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铁肩担重任,丹心谱华章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7-27 16:03:41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铁肩担重任,丹心谱华章——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景东县文旅局高学锋使命需要担当,实干成就未来,2022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
铁肩担重任,丹心谱华章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景东县文旅局  高学锋
 
  使命需要担当,实干成就未来,2022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举措。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应用好文化产业手段,统筹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延伸出“一条路”,打动一方人,正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文化旅游战役。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振奋人心,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综合考虑现阶段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禀赋,提出主要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其最终目标是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企业、人才、项目、用地等方面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各部门在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政策扶持为切入点,制定政策、营造环境,主要起到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引导扶持作用,不大包大揽,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促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产业“活水”变输血为造血,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在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认识到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高等学校、文化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为支撑点,充分利用景东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依托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等项目建设,做好半山酒店、房车自驾车露营地、旅游厕所、休息站点、民宿客栈等项目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依托川河、者干河、澜沧江等水域及其周边自然田园风光,发挥乡村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井田园综合体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通过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资金和发行专项债券;以旅游为兴奋点,乡村旅游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手段之一,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而游客希望看到的是与自己生活、居住所在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展现,所谓“物以稀为贵”,为此,在乡村旅游景点景观建设时应该充分把旅游所在地域最本质的文化通过山、水、林、湖等景观元素表现出来。景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锦山秀水、文献名邦”的美誉,结合“两山生态”资源,景点建设时应力图把能够代表本地区最突出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推销给观光者,依托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县文化馆等演出机构,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演出队伍,发展提升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跳菜、大帮腔、刺绣等表演业态,凸显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以取得良好的旅游效应。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要形成部门合力,由“一家做”到“大家做”,文化和旅游、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和金融银行等各级机构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同,协调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建立有效的乡村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汇聚各方人才和力量的有效机制,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吸引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提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推动相关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在具体举措上,组织规划编制团队深入全县13个乡镇实地考察调研,对各乡镇旅游发展现状及文化旅游资源条件进行研判;拓宽全县的旅游投资渠道,做好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编制科普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养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半山酒店类的项目背景资料;结合景东文化资源禀赋,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具体包括推动乡村茶、咖啡、蓝莓、中医药、美食等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特色文化制造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推动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建设,运营具有乡土特色的艺术节展;以景东土林、双河温泉等纯天然自然风光以及川河坝子田园风光等一系列独特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围绕串珠成链系统谋划全域旅游发展。加大川河及川河坝子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将农业与观光旅游融合起来共同谋划、共同发展。
  百舸争流千帆竞,攻坚克难奋者先。任何一项事业,人才是第一要素,人力资本开发始终要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乡村产业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培养本地人才才是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没有本地人才,一切依赖引进,最终只是人来财来,人走茶凉,昙花一现。所以,要注重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要充分调动当地各类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等领域人才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在实践中,要通过探索实施“乡创特派员”“农村职业经理人”“首席运营官”等制度,吸引和聚集社会人才投入乡村建设,带动科技、信息、创意、市场、金融等资源进入乡村。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充分引入外部人才和资源,支持和参与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广泛开展创新创业,与乡村发展形成双轮驱动、良性互动。
  盛世伟业,川河两岸鼓角齐鸣;路远任重,灯塔耸立照亮征程。让蓝图落地变成现实,要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要有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的实干思想。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思想之旗、精神之旗,深刻理解其中蕴涵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深刻把握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感悟其中展现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实践力量,自觉做这一伟大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在具体实践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把科学性与前瞻性融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马上就办”的精神状态,扑下身子干事创业,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往前推进,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落实到位,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扎实办好,全力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