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群众路线】“家长”心管全家事

发布时间:2015-03-03 09:46:10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景东县曼等乡立足实际,把推行常务家长机制作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沉入村组倾听群众呼声...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景东县曼等乡立足实际,把推行“常务家长”机制作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沉入村组倾听群众呼声,立行立改回应群众期盼,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   提升党员干部服务水平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要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就必须深入细致察民情、听民意,全方位、多层次倾听群众呼声,广泛了解群众诉求。曼等乡结合升级版“孟连经验”的推广运用,探索推行“常务家长”工作机制,党员干部深入挂钩农户,做到“家长心管全家事”。
 

“今年家里12亩地打算怎么种?除了烤烟,可以考虑增种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尽管开口。”在曼等乡瓦窑村化棚村民小组苏礼仁家,家里的“常务家长”黄发福耐心地与挂钩农户聊着“家”里事。自实施“常务家长”工作机制以来,这样的访谈已经成了曼等乡党委副书记黄发福每天的“必修课”。 和黄发福一起,曼等乡共下派了51名“常务家长”。这51名“常务家长”看似每天在帮助挂钩农户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是在帮助挂钩农户解决家庭发展的“大事”。
 

黄发福介绍说,从2014年2月开始,曼等乡便提出了“常务家长”的概念,即以“1+X”模式深入挂钩农户和困难群众中,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群众的生活,察民情、听民声,找出“穷根病结”,出致富“点子”,着力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热情。
 

“家长+农户”双向互动   群众的事办得“更实在”
 

“家里有什么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常务家长’,他不仅帮助我们解决现在的困难,而且还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之路。”苏礼仁的儿媳肖会求告诉记者,与传统简单的“慰问”、“资助”方式不同,“常务家长”以家庭成员的身份深入农户,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融入农户日常生活,大家都认为,这种做法接地气,务实有效,是真心为民的好做法。
 

“做好群众工作,感情最重要,要真诚、真情、真心,对待群众就像对待自己的家里人一样。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黄发福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推行“常务家长”制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体察民情的基础上,切实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心实意回应群众期盼,才能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
 

据悉,下一阶段,曼等乡将会继续组织派驻56名“常务家长”,与80户农户挂钩联系,让服务群众的脚步永不停止。(普洱日报记者 王博喜莉 通讯员 谢春平)

                      
                                                      ------转自《普洱日报》2015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