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张瑜在景东县连片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4-10-22 09:42:01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科学谋划 统筹推进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在景东县连片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景东县委书记 张 瑜(2014年10月17日...

 

科学谋划  统筹推进

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在景东县连片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景东县委书记   张  瑜

(2014年10月17日)


 

同志们:
 

在中国首个“扶贫日”暨纪念第22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之际,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景东县连片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云南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及全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我县过去一段时期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动员全县力量,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我就今天会议主题,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设立“扶贫日”的重要意义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是全人类“无声的危机”,不仅严重阻碍了贫穷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当前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蔓延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从国际看,为引起世界各国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宣传和促进全世界的消除贫困工作。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工作,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根据联合国2008年9月发布的报告,1990年至200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总数从18亿减少到14亿,到2015年可能会减少到9亿。贫困人口减少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特别是中国,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独联体国家,贫困人口人数不降反升。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从1978年开始,以“解决温饱”为目的,以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到1985年,全国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1986年,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到1993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实施,明确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00多万人。2001年,结合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特点、新经验、新要求,制定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扶贫工作经历了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和以解决温饱为主的阶段之后,已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减贫工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1年末,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的扶贫标准下,全国贫困人口1.28亿人,占农业人口13.4%,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1年,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总目标。明确了农田水利、特色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12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今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必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二、温故知新,认真总结近年来扶贫开发的做法经验
 

(一)主要做法。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努力探索和实践出一条符合景东实际、具有景东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1.坚持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并行。把近期扶贫和长远发展相结合,既注重到村入户项目实施,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又注重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相结合,改善条件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挂钩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积极做好扶贫项目的规划、论证、包装和储备。2011年,县委、县政府针对扶贫开发新阶段的形势任务,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编制了《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目前,针对西五乡镇发展实际,出台了《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五乡镇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实施意见》。
 

2.坚持基础建设与移民搬迁并重。景东境内山区面积大,且山高箐深、地质破碎。多年来,我们坚持扶贫开发,基础先行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山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我县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质灾害区等“六类范围”的农户有9771户40593人,适度移民搬迁成为了居住在深山地区群众拔出“穷根”的必然选择,成为扶贫开发整体推进的有效补充。2011--2013年以来,启动文龙中山、龙街南岸、太忠三合等5个生态移民安置项目,累计搬迁194户772人。
 

3.坚持产业培育与技能提升并举。始终抓紧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这个开发式扶贫的根本。一是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开发式扶贫的基础,大力开展有较强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发展以家庭为主体的畜牧、蚕桑、茶叶、核桃、烤烟等传统农业,开发林菜、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种养殖业。二是走基地生产与农户生产相结合的路子,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专业户,把更多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山区调整农业结构,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去年以来,曼等乡党委政府通过生态猪、生态鸡和生态茶三大基地建设,丰富了“因户施策,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路子连片开发。
 

4.坚持片区开发与整村脱贫并进。近年来,结合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在确保特困农户帮扶救助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本着“专项扶贫向片区集中、行业扶贫向片区倾斜、社会扶贫向片区聚力”原则,积极探索创新项目资金整合和管理机制。按照“捆绑项目资金、整合部门力量、资金用途不变、项目渠道不乱、实施各负其责、考评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现代农业扶持、地质灾害搬迁、村组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新村建设等多项涉农资金与扶贫开发资金进行整合,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2013年以来实施的太忠镇整乡推进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1.64亿元,曼等乡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5138万元,集中启动实施了一批涉及基础建设、产业扶持、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扶贫项目,取得了令群众称道、令干部振奋的新业绩。
 

5.坚持发挥内力与借助外力并推。我们在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主推,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同时,深挖社会资源,拓宽帮扶渠道,积极深化与上海市普陀区、崇明县,浙江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深化与省司法厅、市法院等省、市挂钩单位的汇报沟通;深化各部门定点联村、党员干部定户帮扶为内容的“大帮扶”活动,切实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济困事业,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拓展更宽更广的帮扶领域。先后与上海普陀区、崇明县和浙江大学建立了包括产业支持、整村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扶机制,通过设立技术顾问小组,聘请首席专家,组建技术队伍,着力发挥专家团队在科技创新、项目推介等方面作用。据统计,上海市普陀区、崇明县累计给予帮扶资金7330万元,实施项目248个,受惠群众12.86万人。浙江大学累计给予帮扶资金100.3万元,图书价值201.3万元,开展了智力帮扶、人才培养、产业帮扶、教育帮扶等方面合作。
 

6.坚持发动群众与完善机制并促。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和扶贫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扶贫干部政策水平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结合云岭先锋工程、“四群”教育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资金、带着项目深入群众,进一步完善了以“点对点走访、面对面恳谈、一对一施策、手拉手帮扶”的“结穷亲”工作制度,全县共建立民情责任区107个,民情联系户8074户,形成了“干部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群众盼致富、会致富、能致富”的生动局面。去年以来,曼等乡结合实际,建立了1名党员干部以“常务家长”的身份帮扶1户或几户贫困农户,联系1名精神病患者和1名社区矫正对象的长效机制,按照“统计到户、扶贫到户、脱贫到户、致富到户、评估到户、验收到户”的“六个到户”要求,推动了扶贫工作由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
 

(二)主要成就
 

历届县委政府坚持从少数民族聚居、山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县情出发,始终把扶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稳步解决温饱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举措,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1.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一是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境内公路总里程达6210.5公里,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457.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达;改造中低产农田16.14万亩,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工程性蓄水4311万方,解决了农村19.07万人饮水困难,有效灌溉面积达24.34万亩;完成10个乡镇农电网改造,改造区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2000年以来,以改厨、改厕、改圈,净化、美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项目累计实施568个,扶贫安居房建设9446户。二是特色产业培植初具规模。依托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发展壮大了烤烟、蚕桑、茶叶、核桃、蔬菜、矿电等特色产业。其中烤烟、蚕桑、核桃产业的产量和产值均居普洱市前列,是国家“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核桃基地县。
 

2.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全县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2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0.4亿元,年均增长11.6%;人均GDP从2331元增加到13901元,年均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79亿元增加到18.2亿元,年均增长19.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0.57亿元增加到3.42亿元,年均增长14.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从1.57亿元增加到22.21亿元,年均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232元增加到2013年的18663元,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90元增加到5976元,年均增长15.8%。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新的扶贫标准,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10.45万人减少到5.5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2.6%下降到15.81%。
 

3.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3%,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7.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36‰。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及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村级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累计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25500人,基本做到户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积极开展城乡医院帮扶协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92%,80%的行政村有了卫生室,贫困地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低保覆盖率15.94%,农村低保实现按标施保,差额救助。
 

4.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在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中坚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积极整合转移支付、扶贫开发、灾害搬迁、生态移民等配套政策和资金,鼓励支持边远、零散居住农户按照“下山、出沟、沿路、进川”的原则集中居住。1999年以来,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44户,9615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3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8.3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15.27万亩,营林造林38.68万亩。新建沼气池4.8万户、改灶74810户、改厕4505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回顾近十多年的扶贫工作,有5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决策、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完善措施,才能保证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二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成功之路。三是只有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四是只有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五是只有动员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才能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同志们,以上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在谨慎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看到,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县还有5.59万群众没有摆脱贫困。二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行政村通畅率仅为53%,水利化程度仅为41.5%,农电网改造面仅达92%。三是群众增收仍然乏力。贫困区农业基础脆弱,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四是社会事业仍然薄弱。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全县高中毛入学率仅为53.3%,每千人口仅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人。五是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
 

三、攻坚克难,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一产富民、二产三产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新阶段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战略转移步伐加快和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加快推进,为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全县各级组织、各级干部“抓作风转变,促事业发展”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深入人心,贫困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为扶贫开发聚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克难攻坚,就一定能在扶贫开发上实现一个大的突破。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刚刚召开的全国、全省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12355”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抓好各项工作落实。“1”就是实现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目标任务。“2”就是同步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两个重点,做到两个“轮子”一起转。“3”就是对贫困地区年轻一代着力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对留守人员着力培育产业增强发展能力推动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着力完善社保实施“托底”的“三个层次脱贫路径”。第一个“5”就是“做大蛋糕、找准平台、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合力推进”的“五句话工作思路”。第二个“5”就是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的要求,打造整乡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五大扶贫品牌”。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要强化责任落实,在合力推动上见成效。继续坚持“县级负总责、乡镇抓落实”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健全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部门领导是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把扶贫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继续坚持和完善县级领导挂乡包村联户、县级部门挂村包组、党员领导干部联组包户、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到户的定点帮扶责任制。层层分解指标,逐级落实任务,做到各项工作有单位牵头、有成员参与、有目标要求、有完成时限,工作量化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二)要强化产业支撑,在提升动力上见成效。发展不充分,经济实力弱,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差是景东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新阶段的扶贫开发,首要任务是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支撑。构建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要坚定工业强县战略。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培育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工业,加快三次产业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牢固确立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高原特色农业为统领,以示范区建设为目标,结合全国、全省、全市的产业分工和我县产业结构布局,做好公司、农户、基地、市场“四篇文章”,着力打造“八大优势产业带”,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三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开发促进扶贫开发,大力开发生态游、文化游和乡村游,大力发展物流网络、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行业,吸纳更多群众从事第三产业,拓宽扶贫对象的就业和增收渠道。四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开发中要突出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产业支撑“四个关键”,争取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促进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向城镇聚集,创新完善鼓励农民变市民的政策措施,增强承载、辐射和带动能力。
 

(三)要重视条件改善,在基础建设上见成效。坚持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继续按照“基础先行、项目支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走硬化路、住砖瓦房、吃自来水、用平价电”为目标,紧紧依托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以工代赈、农网改造等项目,不断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就目前看,道路建设要全力以赴加快出境高速路建设,加快“两山”绿色经济带骨干路网及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乡连乡、村连村、村连组路网等级。农田水利上要加大重点水源工程、重点河流治理力度,要特别关注烟区水利、安全饮水和“五小水利”建设,切实解决山区、半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要加快城乡电网一体化建设进程,完成锦屏、文井、大朝山三个乡镇农电网改造,完成文华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
 

(四)要突出民生保障,在推进均等化上见成效。要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要保基本。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福利救助、保障性住房等领域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大养老、助学、助医等专项救助力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二要强基层。针对基础服务设施条件差、人员水平低、能力弱等问题,按照责任与能力对等、需求与可能结合的要求,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三要建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范围广泛、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着实提高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和区域、覆盖全民、方便可及、高效低廉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五)要实施精准扶贫,在质量效率上见成效。同其它地方一样,我县同样存在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贫困群众具体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怎样等不确定问题。按照今年9月在红河州石屏县召开的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工作现场会精神和要求,新时期扶贫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对象、细化措施、科学帮扶、精准扶贫。县扶贫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省扶贫办提出的“准备、识别、联网、总结评估”四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抓好建档立卡工作,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此外,石屏现场会还就扶贫工作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作了要求,这为县级层面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提供了更大空间。就曼等乡的经验来看,“把基地建在贫困农户、贫困农户就是基地、实惠在贫困农户”的思路和“1+X”常务家长扶贫到户、脱贫到户的做法体现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在整合的5138万元资金中,省、市、县级层面整合资金比例分别为23.4%、14.9%、61.7%,这也充分说明了县级层面在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中的积极作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扭转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积极探索扶贫资金整合机制,充分发挥资金聚集效应,集中力量抓好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工作。


(六)要加大社会帮扶,在拓展领域上见成效。要加紧构建以专项扶贫为牵引、行业扶贫为主体、社会扶贫为补充的“大扶贫”工作格局。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要与时俱进,推进思路大创新。按照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相结合、政策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抓扶贫与促改革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收缩战线,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扶持最贫困的地方和最贫困的人。当前要突出打好以西五乡镇为主战场的连片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就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六大攻坚战”。二要精心编制,抓好扶贫大规划。坚持以规划为抓手,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总结太忠镇整乡推进的做法经验,突出西五乡镇这个重点,结合实际实施“一片、一带、一乡、一村”综合治理、整体开发。此外,要按照“专项扶贫向片区集中、行业扶贫向片区倾斜、社会扶贫向片区聚力”原则,动员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形成以规划为引领、以资金为牵引,以群众投入、小额信贷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三是广泛发动,争取社会大参与。积极拓展“上、下、内、外”四条渠道,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成就、经验和典型事迹,弘扬扶贫济困、崇尚慈善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充分发动县内各机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驻景单位和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定点帮扶“七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走访调研,完善一条发展思路,落实一个脱贫项目,争取协调一笔帮扶资金,结对帮扶一批困难户,转移输出一批劳动力,总结检查一次定点帮扶工作。积极拓展县外帮扶渠道,争取上海崇明县、浙江大学和省市挂钩景东单位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四要尊重主体,实现群众大发动。最大限度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统一群众的思想认识,争取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充分发挥“四议两公开”等决策议事制度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提项目、议项目、论证项目,让群众参与管项目、监督项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做项目。尽快形成“上级高度重视,部门积极参与,干部真抓实干,群众支持拥护,脱贫步伐加快”的大扶贫格局。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奋勇担当、锐意进取,努力为脱贫减贫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