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试论景东县汉语方言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3-06-19 17:13:48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一、景东彝族自治县概况景东彝族自治县①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pri...

一、景东彝族自治县概况

 景东彝族自治县①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景东系傣族地名,景:城,东:坝,景东,即为“坝子城”。行政隶属于普洱市,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面积4532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锦屏镇、文井镇、漫湾镇、大朝山东镇)、9个乡(花山乡、大街乡、太忠乡、龙街乡、文龙乡、安定乡、景福乡、林街乡、曼等乡)、166个行政村,3个社区。根据《景东彝族自治县2011年统计年鉴》②数据表明,景东县户籍人口为364117人,其中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拉祜族人口比例如下图:

 

民族

人口(人)

比例

汉族

183858

50.49%

彝族

153229

42.08%

哈尼族

13283

3.65%

瑶族

4671

1.28%

傣族

3103

0.85%

回族

1709

0.47%

拉祜族

1502

0.41%

 

10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有5个。少数民族人口呈聚居状,如回族人口中有1040人居住在林街乡,哈尼族人口中有85%居住在文井镇和花山乡。景东县人口构造复杂,是一个汉、彝、哈尼、瑶、傣、回等多民族融合的山区农业县,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有原住居民、外来人口,在人口构造上呈现多样化趋势。

 

景东汉语方言在形成的过程中虽然也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但在发展中更多的是汉语渗入少数民族语言。就现在而言,景东县内通用语为西南官话区汉语方言次方言区。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中青年在语言上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而对本民族语言已经陌生,甚至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仍然保存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例如,安定乡彝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5%以上,乡政府所在地鼠街村,因为外来人口较多,机关单位分布较多,所以大部分人用汉语交流,但是在赶集的时候,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长者与长者之间的交流,多是彝汉交叉使用或者纯彝话交流。又如,在文井镇新会村,老一辈人在聊天的时候,多使用哈尼语交流。而在40岁以下的人中,能够听懂彝话、哈尼话的人屈指可数,能说的就更加少见。

 

二、景东县方言片区

 为表述方便,此文中将景东13个乡镇根据地域划分为安定彝族片区(安定乡)、哀牢山片区(花山乡、大街乡、太忠乡、龙街乡、文龙乡)、无量山片区(景福乡、林街乡、曼等乡、漫湾镇、大朝山东镇)和川河片区(锦屏镇、文井镇)。

 

(一)安定乡彝族片区

景东县安定乡因其特殊的民族结构,在景东县汉语方言中具有特殊位置。安定乡人口21962人,其中彝族人口为20870人,汉族人口仅为995人。长期的民族习惯,使得彝族人有独特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此文中不对彝语进行研究,但安定居民在语音和语法上,深受彝语的影响。

 

彝族在讲汉语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动词前置,形成连谓共用同一个宾语的情况③。例如:

蒸吃粑粑——蒸粑粑吃。

饭吃——吃饭。

帮来给下——请你来一下。

有时候也会有宾语和补语互换的情况。例如:

我说他不过,你帮说说。——我说不过他,你来帮忙说说他。

你怕是做不合。——你这样做可能不合适。在安定乡,做不好不是指做出来的东西不好,而是指这样做不合适。

 

这种情况仅限于景东县安定乡,且越是封闭的村落,这种口音和表述越加明显。在乡政府所在地鼠街村附近,因为往来人员较多,外来人口杂居,口音已经有所变化,日渐趋同于景东县其他乡镇。

 

(二)哀牢山片区

哀牢山区指的是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等乡镇。文龙乡虽然在川河沿岸,又与安定乡毗邻,但在语言习惯上却归属于哀牢山片。在景东县内,哀牢山片区的人在口音和词汇运用上有一定的特点。例如花山、大街乡,很多人习惯将普通话的“什么”说成“娘[niɑŋ]53”或者“娘过[niɑŋ]53[kuo]213?”表示疑问词。
 

你说[niɑŋ]53[kuo]213?——你说什么?

 

花山乡还有一个独特的语气词:“哦”。其他地方的语气为:“噶”。单凭一个“哦”字就能够准确地听出此人是否为花山乡人。“哦”等语气词在语言运用中没有实际意思,只起到辅助作用。

例如:我先走了哦!——花山方言
 

我先走了噶!——景东县其他地方方言

 

哀牢山片区和川河片区部分人将挑食的人称为“斋婆”,斋婆原指吃斋念佛的妇人,由于吃斋有很多禁口,所以引申为挑食。花山乡、大街乡境内有“天华寺”、“石洞寺”等寺庙,锦屏镇御笔山上也设有老君殿、财神殿、观音殿等,四季香火不断,逢年过节去参拜的人很多,很多人对吃斋念佛较为熟悉,所以说周边地区“斋婆”的叫法,这是一种指代。以花山乡营盘村为例,天华寺地处营盘村境内,宗教活动较多,耳濡目染之后,那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在使用“斋婆”的说法。但这种叫法在无量山片区则较少,挑食被称作“拣嘴”,“拣嘴”不具有宗教色彩,但是具有元明时期的语言特点。例如:

 

你这样不吃那样不吃,像个老斋婆。——哀牢山片区、川河片区

 

你这个人太拣嘴了。——无量山片区

 

大街、花山前后有一句口头禅:“你(我)怕阿死了。”直译是你(我)要死了,但是实际中并没有要人死的意思,多数时候表达一种娇嗔,有时候也表示气愤,看说话人当时的语气和语境决定此话的意思。

 

(三)无量山片区

景东县西部因背靠无量山脉,在地理位置、民族风俗、语言习惯等与其他地方具有独特性,便经常一并言之,统称为西五区或者无量山区。无量山区山高路远,地势险要,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较东片区(哀牢山片区、川河片区)而言,在词汇的保存方面,有突出特点。很多词语具有元明时期的语言特点。这些词在外人听来,很难理解其中之意,但此片区的人却运用自如。例如:

 

钵头——大碗。“钵”指僧人的食具,引申为吃饭的碗。“头”在景东方言中作为名词后缀运用叫为广泛,如“热头(日头)”在曼等、漫湾等地指太阳。

 

如麻三界:形容太肉麻了,连天上人间都感到肉麻。该词属于曼等方言,在曼等乡扎结、大行山等地,40岁以上中老年中较为常用。像这类的词汇在无量山片区保存的较多,但是因为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在景东范围内也不通用,所以几乎只有此片区的人能够理解。

 

在景东,人们习惯将父亲的哥哥称为大爹。而在曼等乡后河村、林街乡箐头村,则把大爹称作阿爷,他们在与其他人交谈中,提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时称为:“爹爹、妈妈”。曼等排沙村有一句口头禅,“阿爹阿妈!”用于受到惊吓或者害怕时呼喊。“阿妹”则是曼等扎结村人的口头禅,张口就来:“阿妹!”或者“阿妹妹!”所以在曼等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爹爹妈妈后河人,阿妹阿妹扎结人,阿爹阿妈排沙人。”

 

在漫湾等地,人们在人际交流的时候,“我”与“们”连用的时候,将“我们”发音为“[a]55 [mən]55”,单独“我”使用的时候,发“[wo]55”或者“[wo]35”音。景福乡公平村和漫湾镇部分地方的彝族,在辈分称呼上有独特之处。如果自己的父亲是家中老二,那么大爹(父亲的哥哥)家中的孩子在辈分上就比自己大,无论年纪大小,都要称之为哥、姐。此类可归为民俗类,但是称呼中的独特性也具有方言的特点。

 

(四)川河片区

川河片区指的是景东县锦屏镇、文井镇等川河沿岸地区,该地区为景东县经济最为发达、交通最为便利之地,与外界接触较频繁,居民在性格、语音上能够和其他地方进行区分。景东有一句俗话:“文井人是景东的犹太人。”这说明文井人聪明能干,善于做生意。川河片区的居民在说话时语速普遍较快,这和他们的性格、经常从事的行业有很大关系。文井人将叔叔的妻子叫做“婶”,哀牢山片区则叫做“叔妈”, 当然,婶婶这种叫法在我国各地方方言中比较常见,也自有它产生的道理,但是“叔妈”这种叫法流传度则比“婶(婶)”小得多。此外,文井大部分人在叫伯母(景东人称“大妈”)的时候,将“大妈[ta] 213 [ma]55”说为“大嫫 [ta]213 [mo]55”,区别于景东县哀牢山区、无量山区等其他地方的发音,甚至区别于同属于川河片区的锦屏镇,口音辨识度高。

 

三、景东汉语方言语音特点

一般来说,方言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两个说不同方言的人碰到一起,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对方说话时的发音与自己的不同,其次才会发现对方使用的语汇和语法规则与自己的差别。所以,人们在进行方言分区时通常把语音上的差别作为主要依据。在语音上,景东方言表现出了与西南官话区的共同性和独特性。

 

据《云南省志卷五十八汉语方言志》中分类④,云南方言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景东方言是云南方言的滇中方言片区。滇中方言片区包括曲靖地区、玉溪地区、普洱地区、西双版纳州、楚雄州及临沧地区的一部分县、市。除词汇和某些语法现象的差异外,云南片区与西南官话区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多数县、市能区分声母n和l,、、和、、;

 

2、韵母少于普通话韵母,一般在30个左右,缺乏撮口呼韵母和卷舌元音韵母;

 

3、具有大量鼻化元音韵母;

 

4、声调调值以低调、降调居多;

 

5、轻声、变调较少。

 

除了以上几条之外,云南方言中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很多声母为、、的发音都用、、代替。这是由于历史沿革,云南很多汉族都是很早就进入云南,当时他们的语言应属于古汉语。但是古汉语中是没有、、这三个音的,现代汉语中的、、一部分来自古时的、、,一部分来自、、。所以,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ɕiɛ]55 [ʦɿ]”,而是读作“[xai]53[ tsɿ]”。所以就有把“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事情发生⑤。

 

以上几条都是云南各地区方言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使得云南方言内部之间虽有诸多差别,却很少能够构成交际上的困难。

 

景东方言具有云南方言的以上特点之外,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各区因为不同的民族构成、历史变迁和地域限制,在方言使用上也有略微差别。

 

1、声调分为四类,阴平[55]、阳平[31]、上声[53]、去声[213],其中入声多归为阳平,口语发音中上声十分少见,多归为阳平。太忠乡、安定乡方言在声调上较为特殊,口语发音中上声声调比景东其他地方多,其次是文井镇,在川河坝境内,大部分人发音都偏重于去声。例如:“我”字在景东方言的发音中,安定片区和少数边远山区的发音为wo55,文井镇的发音则为wo213,而实际上,景东其他地方的发音普遍为wo55。

 

2、前后鼻音不分。在[an]、[ɑŋ]、[ən] 、[əŋ]、[in]、[iŋ]等韵母的发音上,约有一半的乡镇能够区分安、昂和弯、汪等字的读音。在川河片区、哀牢山片区的文井镇、大街乡、花山乡等地,能够清晰地区分出安、昂和弯、汪的读音,在无量山片区和安定彝族片区的大部分乡镇和村组则不能。同理,“因、应、云”等字在景东方言的发音中,所有的[in]、[iŋ]、[yn]都读做[in];“陈”、“ 成”也都统一读为[ən]音而不读为[əŋ]音,这两组在读音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3、除安定乡之外的其他12个乡镇都没有撮口呼韵母。在普通话中发[y]、[yn]、[yɛ̃n]等音的字,在景东多半被归入齐齿呼韵母中。因此“烟”和“冤”在除安定片区以外的发音是一样的,都发[i]音,安定乡则将“冤”发为[uən]。“局、雨、曲、畜”等字,在景东方言中,韵母都读作[iu],但是安定乡保留了撮口呼韵母的发音。例如:

 

局长,今天下午我请你吃鱼。——在景东县花山乡(哀牢山片区)、景福乡(无量山片区)、锦屏镇(川河片区)等地方言中,这句话的发音是:tɕiu31 tʂɑŋ55,tɕiɑu55(tɕin55 tʻiŋ55)ɕia213 wu55 wo55 qiŋ55 niɛ31 tʂ‘ʅ53 i31.但是安定乡的发音则是:tɕu31 tʂɑŋ53,tɕin 55  tʻiŋ55 ɕia213 wu31 wo53 qiŋ53 ni31ts‘ʅ53 y31.

 

4、声母f和h难以区分⑥。景东方言中没有[xu]音节,当 h(x)与u合拼时,容易把h声母读为f,例如:乎[xu]55、湖[xu]35、虎[xu]214、户[xu]51易读为乎[fu]55、湖[fu]31、虎[fu]53、户[fu]213。

 

5、在声母n和l,和,和,和在与某些韵母相拼时属于自由变体。例如几乎所有的景东方言中都将“暂”读为[tʂan]213,将“助”读为[tsu]213,但是“占”和“赞”的发音却与普通话发音无二。和、和的区别同上。

 

6、景东方言中无[əu]韵,“狗、斗、臭”等字均读为[iɛ]韵,发音简明容易。与此相应的,景东方言中也没有[iəu]韵,“秋、有、秀”等字均读为[ə]韵。但在安定乡等保留了彝语发音的地方,[əu]、[iəu]的发音特点较为明显。同理,“国”字的普通话韵母发音为[uo],景东方言中发音为[o]。少数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例如花山乡文俄村大文庄小组的村民在发音上,将“国”韵母发音读为[o],却将普通话中同样发音为[uo]的“果”字读为[kuæɪ]53音,这个词的发音在景东县其他地区中没有对应的读音,而该地区对“果”字的变音也仅限于对水果的称呼上,与其他词组合时仍然发[o]音。

 

7、在景东方言中,没有卷舌音[ɚ],韵母中[ɣ]和[ɜ]部分都读为[e]。所以在读“而”、“儿”、“饿”等字的时候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在景东的不同片区,e在声调上有一定区别,例如坝区多将“耳朵”的“耳”字读为阴平声调,但是少部分山区和彝族地区则读阳平声调。

 

8、韵母中[əŋ]音几乎发[oŋ]音,“风、峰”字在景东方言中不发[fəŋ]55音而发[foŋ]55音。但是奇怪的是,曼等乡扎结村等地,“刮大风”发音为[kuA]31 [ta]213 [fəŋ]55。但是仅限于“风”字,在发“封、峰”音时,又和其他地区一样发[foŋ]55音。

 

四、景东汉语方言词汇的特点

除了语音之外,不同的方言在词汇和词义上也会有一些差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景东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

 

景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大致相同。景东人在北方官话区内基本上可以用本土方言进行交际,能够做到听懂对方的话,也使对方能够基本上理解自己的意思。

 

(一)地名

用民族语言起的地名,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发展到后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以为它们本就是汉语中固有的词,这种情况从汉语方言的角度来讲,属于借词。其中在云南最著名的借词莫过于音译词“普洱”。“普洱”为哈尼语,意为“水湾寨”,但如今的“普洱”,既可以作为普洱市这个行政区划来解释,同时也可以作为普洱茶来解释,两者都已经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指代,再没有“水湾寨”的意思。

 

景东为彝族自治县,但在明朝时期受陶府土司统治长达500多年,所以在地名的借词上,很多都采用了傣语音译,少部分采用彝语和哈尼语音译。在《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名志》中,景东县共收录的各类地名为3159条⑦。其中民族语地名560条,占总条数的17.7%,傣语地名475条,占民族语地名的84.8%。其中,傣语475条,彝语32条,哈尼语31条,拉祜语14条,基诺语7条,布朗语1条。另据周德翰《安定乡志》、《龙街乡志》等志书和罗海垠论文《景东县傣语地名探源》中收录的100余条遗漏傣语地名,景东县的目前正在使用的民族地名已经接近700条。如:

 

菠萝林:彝语,菠萝:栎树,即栎树成林之地。⑧

 

备的箐:哈尼语,备:坝;的[ti]55:木姜子;备的,即木姜子树坝。现讹传为背爹箐。⑨

 

(二)名物

景东境内和新平、元江等地一样,把芒果叫做“骂们[ma]213 [mən]55”,而“芒果”一词则是近些年来才兴起的叫法,现在本地人仍然把野生的小芒果叫做“骂们”。“骂们”为傣语借词。林街乡清河村有一个南骂村民小组,南:水,骂:果;南骂,意为水果飘香的地方⑩,都是来自于傣语的音译借词。景东今天仍有部分为傣族语水果名,如;骂梨刚(骂桃),又叫缅石榴,即番石榴。

 

有一些少数民族中特有的东西,也把有关名词收入到汉语方言中。如:

 

撒撇:指的是一种傣族名菜,牛的苦肠水加上米线和各种作料凉拌。

 

水涨汃:是将刚宰杀的牛肉轻轻顺着滚锅水一涝就拿出来吃的牛肉。

 

木瓜:景东所指的木瓜并非普通话中的木瓜,而是指一种酸味及其突出的蔷薇科木瓜属植物果实,普通话中的木瓜在景东则被称作缅芭蕉。

 

辣蜜:辣蜜指的是傣族、拉祜族用来蘸折耳根、香香菜等野菜吃的一种佐料。这里提到折耳根,折耳根在景东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大概在十年前,景东还将折耳根叫做狗青菜,后来折耳根这种叫法传进来之后,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取代了狗青菜。因为外来人听不懂“狗青菜”,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为了避免麻烦,将长期使用着的“狗青菜”一词改为了为大家所接受的“折耳根”。这些词在其他人听来十分难懂,但是在景东方言中,它们就像是汉语词汇一样简单。

 

(三)古语词

明代在云南实行雷厉风行的屯田制以后,云南乃至景东居民的民族结构发生改变,在多数平坝区,汉族成了主体,不再需要“变服,从其俗”,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中原汉文化占据了优势。由于景东特殊的地理环境,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便,屯军来自不同省份,因此他们的后代较完好地保存了中原各地的汉文化特征。云南地方偏僻,景东更是如此,长时间游离于中原统治之外,使得景东在语言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景东方言中,才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词语,特别以元明时期的词语为最多。这些词语中,多数为宋人话本及元杂剧中,普通话中已不使用,在景东方言中却保留较多。如:

 

何[xuo31]消:云南各省市都有此词,意为“何必、不必、不需要”。如,“这么滴滴子事情,何消劳烦你!”《金瓶梅》第二回中:“若要买他烧饼,少间等他街上回来买,何消上门上户?”字义与文中一模一样。

 

鏖[ɑu55]糟:意为不洁,肮脏等。例:“你望望瞧你身上呢那些鏖糟,都搓得出一盆了!”在《醒世恒言》第十七回中:“今日这浴,就如脱皮退壳,身上鏖糟足足洗了半缸。”11词义相同,用法也未见改变。

 

此外,景东方言中象“硬扎”、“扯白”、“被卧”、“偏生”、“奈烦”等词语,均常见于元明小说戏曲作品之中。

 

五、景东汉语方言的发展特点

本文作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景东方言中的词汇在慢慢消亡,它们仅限于出现在少数老人家的口中,而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例如老人们常说的“升台子”,如果他们不做解释,年轻人很难从语境中理解其中的意思。“我昨天晚上升了一个台子。”其实是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老人无法解释“升台子”这个词的由来,后人也很难理解为何做梦被称为升台子。

 

而很多词汇的发音也较为接近普通话,如老人说“解放,世界”等词,都发音为“[kai]55 [fɑŋ]51”,“[ʂi]213 [kai]213( [ʂi]213 [kai]55)”,但中青年常受普通话影响,已经很少有人这么说。也有一类情况是,有些话只有老年人才说,年轻人不怎么说,而另一些话只有年轻人说,老人则不大说。例如“火柴”,景东许多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把它叫做“洋划烛”,年轻人则叫做“火柴”,两者虽叫法不一样,指的却是同一样东西。不同的是很多老年人知道“洋划烛”就是“火柴”,但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知道“火柴”曾经叫做“洋划烛”。这就是时代的差异,有的特殊词汇是在特殊的年代使用的,过了那个特殊年代,就让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其实上是社会方言中年龄的差别对方言造成的差异性。虽然本文中所说的方言着重指地域方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繁荣,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之间的区别将变得越来越小。

 

语言不仅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而且也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渐走向统一。胡明扬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就提出,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12。许多地区保持着独特的方言习惯是因为它与外界的经济发展连接不紧密。我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大部分时间内都曾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的统一,但方言间的分歧和差异并未有明显的缩小,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经济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把推广普通话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的就在于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大众传媒的作用,使普通话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使用,它的影响在不断扩大,这必定对汉语方言的使用产生深刻的影响。景东在经济上始终是自给自足的、分散的发展模式,虽然曾作为银生节度的府制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并没有和外界形成统一而长久稳固的市场,与中原各地区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方言也在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许多方言词汇和语音现象还来不及收集整理便已经日渐消亡,更多的方言词汇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人际交往对话,景东也是如此。就目前来说,景东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已经日渐趋同于普通话,自身特点越来越不明显。
 

注释:

①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景东彝族自治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1-4.

 

②景东彝族自治县统计局.景东彝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1)[M].普洱.内刊.2012:57.

 

③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51-54.

 

④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八·汉语方言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3-16.

 

⑤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百度.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2702.htm.

 

⑥杨应春.思茅方言区普通话语音学习难点探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⑦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县市地名志之六十七·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名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

 

⑧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县市地名志之六十七·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名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31.

 

⑨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县市地名志之六十七·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名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82.

 

⑩罗海垠.景东县傣语地名探源[J].银生文化,2012,(4):48-54.

 

1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八·汉语方言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3.

 

12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292.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八·汉语方言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3]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景东彝族自治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4]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县市地名志之六十七·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名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5]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6][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余志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张斌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8]景东彝族自治县统计局.景东彝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1)[M].普洱.内刊,2012.

 

[9]中共大街乡委员会.大街乡人民政府编.大街乡志[M].内刊,2002.

 

[10]中共安定乡委员会.安定乡人民政府编.安定乡志[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2.

 

[11]中共龙街乡委员会.龙街乡人民政府编.龙街乡志[M].内刊,2009.

 

[12]吴积才.颜晓云.云南方音辨正[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3]涂良军.云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4]张华文.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王潇跃)

 

 

上一篇:小康 (花灯说唱)

下一篇:咏无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