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笑声回荡的山村——曼等乡养殖生态鸡脱贫致富见闻

发布时间:2014-09-29 08:34:31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笑声回荡的山村——曼等乡养殖生态鸡脱贫致富见闻纪茹容 文/图畜牧技术人员跟进服务山村的笑声(李世华 摄)如今的曼等乡瓦窑村瓦窑组,...

 

笑声回荡的山村

——曼等乡养殖生态鸡脱贫致富见闻

纪茹容  文/图
 



畜牧技术人员跟进服务



山村的笑声(李世华  摄)
 

如今的曼等乡瓦窑村瓦窑组,户户白墙青瓦,院子敞亮,畜圈规范,太阳能热水管折射灿烂的阳光;一条条灰白的水泥路盘踞山腰,连接了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挺立在路旁,灯下绿化的小树列队悠然生长;漫山的玉米镶嵌在水泥路的空隙,油油的随风摆动,健硕的玉米棒一次次拉起倾斜的枝干,再次昂首迎风;远处树林中不时传来鸟语蝉鸣,蜿蜒的澜沧江静静地从山脚下流向远方,构成一幅浓墨画卷,风声、鸟声、禽畜声、人笑声增添了画卷的灵动。
 

走到李加顺家路口,只见他的妻子杞仕萍端着盆玉米正在吆喝鸡群喂食,随着吆喝声,无量山乌骨鸡从四面八方飞奔过来,争相夺食。
 

瓦窑村瓦窑组农户李加顺,一直以来生活条件较差,房屋低矮,瓦破墙残,房屋周围全是高低不平的土地,空旷闲置,没有经济能力改造,没有产业支撑,生活仅靠几亩坡地种植玉米维持,数本村最困难的农户。而今,靠扶持生态无量山乌骨鸡养殖项目发展,已经脱贫进入小康生活。
 

李加顺夫妇俩看着自家遍地大大小小的生态鸡,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做梦也没有想到省司法厅挂钩联系后,靠生态养殖无量山乌骨鸡,大儿子完成了大学学业,二儿子上了高中,家里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改造了厨房,安上了太阳能,院子地面打成立了水泥地坪,盖起了面楼,以前的住房成了现在的鸡舍……”
 

李加顺家自2013年开始大力发展养殖无量山乌骨鸡,比2012年增加了近百羽。2014年在“三基地”建设中,省司法厅给李加顺家送来10羽种鸡,数量迅速从200多羽增加到600多羽,乡党委政府了解到李加顺夫妇有养殖能力,再给予250羽无量山乌骨鸡雏鸡支持,边养边卖边繁殖,目前存栏两个月内雏鸡470羽,可销售成品鸡400多羽,预计今年收入7万元。
 

为把握好这难得的致富机遇,李加顺夫妇每天打扫鸡舍,以青饲料、玉米面混合喂食,为鸡群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小鸡脱温后放山养殖,自然形成以面楼为界,面楼右边的鸡群夜里集中地面休息,面楼左边的鸡群在树上栖息,时间长了,夫妇俩都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有多少只鸡。“一天要看好多次,养的数量多了,数也数不清了,但是我还是数……”满脸幸福的李加顺激动地谈着自家的鸡,双手不停地比划着,快速脱贫致富的兴奋溢出笑脸。
 

散放养殖,加以青饲料、玉米面辅助,李加顺家的无量山乌骨鸡基地打响了生态养殖牌,所养殖的无量山乌骨鸡鸡肉品质高、口感好,树立了生态品牌形象,远近闻名。今年以来,随时有鸡贩慕名上门收购,增加了不少电话订购,销路不用愁,经济收入逐渐增加进入中上水平,夫妇俩更加放心大胆养鸡,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
 

作为“三基地”建设要求内容,被扶贫户养殖十羽种鸡繁衍后,下一轮滚动要拿出两羽种鸡与其他养殖户凑足十羽对下一户进行帮扶。“我受到帮助养多起来了,日子好过了,当然也要帮助其他农户!”老实本分的李加顺激动地说。
 

随着生态鸡养殖规模的扩大,接踵而至的是疫病的困惑。曼等乡农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防疫措施,跟进服务,做到人员到位、技术到位、服务到位“三个到位”。详细掌握养殖户情况,并建立养殖档案,建立免疫档案,让养殖户掌握各种疫苗的使用方法;明确发展思路,要求养殖户必须放养,严格控制配合饲料的使用,以玉米、小麦等原粮为主,淘汰外来肉鸡品种,以本地乌骨鸡提纯扶壮为主;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指导养殖户定期对鸡舍和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从鸡蛋源头控制疾病发生,要求养殖户必须定期进行驱虫,确保养殖生态鸡的出栏率高、品质高。
 

曼等乡位于景东县西部,距县城120公里,全乡辖9个村,131个村民小组,16777人。全乡国土总面积168.47平方公里,耕地35366亩,林地1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3%,林下资源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曼等乡按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目标,结合实际,落实省司法厅关于曼等乡整体扶贫七个项目之一生态猪、生态鸡、生态茶“三个基地”建设,将林下养殖列入发展规划。生态鸡即生态养殖无量山乌骨鸡,改革发展模式,把养殖与脱贫挂钩,将基地建在贫困户中,将产业扶持作为扶贫首要工作,生态猪基地已发放种母猪200头,受益农户200户;生态茶基地有古茶树5000余株,组织开展古茶树管理、采摘、加工技术培训,并在群众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种植大叶种生态茶570.7亩171220株。生态鸡养殖项目再扩大,投入项目资金90万元,在9个村发放47000羽无量山乌骨鸡,扶持1000户贫困农户养殖生态鸡,实现生态鸡养殖收入50万元,真正实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