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彝族自治县灿烂的文化

发布时间:2013-06-20 15:01:22 来源:景东新闻网 点击: 收藏
历史文化翻开景东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就会展现出来,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等,就像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细节一样丰富着景东的历...
历史文化

 

翻开景东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就会展现出来,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等,就像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细节一样丰富着景东的历史文化,并构成一幅内容丰富的绚丽多彩的景东历史文化的画卷。

 

景东境内的先民,首先创造了古朴原始的新石器文化。在澜沧江东岸一带,散落着打制平双肩石斧和溜双肩石斧等;在川河沿岸,发现刃口弧形、通体光滑的梯形石斧等。尤其是林街乡丙况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打制双肩石斧、磨制石锛、青铜器残片、陶片以及柱洞、房屋沟槽等先民生活聚落的遗迹,为后人留下了解新石器时代澜沧江中游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历史物证。

 

景东独特地理气候,不但孕育了世界上最年长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而且先民们还留下了栽培型的古茶树和古茶园,充分说明景东是茶树的起源地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最早驯化和规模栽培茶叶的地区,早在唐朝以前,景东茶叶生产就形成了一定规模,有了拳头产品畅销于市。南诏于公元794年在景东设置银生节度,建筑银生城,并发展成为南诏的南方重镇,作为对婆罗、波斯、阇婆、勃泥、昆仑等处的贸易之所。其最大的贸易商品即是茶叶。唐代学者樊绰在《蛮书》中记录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是今天景东彝族的祖先;“银生城界诸山”,即指川河两岸的哀牢山和无量山。由此可见,景东先民不但为后人发现了“国饮”,而且开创了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明朝初年,景东儒学教育兴起,到清朝走向鼎盛,出现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地方志书在康熙十二年(1683年)首部问世,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短短的140多年里,就先后有三部志书问世,为景东留下一笔宝贵的方志文化遗产。

 

景东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有龙灯、狮灯、马灯、花灯、杀戏、洞经音乐等等,特别是粗犷奔放的“三跺脚”集体舞蹈以及山歌情歌更是富有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儒家文化传播

 

景东儒家教育兴起于明朝前期,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建立景东黉学,是今思茅市境内最早传统儒家文化的地区,从而翻开了时以傣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景东文化的新篇章。

 

景东儒家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庙学来实现,此外还“书院”和“社学”。本来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但在古代以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教化学生,特别是经过元、明、清三朝的传承,建孔庙设学堂,溶礼教为一体,使孔庙成为文化、教育、祭祀的中心,故称庙学或儒学;又因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庄严,而称学宫。明朝时,再把儒学教官的衙署、官学、学舍设于文庙,做又称黉学(官学)。景东境内的庙学有景东城庙学(即今景东文庙)和者干三营庙学(即今大街乡三营文庙)。景东城庙学建立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直到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废科举止,办庙学时间长达461年。者干三营庙学建立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清代创办景东东区者干三营学宫,又名三营黉学,前身为明代嘉靖年间的社学,直到清末废科举改学堂。

 

书院始于唐代,是官学之外的教育机构,由官方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而来,一般以学田作经费来源,招收学生按学规从事教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由名学者集众讲学。从明代开代,多数书院已演变为科举考试的场所。景东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创建明志书院;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创建新城书院;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设立开南书院,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学堂,历时204年,是思茅境内清代历史上创办时间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成绩最显著、延续时间最长的书院;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创建保和书院;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创建凌凤书院,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学堂。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地方学校。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子弟入学,读明代设立的社学,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景东在明代于城内、河东陶氏土府、城外文德坊、蛮井村、者干共设5所社学,传播儒家文化,对发展景东文化打下了基础。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搜罗人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它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废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景东开科于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从开科中举至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止,景东共考中文举11人,拔贡6人。

 

景东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城外设立社学一馆,为今思茅市境内唯一的一馆。景东在清代设立了龙泉寺、者吉文昌宫、都拉文昌宫、猛统多宝寺、保甸关圣庙、福都圈者干、猛整普雅村、者牙关圣宫、仰里圈、乌木圈、兴隆寺、嘎里那亢村、猛猛圈关圣庙、安定关、大井、磨外井、者干圈关圣宫、东乡老街明善,东乡回扎、福都文昌宫、秀龙、里崴里、圈折圈、圈铁圈共24馆义学。景东在清末至民国初年还设立了许多私垫,仅今大街乡境内就设有私塾26馆,传播普及了儒学文化。

 

清朝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仿明制在云南进行科举考试。景东李湘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最早考中庚子科文举人。以后至科举废止,景东共有进士4人(其中赐进士1人),文武举人109人,各类贡生246人。

 

景东于清雍正二十年(1734年)在开南书院设立乡试考棚,并成为清代云南乡试的一个考点,不但结束景东生员(秀才)赴大理考棚应考的历史,而且每当岁试或科试,普洱府的宁洱县、威远厅、思茅厅、他郎厅及镇沅直隶厅等地的生员,也都赴景东考棚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