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老手艺”创造“新经济”

发布时间:2024-04-08 15:57:26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近年来,景东县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力,让老手艺创造新经济。在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历史悠久的大帮腔、羊皮舞、跳菜已经融入当地群众
 
近年来,景东县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力,让“老手艺”创造“新经济”。
 
在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历史悠久的大帮腔、羊皮舞、跳菜已经融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53岁的吴健国,是景东跳菜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也是安定镇“密撒把”民间艺术团成员。

吴健国告诉记者,他从十二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学跳菜,他们从以前的零零散散的跳菜,变成现在有专业的表演队伍,他们经常到外面承接活动,有办喜事的、开业的等等,一年一个人的收入大概有一两万元。
 
多年来,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学徒,将景东跳菜文化传承发扬,他所在的“密撒把”民间艺术团,目前有固定成员80人,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城乡各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艺术团成员的经济收入。

除了跳菜, 青云村的彝族刺绣也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青云村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被命名为“云南省刺绣名村”。青云村的彝绣也从“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59岁的李海仙作为“彝族手工刺绣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席技能大师,很多绣娘都慕名而来向她学习刺绣技能,长期以来,她培训了一批批能画能绣的彝族绣女,她们创作的绣品也成为了市场上畅销商品。
 
 
  李海仙介绍,她的绣品卖到上海、浙江、昆明、思茅等地,有一些是通过村上联系,有一些是别人找她直接购买,她的绣品主要是生活用品,有装框绣品、茶垫、还有背巾,一年下来单是卖刺绣能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当地彝族刺绣文化,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2022年,青云村成立了“彝针彝线”加工有限公司,带动25名刺绣爱好者就业,并先后培训学员500余人次。并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目前,全村刺绣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据了解,安定镇“彝族打歌”“羊皮舞”“大帮腔”“彝族刺绣”、跳菜五个非遗项目先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镇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0人,其中省级3人(包括首席技师2人),市级17人,县级29人。
 
  安定镇宣传委员姜敏说:“安定镇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利用,融入文化旅游,做好宣传,寻找公司合作,让非遗文化走向市场化,并鼓励使用好自媒体,做好线上推销。”
 
  随着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非遗文化焕发的新活力为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增收打开了新的大门,下一步,景东县将不断丰富非遗文化体验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表演、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宽领域、深层次、高质量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 薛顺琳、谢莎莎)
                  编辑: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