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金叶依峰 光芒四射——龙街乡烤烟发展侧记

发布时间:2014-12-08 17:32:12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金叶依峰 光芒四射­——龙街乡烤烟发展侧记◇纪茹容 文/图烟地一角2014年11月12日,立冬过后,还没来得及起雾,早晨的空气有些干冷,...
金叶依峰  光芒四射
­
——龙街乡烤烟发展侧记

◇纪茹容  文/图

 

 

烟地一角

 

2014年11月12日,立冬过后,还没来得及起雾,早晨的空气有些干冷,我卷上厚厚的冬装,和老师们奔赴哀牢山麓的龙街乡,想踏一路印记,探寻龙街发展的不平凡之路。
 

龙街乡位于哀牢山南延段西向山麓,最高海拔2829米,乡人民政府距景东县城35公里。北连文龙乡、南华县,西与文龙乡、锦屏镇毗邻,南与太忠镇接壤,东与楚雄州西舍路相连,以哀牢山脊为界。曾经有人形容龙街乡如碧玉镶嵌在县境东北,而如今看来,更像是一顶金冠戴在县境头顶。乡内除少量河谷冲积形成的半山区外,其余均为山区地带,山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烤烟的土地有4万多亩。1981年在小龙街岔河试种烤烟获得成功。经过长时间的种植,尤其是2004年,龙街乡在全县种烟乡镇中出现了多项第一,当年交售的8000担烟叶中上等烟叶比重最高,烟叶综合价格高达每公斤10.19元。乡党委政府认为,烤烟生产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短、平、快”项目,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乡级财政收入的重要产业,并决定在全乡大力推广种植。
 

如何将山地资源充分利用,如何将烤烟种上海拔超过1800米的高地?将黄土变出黄金?如何让百姓尝到更大的甜头,变要我种为我要种?如何让黄金叶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烤烟种植成为乡、村、组探索的动力。
 

踏上探寻之路,心里萌生一个问号:对于一棵烟,是村村一样,还是各有所为?
 

龙街乡烤烟产业自起步以来,通过结构调整,以“巩固老烟区,发展适宜区” 为方向,突破海拔限制,东山村成为突破点。
 

东山村委会距离乡政府驻地22公里,海拔2000米,全村16个村民小组,638户农户,耕地面积2435亩。2014年,12个村民小组157户种烟,种植面积1360亩,交售烟叶3800担,超产100担,烟农收入513.77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
 

越野车驶上高高的山梁,岔路口一位农妇头戴鸭舌帽,身上背个大背篓,正弓着腰,往背篓里扔煤块。东山村委会副主任鲁明强介绍说:“我们村距离森林很近,但是为了保护生态,烤烟几乎都用煤。农户种烟积极性非常高,像这样准备明年烤烟用煤的农户不在少数。”
 

“村委会设置支部书记、村主任、副支书、副主任、专职副主任5人,与乡工作组、烟站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前期准备、育苗管理、移栽、采烤、中后期管理、预检、交售等环节,细节抓到腐殖土堆放、消毒、漂盘清洗、抗旱保苗等工作。”在村上工作了23年的东山村支部书记李发安为我们讲述了东山烤烟的发展历史——
 

1992年以前,东山村就有两三户农户尝试种烟,但仍然受技术影响,产量低、收益小,百姓不愿种。2004年后,技术提高,百姓收入增加,相互攀比,一家比一家种得多。2010年以来,种烟任务定格在3700担。如今,东山村通过种烟买进车子16户,有2户盖起了平顶房。2014年种烟,最高收入8万元,近80户收入在6万元左右。
 

每年村“两委”班子成员都要逐户落实政策宣传。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棵烟,为保证烟苗成功移栽并成活,为我们解决用水难题,通过实施水利工程项目,2014年投入使用15方水窖150口、25方‘爱心’水窖100口,每村1个6方可移动水池、每个小组一个1方活动水窖。看到乡党委政府那么大的支持力度,我们的村民也非常积极,提前蓄水、按期育苗、及时完成预整地,早早做好准备工作。2010年开始,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程陪同,尤其是今年新创“集中、定点、约时预检”,要求控青、控杂,不但提高了烟叶交售效率,更提高了烟叶等级。东山、南岸、和哨、竹者、新平五个村委会在南岸收购点交售烟叶,所以我们把预检点协调在南岸收购点旁,每隔9天交一轮烟,全村6轮交完。南岸收购点顺山而建,经过河道,道路狭窄,收烟期间,人群密集,车辆拥堵,乡长负责南岸收购点,抽调派出所、机关干部职工,组成执勤组维护收购秩序,每轮值周一星期,每次交烟都看到乡上领导在收购点维护秩序,各村领导和烟农都看在眼里,更增强了种植热情。我们已经尝试把烟种到高过适种的海拔,并取得明显成果,只有把任务落实好、把烟种好,才对得起给予我们农民群众的支持,也对得起自己肩头的责任。
 

 

苍山吐绿

 

夜里九点半,从东山村返回乡政府的途中,车灯照着路两侧尘灰素裹的青蒿,忙找寻白天经过含苞待放的金光菊,突然一阵尖锐的喇叭声后车子戛然而止,原来是南岸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副主任,马上邀来,就着微弱的车灯给我讲述南岸村的烟。
 

“如何改变种植理念发展成为烤烟大村的?”我一个问题提出,三位村干部争先恐后,讲述的讲述,补充的补充。
 

南岸村,烤烟起步较早,2004年后成为龙街乡烤烟种植面积最大的村。 2014年烟站首创新招“诚信烟农烟叶交售卡”简称“绿卡”户,可以说是给烟叶贴上了“免检”标识,全乡“绿卡”户430户,单南岸村就有100户,是全乡最多的村。
 

2014年新建南岸标准化烟叶收购站投入使用,乡、村、组紧密配合,育苗、移栽、中耕管理、采烤、交烟全过程解决群众难题,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见到利益,尝到甜头,形成农户自愿积极,真栽烟、栽真烟,烤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全村16个村民小组426户1665人,耕地面积4500亩,种植烤烟295户,“绿卡”户100户,种植面积2394亩,产烟6690担,实现经济收入900万元。
 

2014年村“两委”发展烤烟,以连片种植、技术种植为目标,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小组为单位,支部书记负责抓6个村民小组,主任、副主任各负责5个村民小组,小分工,大合作。移栽期间,村“两委”组织供水,解决抗旱难题,用移动水窖拉水400多车,不但保证人畜饮水有着落,更保证烟苗成活。
 

2014年较2013年烤烟种植户增长2户,任务量增加300担,经济收入增长110万元。尤其是得知“龙寅路”即将开工建设,村主要负责人协调工作一开口,百姓李国清就说:“占地没关系,给几亩烟种就行!”全村三分之一以上种植农户反应强烈,希望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
 

“既然是全乡最早见到烤烟种植成效的村,村领导是否也是种烟的能手?”一个问题冒昧而出。
 

“哈哈!当然,我们都出身烤烟,我以前还是烤烟技术员呢。”村委会副主任张得军得意地说。
 

黑暗中,村支部书记鲁开富介绍:“我们三家都是‘绿卡’户,‘绿卡’由烟农申请,烤烟辅导员发放,严格要求不能混级、混色、混部位。烟叶交售6轮,绿卡户在交售中作用突出。收购时烟农出示‘绿卡’可减去预检环节,直接交售。我们推崇‘绿卡’销售,乡党委政府、乡烟站这一创举方便了烟农,让农户自己预检到收购水平,既促进了农户预检的自觉性、诚信度,更提高了百姓烤烟等级意识,交售方便、快捷,省时、省工,效率高。”
 

保护区脚下的村庄,踩一路尘土飞扬,站在山顶,似乎伸手就能摸到天。一棵烟如何在这条山坡倔强地生长?是否探索出了什么捷径?
 

竹者村委会驻地海拔1600米,全村18个村民小组711户2452人。村委会配置支部书记、村主任、副主任、专职副主任四人。2007年,竹者村烤烟种植收入超百万;2010年大力发展,产量超过2000担;2014年交售烟叶5370担,超额完成任务420担,跃居全乡第五大烤烟种植村,经济收入比2013年增长150万元。群众通过种植烤烟添置了电视机、摩托车、拖拉机、小汽车、大货车等,盖起了大房子,眼看同一片山坡上的人越来越时髦,百姓之间攀比心理越来越强,纷纷要求扩大烤烟种植面积。
 

村委会主任欧光福介绍说:“今年,乡党委政府出台新政策,以小户为主,每户种植烤烟不高于32担,以便于降低风险,提质增效。根据乡党委政府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本村规则,每年烤烟会议6—12次不等,开会不参加者,每户扣减2—3担任务;营养土、盖膜要求实现100%,发现任一环节不完成的扣减任务数2—3担。目前为止,最多被扣任务数为3担,其他烟农看到有受惩罚的情况,都不敢拖沓,积极得很,近两年来能够提前14天完成移栽,提前成熟,提前完成烘烤任务。农户种植发现,通过肥力控制可以调整成熟时间,提高烤烟质量,整合烘烤资源,提高燃料使用率。”
 

当我问及欧光福自己是否种烟时,他坦然地说:“乡党委政府措施相当到位,烤烟作为支柱产业稳定性已超过核桃。乡党委政府争取2013年烟区水利工程实施后,我们用上了保护区流出来的水,看到上级那么大力度帮助群众致富,周期短、见效快,本来想种的,但是村上我主抓,为了让更多的群众看到效益,抗旱阶段天天田间地头跑,预检前农户家讲烟叶预检标准,中后期核实担数,我也就没有时间种自己的了。”
 

村委会前,层层台地铺出嫩绿的水晶碗豆藤蔓,绵延伸向远方,没有尽头。欧光福展望着山水,满眼散射美好未来的光:“农户积极性高,为提高土地使用率,冬农作物以水晶豌豆、冬小麦为主,考虑到水晶碗豆周期短,便于预整地,鼓励种烟大户种植一部分水晶碗豆,其余部分闲置,在水晶碗豆成熟前做好烟前备耕预整地工作。2014年为更严格执行‘双控’政策,控制发展规模,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乡党委政府出台新规定,限制最高种植任务为32担,提质增效,竹者村32担种植户40户,其余多数为20—26担。种植担数越高,技术越好的越希望扩大种植。今年我们向上申报2015年增加种植任务1000担,新建立式烤房58间,烤房群2群,但是不知道能不能申请到。”
 

竹者村水转弯小组农户付和海,一家6口人,两个孩子在城里上高中,2013年之前一直在外做水利工程。为照顾家庭,而且看到家乡烟区水利工程完善,便回家种植烤烟6担,2014年扩大到30担,种植面积12亩,经济收入7万元。
 

一身迷彩、刚刚完成管道连接的付和海滔滔不绝地说:“我们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没水什么也做不成,我就是看到水利工程完善才回来种烟的。因为以前在外是做水利方面的工程,回来后还成为主管道管护人之一,支网管护由百姓推选专人负责。水费按1元/方收取,用于管道维护和管理费用支出,保证供足用水。使用过程中,虽有部分百姓认为收费稍贵,但2014年来加强管护后,水利工程作用显著,看到烤烟移栽顺利,百姓非常高兴,纷纷表示能够接受。以前我每年收入13万左右,种烟虽然收入不及在外做工程,但是可以照顾家庭。虽然我种植烤烟只有两年时间,但是技术已经掌握了,只要种活就看到收入,我们水转弯和鸡脚路种烟27户,全部都是‘绿卡’户,被当地称为‘诚信种烟小组’。说到‘绿卡’户,一个字形容‘快’,两个字是‘方便’,提高了种烟农户的认识,节约劳动力,省时省力,以前交烟三天才回得来,今年一天就搞定……”
 

金杯银杯不及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及老百姓的夸奖。百姓用实际行动表示了他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持,更用沉甸甸的腰包展示了他们的动作幅度,用他们的态度回报了乡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完善补助体系。乡财政年补助肥料、机耕、农药补贴、优化烟叶补贴600万元。部分村实施烟区水利,保证栽足、栽活。但仍有边远地区烟农受干旱影响,抗旱期间拉水,给予运费补助,支持抗旱设备价值17万元。烟叶交售期间,保证交烟必经之路畅通无阻,小问题由村组自行解决,大阻断由乡政府组织机械、人员开通,保畅通,共投入20余万元。由于按片区划分交烟点,增加了交烟路程,为保证烟农种植热情,给予运输补助,“集中、约时、定点预检”支付每担1.5元补助。
 

——强化管理体系。乡党政班子成员担任包村工作组组长,抽调派出所、司法所、电管所及“一所四办六中心”人员,形成一名班子成员加三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组,负责烤烟生产全过程。乡党委书记统领全局,乡长负责南岸烤烟收购点,乡人大主席负责龙街烤烟收购点,挂钩班子成员分别抓好各村,维护交售秩序。
 

——种烟实现“三早”。即早育苗、早移栽、早采烤。2月9日至17日完成育苗点育苗任务;3月底完成膜下烟移栽;4月15日,开始常规烟移栽,5月15日全部栽完;7月20日开烤,10月10日全部结束。2014年8月21日开始收购,南岸收购点23日开始收购。10月15日完成合同任务。烟农交售烟叶57800担,总收入7862.19万元。经调整,增加收购6300担,10月26日全面完成收购任务。11月7日至9日,3天收购末级烟叶192.4吨,烟农再次收入57.7万元。
 

金叶依峰,光芒四射。龙街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主题,在短短几年中,成为普洱市第一种烟大乡,走出了一条“抓特色、调结构、上规模、促增收”的新路。2014年全乡12个村140个村民小组2274户种烟20483亩,交售烟叶57800担,超额完成6300担,每公斤均价27.19元。较2013年新增种植面积680亩、种植任务6620担,新增种植户100多户,新建烤房88座,15方烟区水窖200口。目前已开始筹备2015年烤烟工作,完成燃煤准备5000吨。
 

两天的奔走,留下的那串脚印或许已被尘土淹没;一层层伸向山巅的台地,幻化成一台台金黄的叶子,悬挂在两两相连的红顶烤房,演绎了从黄绿到桔黄的増墨添彩。晚风轻轻地吹过面颊,诉说还没听到的不平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