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全球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约为1100~1400只,在景东县1700~2700m海拔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约有89群500余只。多年来,在景东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级林业部门努力下,景东县现有的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已建立保护区或划入了公益林区。同时,通过加强监测、巡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在种群数量恢复和栖息地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增加,致使部分黑冠长臂猿的有效栖息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和片断化,给该物种的生存繁衍造成一定影响。
为更有效地保护黑冠长臂猿,进一步争取全社会关注、重视和支持该物种的保护管理工作,并将其打造成景东县明显动物。在景东县委、政府的统一组织下,笔者对县内的黑冠长臂猿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保护工作建议,试图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黑冠长臂猿保护提供参考。
一、黑冠长臂猿简介
(一)分类
世界现存的长臂猿分为4属16种,中国分布有6种,它们是:(东)白眉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北)北颊长臂猿、海南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与西黑冠长臂猿。其中,西黑冠长臂猿又分为4个亚种:老挝亚种、滇西亚种、指明亚种和景东亚种。景东县境内的黑冠长臂猿分属西黑冠长臂猿景东亚种和指明亚种。
(二)保护级别
黑冠长臂猿,学名为Hylobates concolor,属长臂猿科(Hylobatidae),冠长臂猿属(Nomascus),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I物种,IUCN等级为极危。
(三)外形特征
黑冠长臂猿体型中等,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幼体刚出生均为淡黄色,在1岁左右逐渐变成黑色,雄性一直保持黑色至成年,雌性性成熟时大部分体毛由黑色逐渐变成灰黄、棕黄或橙黄色(仅头顶、胸腹部遗留黑色)。成年雄性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成年雌性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胸腹黑褐色毛发逐渐增多。
(四)生态习性
景东县境内的黑冠长臂猿对栖息地十分敏感,生活在海拔1700米至2700米的原始、成熟的森林里,喜食多糖且多汁的果实,觅食、休息、嬉耍、交配、过夜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因此黑冠长臂猿又被称为“树冠精灵”),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黑冠长臂猿喜群居,善鸣叫,家庭式生活且具有很强的领域性,繁殖速度缓慢,移动时用双臂交替摆荡前行,其对外界响动非常灵敏且采取快速移动的躲避策略,因此人们很难接近它们。
(五)种群数量与分布
西黑冠长臂猿的四个亚种中,景东亚种和滇西亚种只分布于中国云南;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越南北部;老挝亚种分布于老挝西北部。中国的种群数量为1000~1300只;越南北部约有20群60只;老挝西北部有9~14群,约40只。其中,景东县境内约有黑冠长臂猿89群,500余只。根据近年来种群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景东县是全球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因此,我县对于黑冠长臂猿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景东县已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称号。
二、保护现状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为保护好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景东县于1986年建立了以黑冠长臂猿及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无量山、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35167h㎡,约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1999年,县委政府在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划过程中,将所有社区集体林和区外有长臂猿分布的林区都划入公益林进行管理,并加强了农村能源替代建设,严格控制了木材采伐限额,对全县森林资源实行了强有力的保护,2013年全县森林履盖率由66.8%增长到70.51%。2010年,县委政府制定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了“哀牢山和无量山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了对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扶持力度,并启动了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建设,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工作。2009年以来,景东县相继开展了以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的“飞鹰行动”、“绿盾三号行动”、“反盗猎专项行动”,成立了黑冠长臂猿保护协会及县长臂猿巡护队,确定了黑冠长臂猿宣传周、保护日,并将“野生动物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各单位综合目标考核的内容,确保了以黑冠长臂猿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加大了黑冠长臂猿保护宣传工作的投入,仅2008年至2013年,全县共投入长臂猿保护资金2680万元。
(二)科研监测成绩突出
对景东无量山黑冠长臂猿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有美国动物专家海莫夫、中国科学院云南动物研究所蓝道英、蒋学龙等专家学者到无量山对黑冠长臂猿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2002年至今,在无量山大寨子建立了世界第一个黑冠长臂猿野外监测研究站,开展了黑冠长臂猿的习惯化研究、生态行为学研究、食性研究及遗传学研究,成功地将3群长臂猿习惯化,开创了全球不投食习惯化黑冠长臂猿的先例。至今共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8篇,收集出版了《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研究》论文集专著。2010年,在无量山大寨子实施了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恢复及食源基地建设试验示范项目,完成了旱冬瓜及西南桦栽植、修建了水池与苗圃,开展了七叶岩爬藤、南五味子、冷饭团、水东哥、买麻藤、绿叶润楠等食源植物的采种及育苗工作,在我国实属首例。2013年,在无量山大寨子建立了黑冠长臂猿野外电子探头监控系统,并已成功抓拍到长臂猿活动的高清画面,实现了景东、昆明、上海、北京的长臂猿视频图像远程传输。除此之外,景东管理局在无量山上场河、黄草坝、哀牢山徐家坝开设了多条样线和监测点对黑冠长臂猿开展了监测活动。这些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为西黑冠长臂猿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宣传工作成效显著
景东县十分重视黑冠长臂猿保护和研究成果的宣传,多年来,在国际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景东县黑冠长臂猿研究的论文多达48篇,有关景东黑冠长臂猿的新闻和专题多次在央视相关频道和省市广电媒体播出。为加强黑冠长臂猿的保护和研究,2009年,景东县成立了世界首个黑冠长臂猿保护协会,每年定期研讨相关课题,不断推动长臂猿保护研究事业。2012年4月,云南电视台在地球日的大型公益活动中把景东县无量山作为直播点,播出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的精美画面,向世人隆重推出长臂猿的天籁之音;2013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C—13)报道了“云南普洱——黑冠长臂猿的生活状况”,“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普洱.景东”的长臂猿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2012~2013年,来自社会公众捐赠的保护资金就高达500余万元。2009~2014年,开展了以“拯救中国猿—让天籁之音不成绝唱”为主题的北京主会场、昆明分会场、景东分会场系列宣传活动,先后在景东、普洱、浙江大学开展了黑冠长臂猿宣传进校园、进机关的保护宣传活动,并制作了长臂猿专题宣传片、开发了长臂猿毛绒玩具等系列宣传品,同时,多次组织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到景东无量山拍摄黑冠长臂猿。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宣传,景东县向世人展示了黑冠长臂猿,并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黑冠长臂猿保护事业,长臂猿宣传从景东走向了全国,并逐步走向世界。
(四)长臂猿种群稳中有升
多年来,在景东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以及在景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之下,景东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而且根据2013年2月、5月,景东管理局分别监测到无量山大寨子“G3”群长臂猿中的雌猿“B”号和个体A新生婴猿的现象,2013年3月,监测人员在无量山上场河再次监测到仅由一夫一妻组成的一个长臂猿家庭新生婴猿的现象说明,景东县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管理基础设施较差,保护网络体系尚不完善
景东县黑冠长臂猿98%生活在保护区内,但就目前来看,保护区管理部门除具有一定的办公用房外,其他条件都十分艰苦,没有交通通信设施,野外巡护装备较差,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较低,保护监测经费严重不足,规范化的长臂猿巡护、监测知识缺乏,各管理站对辖区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管理参差不齐,集保护、宣传、巡护、监测为一体的保护网络尚未形成。
(二)栖息地片断化,长臂猿种群相互隔离
景东县现有的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已建立保护区或划入了公益林区。但就目前来看,黑冠长臂猿均生活在孤岛状的自然保护区或在保护区外形成孤立的种群。亚种间相距较远而且彼此隔离,即使在同一区域,栖息地片断化亦非常明显,不少居群栖息于不相连续的乔木林生境中。
(三)栖息地退化,长臂猿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黑冠长臂猿主要生活于原始常绿阔叶林中,其对栖息地环境质量要求较严格,对良好植被具有较强依赖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增加,当地群众到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内进行非法木材林产品采集、放牧等干扰活动较为频繁,从而不同程度地造成栖息地退化,使栖息地质量下降,影响黑冠长臂猿生存。
(四)长臂猿食物档案尚未建立,缺少食源植物配置依据
2010年以来,景东自然保护局在无量山大寨子实施了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恢复及食源基地建设试验示范项目,如今,长臂猿所食的五、六十种食源植物虽然已经初步掌握,但因缺少一个直观的食物图谱而很难识别和参照,对黑冠长臂猿食源植物物候期(如:发芽期、花期、果期等)的掌握还不准确。因此,建立长臂猿食物档案显得十分重要。
(五)缺乏针对景东“两山”保护区管理的法规政策
由于现有的保护区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对于景东“两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缺乏一套非常适合的法律,比如群众是否可以进入保护区引水、围树、采茶等,划入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村庄、单位及人员又该如何管理等等。另外,作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必须要限制周边社区群众特别是区内群众的一些经济活动,应当从政策上弥补群众的这一损失,促进当地群众保护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的自觉性。
四、保护工作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实行“两山”自然保护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辖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提高人员素质,量化管理工作,加强监测、巡护和宣传工作,实现保护区信息化管理。
1.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支能独立开展黑冠长臂猿野外调查、巡护监测的队伍,增强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同时,完善防火体系建设,增强预防和扑救重大森林火灾的能力。
2.开展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为主的生态旅游及黑冠长臂猿保护宣传活动,将保护黑冠长臂猿的重要意义提高到和保护大熊猫的高度上来认识,强化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
3.逐步完善管护、监测站点及野外监控系统建设,增加野外交通、通讯和巡护设备,重点解决野外宿营、定位、记录等问题,同时建立巡护和监测制度,利用GIS等其他高科技手段,尽快建立各类资源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4.积极争取国家物种保护项目资金、各级财政投入长臂猿保护资金、国家和云南省科研项目经费,并依托普洱市、景东县黑冠长臂猿保护协会及云南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等,向全社会募集黑冠长臂猿保护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际、国外合作项目,拓展资金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二)建立科研和监测体系,加强长臂猿及其栖息地保护
可以说,景东县对黑冠长臂猿的研究是目前全国调查和研究工作做得最为领先的地区,下一步应充分利用黑冠长臂猿国际影响力,着重抓好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科研和监测体系建设。
1.建立西黑冠长臂猿研究中心,设立研究站、接待站和观察站,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前来开展黑冠长臂猿有关的各种研究活动。
2.开展联合研究,根据长臂猿保护工作的需要,选取一些保护管理中急需解决的课题,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以保护区人员为依托,统筹协调,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黑冠长臂猿生态学、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通过参与研究与监测为保护区培养一批科研及管理人才。
3.以小型科研为依托,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研究能力。即结合日常巡护与监测工作,开展一些对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有价值的小型科研项目,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水平。
4.建立监测体系。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基层站为基础,逐步建立保护区的监测队伍与监测体系,负责组织实施各辖区内长臂猿栖息地巡护监测活动,全面掌握栖息地现状(包括面积、片断化或种群隔离情况、人为干扰情况等),为有效管理提供决策(如开展针对性的巡护、开展森林走廊带建设、配置食物等)。
(三)继续加强社区共管工作,减少栖息地人为干扰
保护区的发展离不开周边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将社区的发展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相结合,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真正将保护区的资源管护好。景东应在巩固已有的共管成果基础上,开拓新的资金渠道,探索新的共管模式(如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药材、食用菌、林果等的种植和加工替代产业,开发草鞋、彝族绣花鞋、三弘、羊皮挂挂、斗笠、蓑衣等旅游产品,实施节柴改灶、沼气建设、太阳能安装等项目),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的经济同步发展,尽可能的减少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少黑冠长臂猿栖息地人为干扰。
(四)制作长臂猿食物图谱,建立食物标本室
目前,景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初步掌握长臂猿所食的五、六十种食源植物,应在此基础上,对大寨子地区的所有长臂猿食源植物进行识别,查清其种类、分布、数量及生长变化情况,定期观察其物候情况并进行照片资料的拍摄、收集,制作长臂猿食物标本并建立标本室,为今后开展栖息地恢复及食源植物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五)制定景东“两山”自然保护区条例
根据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区享有立法权,有权制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法规。我县是彝族自治县,应结合“两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实际,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内容,制定《景东“两山”自然保护区条例》,重点解决目前保护区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法律依据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下一篇:景东县旅游景点现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