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文学创作的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2 16:55:15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景东文学创作的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的思考周德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文...
景东文学创作的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周德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提出新的具体要求,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发出了的新的号令,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文艺的功能和作用增强了信心,也为我们今后的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古代,景东这块热土上已经有人开始文艺创作,并且给后世留下了开篇之著。从此,这片土地上的文艺创作渐成星火之势,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不朽之作。在秉承历史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现代文学也逐渐起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逐渐兴起、发展和繁荣起来,并伴随着新创作品的出现和媒介阵地平台的搭建,涌现出了一批民族作家、诗人和民间文艺家,并在普洱市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景东文学群体,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景东文学艺术也为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就文学创作来讲,已经从普及开始向精品力作创作前进,呈现出量多,质高,内容丰富和从豆腐块式向大作品、大题材迈进。所以,如何抓好景东文艺精品创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的文艺创作问题。文艺精品力作是文化实力的体现,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是时代赋予县委政府的职责,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艺精品的创作,出台了一系列繁荣和加快景东文化建设的政策和设立了政府文学艺术奖,突出了打造景东文艺品牌的重要性,我县的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如何继续提高我县文艺精品创作,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让新要求新理念化作为景东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新力量,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缓慢的发展和近年取得的文学创作成果
 

1、景东文学创作发展的过程。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主要以诗词歌赋为主,留存下了3000余首诗词。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已逐步突破仅有诗词歌赋的局面。但是,作者少,作品少,特别是受“左”的思想影响,对文学创作不够重视,甚至经常给文学作者带上一些莫须有的帽子,文学创作停滞不前。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冰雪始化,大地回春。
 

2、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机构的设置和各类刊物的创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创作受到充分的重视,报纸刊物也逐渐恢复重建,为文艺作品提供了发表园地,成为文学创作者的艺术催生和创作活动的重要堡垒。文学艺术创作工作1979年之前主要由宣传部门监管。之后,成立文教局,设立文化科,由文化科负责文学艺术工作。同时,在文化馆设立专人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工作。2002年之后,正式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设各协会,负责指导、协调、组织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从此,景东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按照有培养、有计划、有目标的方向发展。
刊物方面,1956年县委创办《景东报》,开设有文艺版,初为油印八开二版,三日刊,日印500份。1958年改为四版铅印,仍为三日刊,并在第四版开设文艺版,发表文学艺术作品。1959年6月改为《景东通讯》。1960年3月恢复报名《景东报》,1961年4月停刊,累计发行49.3万份。1994年1月,景东报再次复刊,时任省长和志强为报纸书写了刊头。报纸改为10日刊,第四版为文艺版。1999年改为《景东消息》,第四版仍为文艺版。至今,已刊登文艺作品600余期,200万多字。1959年,县文化馆创办《景东文艺》,出刊2期后停刊,1980年复刊名为《杜鹃》,出刊一期因编辑调走而停刊,1984年更名为《银川》,出刊5期,后因刊名与其他刊名相同,遂更名为《景东文化》,1990年2月后停刊。1993年,景东彝族自治县诗词书画协会成立,创办会刊《龙泉》,每年出刊一期,2006年更名为《银生墨韵》。2002年4月,景东县文联创办刊物《无量》,为半年刊。2005年更名为《无量山文艺》,仍为半年刊。2007年更名为《银生文化》,双月刊,并且成为云南省两家县级兴办双月刊的县(另一家为镇雄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到2014年底,共出刊56期,200万字,出刊56万多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部门和文学创作爱好者还自发创办了一些报刊,县财政局创办过机关刊物《景东财政》。2001年,县教育局创办了《景东教育》,原为双月刊,后改为季刊,并在内页设文艺栏目。2000年,锦屏镇中创办校内季刊《御笔雨花》,景东民族中学创办《鸿鹄》,2007年大街中学创办校刊《润雨》。2007年12月,景东信用联社创办社刊报纸,月报《景东信合》,并在四版设文艺版,至2014年底已出版87期。2008年12月,景东昌龙林产工业有限公司创办公司月报《今日昌龙》,在四版设文艺版,至2009年底出刊13期。2010年文井中学创办《川河莘园》、太忠中学创办《嘎哽柳絮》。20世纪80年代,一些文学爱好者还办有一些油印刊物,如周开胜等文学爱好者办有《野山》,周德翰等办有《野夫》,李世华、纪明良等办有《漫湾通讯》,罗庆东等办有《漫湾通讯》。二十一世纪初,一些个人兴办的网站也大量张贴文学作品,最为有名的有杨回主持的《银生网》,县政府办公室主办的《景东信息网》,县委宣传部主办的《新华网•景东频道》,《景东新闻网》以及经过整合的《普洱景东网》等也大量登载文艺作品。县电视台、广播电台也创办有文艺专栏。
 

3、文学作者群体的逐渐形成和作品倍增。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雷声,文学创作也迎来了春天。作者和作品都喷薄而出,一些老作者拿起停滞多年的笔,一些年青作者也抑制不住创作的激情,勤奋创作,纷纷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刘仲、邓承礼、马青、魏鹏华、刘开富、余仕海、卢晨曦、蔡丽等文学爱好者开始在地区、省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继后,一些离退休老同志也开始著书立说,较有成绩的有曹守基、汪大学、李开运、张白、魏金德、邓贤刚、王致顺、苏有伯、田耕、李青、庞三省、姜兆武、傅琼芬、王焕朝(耕夫)、周正清等作者,并且涌现出一批新的文学创作群体,较有成就的有陶明贵、周德翰、周开胜、李世华、李庭辉、纪明良、邓朝山、王炎、曾玉、夏萍、石川、杜娜、丰诗文、颜仕勇、李力、李应林、李鸿湖、李祖质、杨洪江、李国忠、徐丕文、杨丕宁、王景天、罗庆东、罗意、解明君、刘陶然、沙红兵、张平等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批以写散文、诗歌以及网络创作为主的群体,主要作者有潘柏君、罗汀、王艳、王敬、田姗姗、王桂、王潇跃、杨洁、郭子艳、杨坤、刘怡、王秀才、江月、孙国章、罗美艳、田忠鸿、周华、王桂、余婷婷、陈学艳、王寒林、杨文云、戴时春、张新福、姚德芹、王云、黄福娟、杨坤、杨丽华、李俊娇、杨学文、陈国娜、自翔、丁建玲、杨早、钟离江河、李波等等。县境文学爱好者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经常写作并在市级以上发表过作品的作者已逾200余人,市级作协会员有二十多人。2000年,彝族作者周德翰被批准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继后,2003年彝族作者卢晨曦、2004年傣族作者陶明贵、2006年汉族作者邓朝山、2007年彝族作者潘柏君、2009年汉族作者杨洪江、2012年彝族作者李开运、2014年杨坤先后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另外,郡籍在外工作的一大批文学作者也比较活跃,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有邓承礼、文鲱、李辉、刘仲、马青、魏鹏华、余仕海、王恒菊、毕登程、杜文春等。文学创作主要成果有:正式出版作品的有周德翰长篇小说《冷寂大河》、诗集《雨淋沧江》,散文集《心中红叶》、长篇历史小说《帝王之师》、长篇小说《无量山公主》,李开运长篇历史章回小说《陶府传》,传记文学《用肩膀托起人生》、散文集《芳草地》。卢晨曦的小说《蛮官传奇》、长篇小说《真爱永恒》、小说集《山里的金竹和菊花》,陶明贵散文集《绿色的爱》,邓朝山诗集《人生底片》,潘柏君散文集《生命绝唱》,杨洪江散文集《做一片绿叶》、诗集《一树红山茶》,王秀才散文集《无量心河》,王潇跃小说集《不在场恋爱》,王艳诗集《紫夜蓝冰》等。以及美丽银生文化丛书《中国知名作家写景东》、《景东散文精选》、《景东新诗精选》和景东旅游丛书黄雁《无量景东》、马青《草根景东》、黄烁《美食景东》、周德翰《传奇景东》。另外,正式出版发行的还有马青小说集《黄栗木铜炮枪》、《北回归线之城》、《雨落拉祜山》、《灵芽》,魏鹏华的小说散文集《哀牢神韵》,余四海《四海小说集》、《四海杂文集》等。
 

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有曹守基,著有《滇诗重光集》选注、《清代晚期著名诗人戴家政诗选注》、《景东古代诗选注》等文集,李辉著有《程含章诗选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有邓承礼的《南诏大理国军事史》,华林的《西南彝族历史档案》,白应华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庭辉的《明清时期思茅教育研究》等。据不完全统计,县境已出版各类专著150余部,对宏扬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景东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民间文学、书法、美术、摄影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单篇作品还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诗刊》、《民族文学》、《人民文学》和《边疆文学》、《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刊发。县内文学艺术爱好者作品平均每年创作约为300篇,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一批文艺作品先后获得省内外奖项,县内作者在国家、省级和海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上千篇。
 

二、我县组织文艺精品创作的做法
 

1、以人才为根本,加强群体建设。近年来,我们下大功夫,化大气力,着力打造“景东文学创作群”、“景东女作者群”、“景东在校大学生文学群”等基础上,又针对我县文学创作和80后、90后文艺新锐创作群体的优势,有意识地加大了对这四个群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把一批有成就的80后文学新锐增补进各协会。由于注重了艺术群体建设,使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态势,促进了我县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2、以采风为抓手,组织创作体验。我们近年来积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努力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设计和组织开展创作采风活动,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贴近时代、向生活学习、从生活中吸取艺术营养、激发创作热情。如:每年举办文学精品创作笔会和创作研讨活动,不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为他们补充了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艺术积累,达到了“采风创作出成果,深入生活见成效”的目的,而且增进了文艺家与大众的联系,提升了精神境界,拓宽了创作视野,促进了文艺精品佳作的创作。
 

3、以活动为载体,促进精品生产,积极开展各项文艺活动,挖掘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开办《景东女作家专号》、《在校大学生专号》等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举办改稿笔会、征文比赛为契机,增强作者的创作势头,制作《景东本土历史文化讲析》课件,在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轮训班中授课,并对县内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编辑出版乡土教材《我爱景东》,在全县中小学试行,促进文艺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4、影视产品初露端倪。从上世纪景东籍剧作者马青等人的《芒乡魂》电视剧开始,后来就出现了魏鹏华录像片《特别俘虏》,目前已有周德翰和石剑涛的30集电视连续剧《无量山公主》与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签约。另外还有部分如李祖质等作者正在尝试这方面创作。
 

三、我县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
 

1、力作不多,品牌欠亮。我县的文艺创作和精品生产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精品的数量、质量、影响力而言,还突出地存在力作不多、品牌欠亮的问题。文艺创作和精品生产只停留在出了作品,出了一些好作品的层次上,精品力作屈指可数,影响力仅限于小圈子、小范围、小区域,多数作品艺术表达较为苍白,艺术想象力较为匮乏。真正属于艺术精湛、特色鲜明、包装精美、影响深远、层次较高的精品力作尚未出现。
 

2、人才匮乏,素质偏低。据统计,全县共有市级以上文艺家协会会员近百人,但是,没有国家级会员,总体能能出佳作、创精品的不多,初会者众、精通者寡。产生这些现象一是人才源头不畅,二是缺乏对创作骨干的培训,三是进修深造、技术更新因受制于经费而严重缺乏,四是人才环境欠佳,对文艺创作人才重视关心不够,甚至心存偏见,认为创作成果只是为个人谋名谋利,未认识到文艺创作成果是地方文化实力的体现,因而不愿在创作上花大钱,下功夫。
 

3、机制滞后、扶持不力。我县文艺创作和精品生产已经建立了一些机制,但与先进发达地市相比,差距很大。缺乏艺术生产规划、项目投入、创作扶持、作品包装、精品重奖、成就展示、人才培育、创作评论等机制。由于缺乏在创作规划、创作经费、包装制作、宣传参赛等环节上的政策扶持和财力保障,我县的艺术精品生产,几乎都是松散型、个体化的自由创作,组织化程度很低。文艺创作的机制配套不全、政策保障不力,财力扶持不大,精品生产链断裂缺环,制约了文艺创作和精品生产。
 

四、提高我县文艺精品创作的看法
 

1、认真贯彻上级文化精神,思想认识的指导上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三自”要求,是提高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化程度的思想武器。
 

2、工作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三抓”。文艺精品创作的工作目标应确定在“三抓”上,即:抓重大、抓提高、抓综合。抓重大,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文艺创作中的一般题材创作与重大题材创作的关系,努力抓好重大题材创作项目;抓提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普及型创作与提高型创作的关系,突出组织化手段,着力抓好提高型创作;抓综合,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体创作艺术门类和综合创作艺术门类的关系,强化组织化措施,倾力抓好综合艺术门类的创作。在确定题材、确立项目、协调力量、集聚人才、统筹资源、集中优势、联动上下、投入经费、扶持政策、包装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以项目化、工程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促进景东重大文艺精品的创作。
 

3、整合各方面经费和创作力量,每年有计划推出文化精品创作和出版计划。在创作上有计划对一些县内重大题材进行招标式创作和对一般题材进行扶持式创作,只要达到一定水准的文化产品,每年有计划纳入精品出版计划。
 

4、创作题材的确立要根据县内的实际情况,在重大文艺精品创作的题材确定上体现休闲养生福地的旅游题材、民族题材、革命历史题材。通过叙述一个好的故事,直观形象地展示景东的特征,以达到宣传景东的目的。师出有名,大功可就,有助于我县重大文艺精品创作的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