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洞 经 音 乐

发布时间:2013-06-20 10:47:36 来源:景东新闻网 点击: 收藏
洞 经 音 乐洞经音乐在景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她是一种专门为宗教祭祀活动服务的民族宗教音乐。其旋律玄妙悠雅,古色古香,...
洞  经  音  乐


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在景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她是一种专门为宗教祭祀活动服务的民族宗教音乐。其旋律玄妙悠雅,古色古香,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传播。

 

由于她是专为宗教祭祀活动服务的民族宗教音乐,因此在活动及演奏等形式上便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更显得神奇奥妙,认为能听到此乐者能“消灾避邪,增福增寿”。因此,在景东地区被人们尊称为“雅乐”或“仙乐”。

 

景东洞经音乐的渊源可追溯至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景东设卫,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便随同大批的“军屯”人员传入景东,洞经音乐也随着传入,并在景东广为流传。每逢盛会,必弹洞经。据嘉靖景东直隶厅志记载:“是庙必有祭,有祭必具乐,具乐必有舞。”当时演奏洞经不仅弹唱,而且有舞生伴舞。分左舞和右舞,并载和舞谱及工尺谱,同时附有各种器乐器械图和演奏技巧说明,由此可见,景东洞经音乐早在明嘉靖时期就已初具一定的规模了。至清代更加盛行。县城、清凉、文井、前所、大街、花山等地都有洞经会组织活动。雍正八年(1730年),曾任景东府掌印同知的流官徐树闳先生曾吟词赞誉当时景东盛景:“曾是当年百濮地,于今风物严中原”。后来,景东的洞经音乐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除了带有宗教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群众性。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播。民间把这种活动称为“洞经会”。洞经会为业余性的群众组织,其成员一般都是本地区较有名望和有一定学识之人。

 

景东宗教活动主要以道教为主,同时信奉佛教和儒教,可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即:“儒冠道服释加裟,紫竹红根白心芽。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共一家。”

 

过去,景东民间宗教活动极为频繁,几乎每月都有不同内容的庙会,会期有长有短,形式有大有小,其中较为隆重的如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二月十五的老君会,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二十八的泰山会,四月初八的太子会,五月初一的虫蝗会,五月十三的郸会,六月初一的朝南斗,六月十九的观音会,七月十五的地关会,八月二十七的孔子圣诞,九月初一的朝北斗,九月十九的观音会,十月十八的地母会,冬月十九的太阳会等,这些庙会活动都要弹经。在庙会期间戒荤吃斋,洁身净手,抛除一切杂念,直至庙会结束,方能开斋动荤。

 

每逢进行庙会弹经,必先布署黉堂(即演奏地点),堂内正中设神桌一张,上供监经菩萨牌位及各种素食供品,青松盖地,香烟缭绕,给人一种清心而又庄严的感觉。堂内除弹经生及香火僧外,其他闲杂人员一律不得入内,只能在堂外恭听。

 

弹经生在演奏洞经音乐之前,先熏香净手,列班步入黉堂,逐一向正中菩萨牌位叩拜,然后分文、武乐左右归班入座。举行开坛仪式,而后才正式演唱洞经。

 

景东的洞经音乐曲牌分演唱和演奏两个部分。演唱部分如:缓五言、紧五言、缓七言、新腔、直腔、红衲袄、懒画眉、祝功曹、供养等,多用于颂唱经文,也就是用以上曲调来演唱各种不同有内容的经文,一般不加打击乐,只是在小过门部分加入小台或小铛。而演奏部分如:《浪淘沙》、《水龙吟》、《凤摆柳》、《福禄寿》、《办装台》等,多用于开坛迎神及朝拜送表文等场合使用,演奏时加打击乐伴奏,以增强磅礴气势。

 

洞经音乐的结构非常严谨,多为一板三眼(4/4拍)和一扳一眼(4/2拍)。起板、落眼必须准确无误。木鱼为整个乐队总指挥,起乐止乐,都听命于它。掌木鱼者对洞经音乐演奏娴熟,他兼任出腔(即演唱)。演奏洞经音乐,不管是出腔或演奏都不能唱错或奏错,否则罚跪一炷香。

 

弹演完毕,唱收经赞,文、武乐诸生相互礼拜后,再依次向正中神位叩拜退出黉堂。

 

景东的洞经音乐由于历代传授全凭口传心记,死记硬背,无形中揉进了传、袭艺人的风格特点,加之景东的地理环境及口腔声嗓与外地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景东风格特点的洞经音乐。它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场面,又能表现观腾喜庆的气氛,如放慢速度演奏,旋律悠扬,古朴典雅,洒脱飘逸,十分悦耳动听,让人宛若步入仙乡妙境。

上一篇:杀 戏

下一篇:景东傣族(陶府)历史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