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浙江大学“助乡村振兴,育家国情怀” 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18-07-10 08:44:52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杜鹃湖全景观测积累数据实地观测7月5日,浙江大学实践团一行人坐着小客车,踏上了前往哀牢山生态站的路。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同学们终于到

 


 

杜鹃湖全景
 


 

观测积累数据
 


 

实地观测

 

7月5日,浙江大学实践团一行人坐着小客车,踏上了前往哀牢山生态站的路。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同学们终于到达一所90年代建筑风格的矮房前。目前唯一一位驻扎在生态站的研究员温韩东已经早早沏好了茶等待着,一瞧见同学们,便立刻出门迎接。在考察开始之前,温韩东先带着同学们观看该生态站于2011年拍摄的纪录宣传片,并细细讲解哀牢山生态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哀牢山生态保护区作为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都具有极高的生态与生物学价值。也正因如此,1981年,中科院吴征镒院士和朱彦丞教授选择在这里创建亚热带生态研究站。自创建以来,这个位于哀牢山山腰小坡上的生态站,已经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荷兰等2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站进行科研考察。
 

通过温韩东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最初建站时生态站的条件极其艰苦,甚至通不了水电。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维持生态站的运行,需要走四十多公里的山路到景东县城,担挑肩扛地将物资运上哀牢山。在这三十多年的风雨之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筚路蓝缕,在这片安静的原始森林里潜心研究,将哀牢山生态站逐渐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重点科研站点,目前水、电、通信网全通,基础设施完善。30年来持续不断的监测为生态站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料,帮助生态站在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数百余篇论文,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科研人员。
 

感慨该生态站的传承精神、学术科研精神之余,同学们跟随着温韩东进入哀牢山生态保护区进行实地学习考察。上山的路陡且滑,同学们只能一个一个紧随着前进,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求知欲。途中,温韩东为大家耐心地讲解植物科属,地质气象观测设备仪器的原理、用途,以及基础生态学知识,带领同学们在原始森林里上了一节野外生态课。
 

“在山内的实地考察中,温前辈循循善诱,让我们自行提问,考验我们的主动性和观察力。作为生物医学的学生,我对植物学和生态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龚怡如回忆道。
 

在结束实地学习考察后,同学们回到生态站,与温韩东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座谈会。
 

座谈会中,温韩东指出,提高景东县儿童的科学素养,不仅和教育有关,也和这个地方的氛围有很大关系:“这里的孩子们和城里不一样,从没见过外国人,也没有见过科研设备。”
 

近年来,生态站也秉持着科普知识,造福民众的愿望,与周边众多学校进行合作交流活动,让生态知识走进课堂,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哀牢山生态站也坚持邀请来站的学者和研究生走进乡村学校进行科普报告七年之久,“科普教育走进乡村学校”已经成为哀牢山生态站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实践团的同学感叹道,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的同时,不忘为他人,为自己所在地作出贡献,这是一群研究者的善心,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生态研究站才能一步一步地帮助景东县文化扶贫“造血”。
 

谈及生态站时,来自瑞士的国际留学生David说道:“哀牢山这片美丽的原始森林给予了景东优越的机会——一个包容国家级生态研究站在此潜心研究的机会,一个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交流的机会。”
 

像哀牢山这样风景优美的自然森林在景东不只一处。但尽管景东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具有独特商业价值的农产品,不便的交通和品牌意识的缺乏使得这些资源并不能被充分利用。而开发与保护之间微妙的平衡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等待着人们去面对。
 

“现在摆在景东县和生态站负责人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扶贫,同时不忘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避免竭泽而渔。”实践团队领队俞佳波如是说。
 

生态站守护在哀牢山37年了,这里一代代的研究员们就像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在望不到边际的自然保护区里,坚持着老一辈科学家们最初最纯粹的科学求索精神。而浙江大学实践团的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怀揣着对如何助力景东发展最纯粹的思考与本心,走近生态站的一人一物,哀牢山的一草一木,书写浙大人在景东的故事。(张飞宇 王桦 洪周真言 楼嘉琦 文/图)

 

 

                                                                                                      编辑:饶仕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