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陶府墓葬之谜

发布时间:2013-11-26 08:41:20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景东陶氏傣族土司,原姓阿,明初忠顺朝廷而被封世袭知府并赐姓为陶。据《元史•文宗本纪》载:至顺二年(1331)二月,云南景东...



发掘现场

 

景东陶氏傣族土司,原姓阿,明初忠顺朝廷而被封世袭知府并赐姓为陶。据《元史•文宗本纪》载:“至顺二年(1331)二月,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许之。”《明史•土司志》载:“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驯象二。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姓。”陶氏土司从俄陶起沿袭二十一代二十五任知府,直到清朝同治元年(1862)陶珍死于杜文秀起义才灭亡;算上俄陶前的阿只弄、罕旺两代,陶氏土司共统治景东五百八十余年。
 

陶氏土司在景东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上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曾把陶府(陶氏家族)演变成一个残暴荒淫的土黄帝“陶虎”而流传下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如“陶虎”想当皇帝大造宫殿,时机未到就箭杀皇帝因而企图未能得逞等等,还传说连他家的石人石马一到晚上就变成活人活马,四处活动,调戏妇女,践踏庄稼。至于陶府墓葬,因没有史料记载,更是传得神乎奇神,传说是埋在很深很深的地下宫殿里,而当时建造宫殿的工匠都被杀光了,这样,陶府墓葬地点就没有人知晓了。几百年来,陶府墓葬成了想发横财的掘坟盗墓者梦寐以求的宝库,但任凭怎样精明的掘坟盗墓者,东找西查,一代又一代,到头来也只是美梦一场而已。陶府墓葬一直沉睡于茫茫大地之下,成了一个揭不开的谜。

 

偶然揭开的谜面


 

谁也料想不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历史进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景东县城川河以东一个叫河东街的地方被上级批准给解放和建设景东的功臣建盖房屋,成立干休所。1988年10月13日,景东县原人大主任曹守基在河东街干休所内修建住宅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故知府少凤公墓”的墓碑,他立刻想到这里可能埋有“大名堂”,马上叫施工人员停工,并及时向县文化馆作了汇报。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一个流传数百年的民间传说在斜阳的余辉中逐渐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第二天一早,县文化馆文物专干及有关人员前往现场,不料墓室当夜被人突击盗挖,墓坑里残留着崭新的香案和蜡烛,此外是原来埋着的陈旧的炭渣和少量的陶片,但墓室前后的通道封着砖头,没有被动过,没遭破坏。据勘查,估计被盗的是空墓,后来据知情人透露确实如此,只是挖到一副马骨头。若往北或往南挖两米左右,就是两座埋着珍贵文物的墓室了。
 

根据墓室的规模和建造质量,初步断定这是陶府的墓葬。县文化馆负责人把情况向县政府领导汇报后,随即向省、地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县政府领导听了汇报后,非常重视,及时研究了保护措施,在现场树立了保护告示,并请人看守,保护文物现场。
 

1988年11月8日,经省文化厅文物处和地区文管所、景东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对已暴露的景东陶府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成立了有县政府、文化、公安、财政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的发掘领导小组,由文化馆的文物、美术、摄影、文学、文艺辅导、园艺等各方面人员组成发掘组进行发掘工作。发掘范围以出现的空墓为中心,寻着地下通道向南向北扩展,南北长10米,东西宽5米,发掘面积为50平方米。
 

这次发掘工作,领导非常重视,当时主管文化的副县长担任发掘领导小组组长,每天都亲临现场指挥,文化、公安、财政等部门的负责人也到现场指导察看,特别是公安人员,昼夜守卫在发掘现场,县财政局拨给专款5000元作为发掘经费,保证了发掘工作顺利进行。
 

谜底大白天下

 

景东县城河东街发现陶府墓了。消息迅速传开,特别是有一个新闻爱好者为抢新闻,给当时的地区报纸投了一篇表述不清楚的稿子发表后,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到处议论纷纷,有关陶府墓发掘的即兴民间故事流传起来,而且在流传中经讲述者再加盐添醋地进行再创作,越发讲得绘声绘色:传说什么文化馆挖到金娃娃、金拐杖、金宝剑等宝物啦;传说什么文化馆的人挖到基道深处,突然被几百年前安装下的暗器击中了一个,性命难保;甚至有传说此人当场就被击死,一命呜呼,大气都没有来得急喘一口。事情越传越大,越传越神。附近的人们,一有时间就奔赴河东街陶府墓发掘现场看个究竟,同时考究起陶府住宅的变迁及陶府的发家史。
 


 

但关于陶府的家史具体情况,史书记载很少,民间几乎没有人讲得清楚。陶府原址在景董山(今玉笔山),即现在的景东一中校址。这里地势居高临下,十分险要,山上有古柏苍松,清澈透亮的泉水常年不断,攻可进,退可守,是一块屯兵的好地方。据《景东府志》载:“元时土司居此,因缅蛮寇景,土司战退弥渡大庄,投诚西平侯,请神策卫保障,让宅为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卫城。周二里零二百四十余步,设四门”。俄陶奉宅为城后,迁居河东凤山之麓。
 

河东街(又称河东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庄后面的凤山(后来被称为凤凰山)好像一只凤凰徐徐降落;山脉别具一格,村庄前面的川河宛如一条巨大的玉带在川河坝上飘然流去,璀璨迷人。因此民间盛传河东街是吉祥之地,地理风水最好。据考证,陶金为景东傣族世袭土司的第九任知府,是世袭土司知府最鼎盛时期,各种租税繁多,大量收刮民财,过着宫廷般奢华无度的生活。从陶府遗址幸存下来的大石狮、大石柱脚等推测,陶府当年是多么荣耀和豪华,红墙黄瓦,楼阁庭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土司宫殿。现在若从城西康熙年间建造的景东文庙大城门上远眺,玉屏山顶、文庙棂星门宝鼎、河东街凤凰山三点连成一线,又是一番景象。
 

陶府墓葬只距陶氏府第200米左右,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因此陶府墓葬的发掘,轰动了全城。往日平静的河东街顿时沸腾了。从发掘开始,县城通往河东街的路上整日车水马龙,人们扶老携幼,熙熙攘攘,赶往发掘现场,里三层外三层围在警戒线外,围观这迷惑了人们几百年的谜底揭开。11月10日上午,离“故知府少风公墓”的碑石北端50厘米远处,距表土100厘米的深处,发掘出一块长方形直行楷书阴刻的“显考知府陶讳金”墓碑,碑平置于土中,字面向上,碑首向北,碑石打着规整的边框,并有一块稍小的长方形石块严实复盖着碑面。于是,挖着陶府大墓的消息马上传开,发掘现场更是人山人海,挡不住的人群像洪流一样冲进警戒线内,公安人员及时维护现场秩序,下午二时多,珍贵文物出土了,激动的人们目睹了景东这批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出土的盛况。
 

陶金墓为长方形的砖室墓,墓室用八块14至18厘米厚的盖板石封面,墓室南宽120厘米,北宽138厘米,长360厘米,深160厘米。因年久日长,雨水浸蚀,墓室盖板石均已断裂下陷,并将棺盖压烂,棺盖和底板都已腐烂无存,只有两侧棺木尚在,其中较完整的一块是侧板,要四个人才能抬动;棺材用上等优质的柏木做成,尚存的棺木有明显涂有金水的朱红漆和各种图案,棺室里有40至60厘米厚的炭层,室内塞满了泥土。陶金尸体已腐烂,只有主要骨胳存在,可以明显地看出整个人体的骨骼结构,金手镯依然套在骨骼上;陪葬的金银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陶金墓棺内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最引人注目的是陶金的金面具,还有金碗、金筷、金盒、金链、金手镯、银壶等,甚至有较细小的金药瓶、挖耳、牙签、针筒、棉线等文物,金银器物大都镶满了宝石、玛瑙、琥珀,五光十色,耀眼夺目。此墓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金质器物,计有金器512件,银21件,铜器5件。

 


 

文物发掘组分兵两路,同时向南、北两方出击,当北端挖掘到陶金的墓碑时南边也发现了棺木。南端的墓室大体与陶金墓相同,棺室长374厘米,南端宽146厘米,北端宽160厘米,深163厘米,棺内更为潮湿,墓室内几乎都是泥巴,陪葬饰物腐蚀更严重,一直发掘至棺底20厘米,才在顶部发现一个金杯,随即出土了小巧玲珑的金面具、23珠金串手镯以及金链、金钗等各种金银器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只二龙抢宝的银手镯,二龙欲跃抢宝,栩栩如生,工艺水平无可挑剔。此墓与陶金墓不同,陪葬大都属于银器饰物,面具也只有陶金的二分之一大,不过制作更为精细,面具上还有女性头饰勒子,其它还有银凤冠和金耳坠等,故可以断定此墓属女性墓葬。
 

这次发掘的三座墓,北端墓葬的主人是有名有姓的第九任知府——陶金,中间的一座“故知府少风公墓”是座空室,南端的墓葬没有碑文,但从出土文物的价值来看,可以断定是陶氏知府的一位显赫夫人。
 

这次抢救性地发掘明代知府陶氏古墓葬,从1988年11月8日开始至19日结束,历时12天。发掘出土的文物后经有关专家鉴定,有的珍品被评为国家级文物。这些文物,件件透露出昔日主人的豪华、荣耀和辉煌,体现了明代手工工匠卓越的工艺技艺。从这批出土的精良贵重文物器具上,可以看到当时统治阶级中流行的丧礼和葬俗,也可感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奢侈和富有。这批文物不但凝聚着工匠的非凡才气,而且饱含着高深的民族文化,对研究民族文化史极为有益,对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以及明清当地手工器物发展历史提供了实物珍品。(无量桃花)

 

上一篇:三弦传说

下一篇:小红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