、箐深、缺水等恶劣自然环境,使曼等的扶贫工作困难重重。而封闭环境中形成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消极无为、安于现状的“贫困文化”,也使曼等乡贫困群众长期游离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
 

2013年以来,曼等省级定点挂钩扶贫单位省司法厅与景东各级党委、政府,在深入总结多年来扶贫工作得失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扶贫思路、扶贫管理、扶贫模式和扶贫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因户施策,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精准扶贫模式和以“常务家长制”为核心的精细化服务管理保障机制。
 

这种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机制的注入,为曼等的扶贫攻坚工作增添了强劲活力。“执着担当,敢为人先;曼等不慢,曼等不等”的曼等扶贫精神,使全乡扶贫工作气象一新,脱贫致富步伐明显提速。

 

落实致富措施:“六个到户”与“三在农户”

 

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曼等乡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一大批整乡扶贫推进项目的实施,曼等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也为特色种养产业与商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我们认为曼等通过发展放养的生态猪、生态鸡和生态茶苗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完全可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来自省司法厅的李剑岗是景东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他说:“如何确保贫困户实实在在享受到三大产业基地的发展红利,是精准扶贫成败的关键。”
 

为此,曼等因户施策,一户一策,宜烟则烟、宜牧则牧、宜茶则茶,提出以统计到户、项目到户、资金到户、措施到户、验收到户、脱贫到户“六个到户”为保障,以基地建在农户、实惠落在农户、笑声回荡在农户“三在农户”为目标的精准扶贫举措。
 

贫困户根据自家土地资源及人员构成情况,确定年收入万元以上的骨干产业后,与村“两委”正式签订书面承诺,保证按相关培训要求科学种养,并履行滚动发展义务(期满一年后贫困户要拿出帮扶资金的15%,帮助第二批贫困户发展)。随后,项目资金以生态牛、生态羊养殖贫困户每户补助6000元,生态猪、生态鸡养殖贫困户每户补助4000元的标准,发放到贫困户购买母牛、母羊和鸡苗启动相关产业。
 

2014年,曼等乡养殖业发展较快,牛、猪、羊及家禽存栏和出栏数均有上升。例如,散养生态无量乌骨鸡因其独特的品质和强劲的竞争力,短短两三年便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热销品牌,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区乌骨鸡市场,约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来自曼等乡贫困养殖户。
 

该乡在2014年有461户1614人成功脱贫的基础上,今年全乡有望实现625户2187人脱贫。景东县委书记张瑜表示,如果曼等扶贫精神和曼等精准扶贫模式在全县得到推广复制,那么景东全县4.7万贫困人口在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将大有希望。(完)(记者 朱绍云)

                     
                                               ————转自《中国日报网》201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