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以小相机之“眼” 汇聚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成效

发布时间:2024-03-04 09:01:50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将野外红外触发式相机监测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以小相机之眼,持续对保护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将野外红外触发式相机监测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以小相机之“眼”,持续对保护区活动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和调查,让涓涓数据之流,汇聚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成效。
 

 每天中科院哀牢山生态站工作人员都将穿行于哀牢山原始森林中,监测水分、土壤,收集动植物样本,分析新数据,而这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定期整理红外相机收集的监测数据,从中发现哀牢山保护区长期栖息的兽类。
 
  中国科学院哀牢山生态站助理工程师廖辰灿通过视频为我们介绍到:“哀牢山主要常见的野生动物有水鹿、赤麂、黄喉貂、果子狸、豹猫还有包括黑熊,食蟹獴为主,比较少见的有国家一级保护重点动物林麝,此外还有灵长类,除了西黑冠长臂猿以外,灰叶猴还有短尾猴。”

  由于兽类密度相对较低,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会避免与人类相遇,红外触发式相机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野生调查的可靠性,生态站监测人员采用公路网格法、道路距离法等,结合观察到的野生动物活动轨迹,在哀牢山保护区内安装了70余台野外红外相机。别看只有70余台的红外相机,但安装过程中的艰辛只用监测人员自己知道,为在保护区内寻找合适的安装地点,他们往往需要连续几天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安装后在保证相机数据和电池用量的前提下,他们还需要大概每半年换取一次相机存储卡和电池,并对丢失的相机进行补装,廖辰灿告诉记者真正让人头疼的工作还在后面。那便是素材的整理:“相机回收之后,可能会有一千多张甚至两三千张照片,要进行数据整理,需要辨识是什么兽类,标注哪一个是第1次触发,几十台相机里面的素材都需要把它整理成Excel。”
 
  通过整理素材数据,再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监测人员更科学、更精准地了解了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分布状况、变化趋势及种群动态,不仅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还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据了解,除中科院哀牢山生态站检测人员在野外安装红外相机外,景东县还通过建立黑冠长臂猿、灰叶猴等野生动物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样地30块,建立两栖类、鸟类、兽类监测样线38条,监测显示景东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景东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杨光要、周 芸、周跃忠)
                    编辑: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