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故乡杂忆

发布时间:2013-06-20 15:09:27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故乡杂忆陈绍新真正读懂故乡是在离开故乡以后,它给我的印象,简直就是一幅幅风俗画。秋天,刈草的女子赶着羊群穿过黄昏,得得地走在流水小...
  •  

    故乡杂忆

    陈绍新

     

    真正读懂故乡是在离开故乡以后,它给我的印象,简直就是一幅幅风俗画。
     

    秋天,刈草的女子赶着羊群穿过黄昏,得得地走在流水小桥上,影子徐徐在渔光天上移动,与在水一方袅袅升起的炊烟,呼应为动静相宜的乡情。
     

    琅琅嘞!琅琅嘞!远近的虫声喧着黄昏的恬静。而犁头嘴泛金的稻田间,一匹白马正啃青田陌,尾鬃甩动着一种悠闲。
     

    几个孩子坐在河边的扁舟上,沐着西来的光晕,读流水下游处湖南馆外的两棵古榕。距他们不远,徐家水碾不停地哼着乡谣,吊脚楼上的碾槽,隐约地响着石头的走动声。而黄昏的徐家塘码头热闹着,晚汲的汉子,捣衣的新妇,垂钓的老翁,他们各自演绎着生活世象。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对于故乡的牵挂,就是那种家的感觉吗?回答是肯定的,尤其是旧时木材商人遗留的几个会馆,它们历经百年沧桑,涵养了许多文化元素,走进去,仿佛走进一段历史。由于会馆年久失修,天井青石上苔藓蔓生,旧戏台廊柱红漆剥落,墙上的古画部分已经斑驳,画栋雕梁正逐渐腐朽,骑墙的寄生草在几星阳光下萧瑟。
     

    湖南馆粉墙上的两首题诗,现在我依然记得一首,诗曰:“初到异乡不习惯,勤思苦作耕田园。江湖风光到处好,久居此地亦自然”。诗很朴素直率,表达的是一种浪迹江湖,四海为家的心情。另一首诗也是七绝,但诗意比较含蓄、老辣,可惜年久忘却,甚为遗憾。
     

    江西馆内的一株桂花树,是我见过的桂树中最古老的一棵,在后庭的花木里尤如鹤立鸡群,岁岁秋来开一串串金黄,风一吹拂,那香便悄悄地出墙去,熏得整个卫城香浓陶人。若是盛花时节,还要随风渡河来芬芳寨蒿人家,灌醉老人们记忆里的城南旧事。
     

    我静静地读着越来越苍老的馆驿,读着馆中人家朴素而寻常的生活,一条黄狗躺在石阶上晒太阳,一位老妇靠在躺椅上微闭双眼,虫们微喧,鸟雀的应答表现着一份幽静。
     

    很久不去故乡了,有时在城里见到乡亲,话匣子一打开,乡音、乡情就近了,其实都是世间俗事。譬如哪些老人死了,谁家儿子考取了大学,谁家经商发了财,谁家的坟山冒了青烟,子孙都当了官……我微笑着,静静地听着乡亲的叙述。只是当我听说“观音保”和李贵这一对兄弟山歌手逝去,因为贫穷,直到生命终了也没有感受过男女间那种快乐时,我的确为他们感到了一种遗憾。多好的山歌手啊!曾经用歌谣点亮别人的生活情感,为什么上天就不赋予他们一份美好的结局呢?人生苦短。
     

    人到中年,蓦然回首,一切那么遥远。人是一种独特的动物,身居故乡时,故乡的一切是那么寻常,一旦离开,那些世间俗事,就像一幅幅风俗画从记忆浮出来,而我的叙述又总是文不尽意。
     

    那太极河天造地设的现象,麻栗山虫鸟的放歌与琅琅书声,双河口古榕下渡朝渡暮的船谣,雨中踏过卵石花街的伞花,庭院里绣背带的女子,激流中漂游的少年……感性的故乡的一切,时时在感动我心中那点墨水。杂忆,这样的叙述是否算一种散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