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弦声阵阵,歌舞飞扬,万众欢腾。12月20日,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暨第二届无量山狂欢节隆重举办。这是一场发展进步的盛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景东大地,变化万千;这是一句开创未来的宣言,景东必将不断谱写发展进步的壮丽诗篇。
满城沸腾 万民同乐
深冬的景东县城充满着火一样的热情。因火结缘,点燃激情,各族各界群众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久难平复。举城共庆,万人同乐,“大美之土 无量景东”,已熔铸成景东栩栩生辉的名片。
上午9时,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景东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祝贺团,省、市祝贺团,省内外友好单位代表团和景东县各族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景东彝族自治县成立30年来的辉煌与成就。富起来的景东各族人民,在无量山间纵情欢歌,歌唱幸福生活,讴歌党的恩情。
庆祝活动当天,月牙湾广场人潮涌涌,加油呐喊声、陀螺撞击声、彝家弦子声和各族同胞欢笑声组成一曲恢宏的交响乐;扭扁担、脚斗士比赛,斗鸡、斗鸟比赛如火如荼。各参赛队伍卯足气力,在比赛中向各地观众展示出彝家人的别样风情。妙趣横生的比赛也吸引来无数观众,俩俩一起,扭扁担,斗脚力,欢声连连,笑语不断。
扭扁担比赛
来自锦屏镇磨腊村的李金祥夫妇,参加完脚斗士比赛后,就被“鸡王”大赛深深吸引住。谈到对县庆的感触,李金祥感慨地说:“如今家里也宽裕了,赶上县庆,领着老婆孩子一起来凑个热闹,娃娃开心,我们俩口子也觉得很幸福。”
而在第二届无量山乌骨鸡“鸡王”大赛中,42只参选乌骨鸡被分成三个组别竞逐“鸡王”。只见参选乌骨鸡或引吭高歌,或垂首深思,等待考官检视,围观群众不时窃窃私语,讨论“鸡王”花落谁家,不时掌声雷动,为自己心仪的“鸡王”鼓掌呐喊,场面热闹壮观,观者如云,呼声如潮,万民同乐。
“我这次只参加了腺鸡组的比赛,本以为自己肯定能拿第一名,但是看到其他选手的腺鸡后,就没信心了。不过重在参与,即使拿不到第一,我也很高兴,因为我养的腺鸡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等于帮我打了个广告。”在无量山乌骨鸡“鸡王”大赛现场,来自文龙镇中山村寅街村民小组的参赛选手何仕荣高兴地说。
高原特色产品及小微企业产品展销会是本次活动的一大特色。记者在现场看到,花椒、蜂蜜、茶叶、核桃乳、彝族刺绣、三弦工艺、糖果糕点等特色产品受到买家的追捧。“‘酒香也怕巷子深’。30周年县庆盛会,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加,在购买我们本地特色产品的同时,也将产品推广出去,这对我们商家来说,是一件极为利好的事情。”景东糖果糕点厂副厂长赵莉笑着告诉记者。
高原特色产品展销现场
文化交融 萃取生花
活动当天,参加庆祝大会的各级祝贺团成员、嘉宾和景东各族同胞还一起参加了祭孔活动,彝家姑娘、小伙齐聚文庙,同奏洞经乐,共跳祭孔舞。景东县各族群众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此时此刻,它们完全与汉传文化融合在一起。
景东县,旧时曾设银生府,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较早地随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传入,并与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今天景东县独特的文化景观。
祭孔典礼
“儒家文化思想在景东县以孔庙、书院的形式被较为完整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与当地聚集的彝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涵养出了景东县崇文尚教、人才辈出,又开放多元、丰富深厚的文化气质。”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佳说。
历史不会忘记,景东县小学入学率由1985年的91.4%提高到现在的99.81%,初中毛入学率由1985年的55.6%提高到现在的102.82%,如今,景东县高中毛入学率达71.43%,职业教育在册学生达3256人。在数字中找寻到的足迹告诉我们,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和谐共生、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在地方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汉传文化的尊师重教与彝族人民的热情直爽相融合,丰富了景东彝家人的文化内容,也在莘莘学子中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今,祭孔活动在景东已成常态,除了作为一种祈福方式,更是景东人对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参与祭孔活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马丽告诉记者。
艺术盛宴 好戏连台
一场场炫目的文化艺术盛宴,在景东人民会堂、月牙湾广场接连上演,为景东县30周年庆典增彩添趣,使无量山狂欢节乐趣倍增。
原生态,是每个都市人内心最纯粹的向往。庆祝活动期间,景东人民会堂每晚鼓乐震天,歌声嘹亮,来自景东无量山民谣合唱团的无伴奏民谣《无量呼吸》、景东彝族密撒把艺术团的彝族原生态歌舞《彝山素描》轮番上阵,刮起酣畅淋漓的“彝家风暴”,彝族同胞原生态音乐,点亮景东“不夜天”。
原生态歌舞《彝山素描》
在景东文庙和开南书院举办的景东30年成就展、出土文物展和彝族刺绣展吸引了众多来宾观看,他们和景东人民一起,共同回顾景东县30年来取得的成果与变化。
“现在我们彝家人的生活变化大着呢!”密撒把艺术团成员吴治润感慨地说:“以前我们的彝家歌基本是在干活的时候才唱,别人都不知道我们要表达什么,现在好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可以到大剧院去表演,我们彝家人也有了向外面展示自己的平台。”
三弦一响脚就痒。20日下午,三弦弹唱比赛在三弦广场拉开帷幕,来自景东县城区和各乡(镇)的参赛队伍亮相舞台,在山水之间演绎彝家风情,为各地观众献上了一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
三弦比赛
参加三弦弹唱比赛的银生中学教师罗荣辉告诉记者:“银生中学为了此次比赛足足准备了3个月,通过这类活动的举办,教师们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彝家文化的同时,还能将这种文化氛围带到学校,感染学生,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从无伴奏的民谣《无量呼吸》到原生态歌舞《彝山素描》,从汉传祭孔仪式到彝家传统文化娱乐项目扭扁担、彝族打歌……轻盈的舞步,纯粹的声乐,热情的笑脸汇聚成欢乐的海洋,36万勤劳淳朴的景东儿女满怀喜悦,心怀感恩,向往未来。(王博喜莉 刘梦洁/文 天涯/图)
——本文转自12月22日茶城晚刊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