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景东土司

发布时间:2019-02-14 15:41:35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景东土司罗海垠摘 要:土司制度源于古代羁縻政策,是中央朝廷为控制边疆落后地区施行的以夷制夷手段。在景东施行的土司制度,大体与全国同

景东土司

罗海垠


 

摘  要:土司制度源于古代羁縻政策,是中央朝廷为控制边疆落后地区施行的“以夷制夷”手段。在景东施行的土司制度,大体与全国同步,承担的主要义务有:一是差发;二是朝贡;三是供征调。元明清代,景东世袭土司主要有土知府一、土府知事一、土巡检二、土驿丞二;外地世袭的景东裔土司主要有邓川知州阿氏、元谋知县吾氏和会川军民指挥司贤氏。
 

关键词:景东  羁縻政策  土司制度  土知府  土知州  土知县  土知事  土军民指挥司  土巡检  土驿丞

 

土司制度缘于秦朝郡县制到宋元交替时期的羁縻政策,为民族自治之滥觞。“羁縻”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义羁縻勿绝而已”。“羁”指马笼头,“縻”指牛缰绳,言制四夷(古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简言之,即“以夷制夷”。由于边疆地区偏远、落后,民族杂居,与内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巨大,统治方式不能与内地“一刀切”,便对这些“化外真蛮”区域实行羁縻政策。东汉时,汉武帝略滇置郡县,以部落联盟之首领为大长,各君其境,各子其民,“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羁縻而绥扶之。蜀汉时,诸葛亮南征既平南中,不留兵,不运粮,“即其渠帅用之”,使治其民。
 

中央朝廷在景东施行的土司制度大体与全国同步,即起源于宋末、鼎盛于明朝、消亡于清杪。承担的主要义务有3项:
 

(1)差发。每年向朝廷缴纳一定数目的金银,谓之差发银。
 

(2)朝贡。向朝廷进贡方物、宝物,朝廷回予赏赐,往往赏赐价值要远远大于朝贡物品价值。进贡物品主要有象、马、犀角、象牙、孔雀尾、金银器皿、青红宝石、玉石及各类方物。
 

(3)供征调。遇到战事,土司要出人、出马、出象,自己筹措粮饷。
 

清代,朝贡义务逐渐取消,但差发和供征调仍不可少。
 

景东的土司,始于南宋德祐元年(蒙古至元十二年,即1275年)设开南州,傣族首领阿只鲁为开南土知州。元泰定四年(1327),改设开南宣抚司;至顺二年(1331)二月,升为景东军民府。元后,景东先后设土知府一、土府知事一、土巡检二、土驿丞二。此外,亦有景东傣裔外地世袭的土司,如邓川知州阿氏、元谋知县吾氏、会川军民指挥司贤氏。至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保甸土巡检陶元品于景东厅关帝庙兵败阵亡。土司制度历经宋元明清4朝,历时590年。

 

景东府知府
 

景东府,设于元至顺二年(1331)二月,亡于清咸丰七年(1857)“回乱”。知府陶氏,傣族,景东文井开南人。
 

一、传袭及任职时间
 

元代:阿只鲁(1331—?)→罕旺(?—1382)→明代:俄陶(1382—1397)→陶干(1397—1429)→陶等(1429—1440)→陶瓒(1440—?)→陶洪(?—1516)→陶棨(1516—?)→陶炳(?—?)→陶龙(?—?)→陶金(?—1582)→陶淞(1582—1591)→陶明卿(1591—1638)→陶玺(1638—?)→陶尔鉴(?—?)→清代:陶垐(1659—1681)→陶秉鉴(1682—1689)→陶濋(1689—1706)→陶大鉴(1706—1731)→陶淳(1731—1757)、陶澄(1757—1781)→陶士橒(1781—1795)→陶应昌(1796—1806)→陶熊(1806—1827)→陶德增(1832—?)→陶琨(?—?)→陶珍(?—1857)。
 

按,据雍正《景东府志》:“至元十二年,改置开南州,隶于威楚路。其时,乃土知州即俄陶之祖阿只鲁也”(一说俄陶为阿只鲁之子),1262年蒙古军收景东时,阿只鲁(别名阿只弄、阿只步)之名已见诸史籍,1275年阿只鲁任土知州,至1331年任土知府时,已过59年;从1331年阿只鲁任知府到1382年俄陶继任知府,又过51年,时间跨度长达107年,中间似漏1人袭职,但是否为阿只鲁之子罕旺袭任、俄陶又是否为罕旺之子?旧志未记述,有待考证。
 

二、辖  地
 

元代,辖开南州、威远州、干远州及猛缅大部。
 

明代,威远、干远、猛缅相继脱离,辖境包括今地、小景谷、民乐、振太、里崴、勐大、临沧市平村。正德《云南志》:“东至楚雄府楚雄县界三百二十里,西至大侯州界三百六十里,南至威远州界四百里,北至楚雄府定边县界三百里,东北到镇南州阿雄巡检司二百六十里,东南到者乐甸长官司一百五十里,西南到顺宁府三百里。西北到蒙化府浪沧江巡检司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至应天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顺天府一万一千六百里。”
 

清代,据民国《景东县志稿》载:“东至者干一百二十里﹝石+咢﹞嘉州判界(即今﹝石+咢﹞嘉县),东南至者后一百里者乐甸镇沅直隶州界(即今镇沅县),南至猛统者只哨一百二十里播猛、按板、威远界(威远今改为景谷县),西南至戛里村二百四十里浪沧江界,西至保甸巡检司一百五十里云州界(即今云县),西北至羊街二百六十里公郎蒙化界,北至安定铺一百四十里署田蒙化界,东北至火石哨七村镇南州界(即镇南县)。”
 

三、参考文献
 

《明史·列传·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一》:“至元中,置开南州。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驯象二。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以文绮袭衣。十八年(1385),百夷思伦发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北吉(者吉)寨。俄陶率众御之,为所败,率其民千余家避于大理府之白崖川。事闻,帝嘉其忠,遣通政司经历杨大用赍白金文绮赐之。二十三年(1390),沐英讨平思伦发,复景东地,因奏景东百夷要冲,宜置卫。以锦衣卫佥事胡常守之,俄陶仍旧职。二十四年(1391),帝以景东为云南要害,且多腴田,调白崖川军士屯守。二十六年(1393)命洱海卫指挥同知赖镇守景东,从沐春请也。宣德五年置孟缅长官司。时景东奏所辖孟缅、孟梳,地方遐远,屡被外寇侵扰。乞并孟梳于孟缅,设长官司,授把事姜嵩为长官,以隶景东,岁增贡银五十两。六年(1431),大侯土知州刀奉汉侵据孟缅地,敕黔国公沐晟遣官抚谕。正统中,思任发叛,官军征麓川,知府陶瓒从征有功,进阶大中大夫。弘治十五年(1502)正月,景东卫云雾黑暗,昼夜不别者凡七日,巡抚陈金以闻。命廷臣议考察,以谢天变。南京刑部、都察院承旨,考黜文武官千二百员。嘉靖中,者东甸称乱,劫景东府印去。土舍陶金追斩其头目,夺印归。景东部皆僰种,性淳朴,习弩射,以象战。历讨铁索、米鲁、那鉴、安铨、凤继祖诸役,皆调其兵及战象。天启六年(1626),贵州水西安邦彦反,率众二十万入滇境,至马龙后山,去会城十五里。总兵官调景东土舍陶明卿率兵伏路左。贼分道并至,官兵御之,贼拒战,势甚锐。明卿乃以象阵从左翼冲出横击,贼溃,追奔十余里。巡抚上功,推明卿第一。景东每调兵二千,必自效千余,饷士之费,未尝仰给公家,土司中最称恭顺。其府治东有邦泰山,颇险峻,土官陶姓所世居也。”
 

道光《云南志钞·卷七·土司志上·景东直隶厅》:“景东府土知府陶增德,其先阿只鲁,元时为开南州管理,统威远及案板、母龙、猛统三甸。明洪武初,大兵至楚雄,阿只鲁子俄陶遣通事姜固宗、阿哀纳款,献象、马、铠仗,并元所给牌、印,诏以开南地置景东府,授俄陶知府事,赐文绮、袭衣、颁印,世其职。十八年(1385),百夷思伦发叛,率众十余万来攻北吉寨,俄陶御之,为所败,率其民千余家避于大理府之白崖川。事闻,帝嘉其忠,遣通政司经历杨大用赍百金文绮赐之,为景东卫。沐英讨平思伦发,俄陶仍旧职,颁赐金带,且镌‘诚心报国’四大字褒之。俄陶卒,子陶干袭,遂赐姓陶。干传等,等传瓒。正统中,偕卫兵征麓川、者张、羽牙,杀奉撒等,晋阶大中大夫、资治少尹。瓒传洪,洪传棨,棨游国学,以孝义著。棨传炳,炳传化起(陶龙),化起传金。金未袭时,者东甸土贼来寇,劫印去。金追斩之,夺印回,及袭,以壮勇闻。金卒,子淞袭。嘉靖时,征铁索、米鲁、那鉴、安铨、凤继祖、乌撒诸役,皆以兵从。建立郡学。淞卒,子明卿袭,事母至孝,与母刁(刀)氏并以节孝受旌。天启、崇祯间,从征安效良、普名声有功,加三品服。明卿卒,子玺袭,以善事其亲,举孝子。玺卒,子尔鉴袭,年十八,殁于倮贼之难,无子,以明卿弟明弼之子垐袭。国朝开滇,垐投诚,仍授世职。垐告休,子秉鉴袭。秉鉴卒,子濋袭。濋卒,无子,秉鉴弟大鉴袭。土官旧有养廉田,不纳粮。大鉴始请升科,人称其忠。雍正五年(1727),擒土贼刀如正,蒙赐银缎,并荫监生一人。大鉴卒,子淳袭。淳卒,无子,弟澄袭。澄告休,子士橒袭。士橒卒,子应昌袭。应昌卒,子熊袭,熊有罪黜革。道光七年(1827),子增德幼,其叔父烺代理。陶氏在明时,每调兵二千,必自效千余,饷士之费,未尝仰给公家。天启六年(1626),官军征贵州水西安彦,明卿以象阵建功,《明史》载之《土司列传》。我朝雍正间,大鉴及淳俱以军功显,论者以为克绳祖武云。”
 

明·谢肇淛《滇略·卷三·产略》:“景东土官常畜(象)以备宣索。”又《卷四·俗略》:“嘉靖丙寅(1566),千户陈祺奉命往景东赐知府陶金金帛。祺善书法,金厚款之,请书匾额。祺醉,墨渖涴其金袍。金恚甚,以蒙肚毒之。归,发狂死。”
明·田汝成《行边纪闻·云南》:“诸夷之魁,则元江、武定、景东、丽江、姚安、北胜、邓川、沾益并以兵力称雄,向背披靡。”


 

景东府知事
 

景东府经历司,设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亡于清咸丰三年(1853)“回乱”。知事姜氏,汉族,镇南州(今南华县)人。
 

一、传  袭
 

明代:姜固宗→姜嵩→姜钺→姜源→姜廷壁→姜文→姜述望→清代:姜启滨→姜显望→姜启武→姜继申→姜增→姜之岐→姜之嵘→姜兴周。
 

按,据《土官底薄》载,明洪武十六年,总兵官拟以杨钧(即杨大用)任景东府经历司知事,未几迁任。把事姜固宗因军功显赫,授知事世袭。宣德五年(1430),授姜固宗之子姜蒿猛缅长官司正长官,后以土府缺员办事,改授经历,世袭土知事。末任姜兴周,咸丰三年死于回乱,世职替。土知事署建于陶府右侧。
 

二、辖  地
 

随土府管理。即:东至者干一百二十里﹝石+咢﹞嘉州判界,东南至者后一百里者乐甸镇沅界,南至蒙统者只哨一百二十里播猛、按板、威远界,西南至戛里村二百四十里澜沧江界,西至保甸巡检司一百五十里云州界,西北至羊街二百六十里公郎蒙化界,北至安定铺一百四十里雀田蒙化界,东北至火石哨七村镇南州界。
 

三、参考文献
 

道光《云南志钞·卷七·土司志上·景东直隶厅》:“土知事姜之嵘。其先姜固宗,镇南州人。明洪武初,以把事随阿哀等赍故元所授土官俄陶金牌、印信诣军前纳款,寻以象、马入贡,又从都督冯城攻﹝石+咢﹞嘉,擒土酋刀猛温有功,赐冠带。卒,宣德二年(1427),固宗子嵩进京朝贡,授猛缅正长官,寻改本府知事。嵩传钺,钺传源,源传廷璧,廷璧传文。嘉靖中,率夷兵从征凤继祖有功,具题奖赏。卒,子可久,先以岁贡仕为四川教谕,以其子述望袭。天启三年(1623),督夷兵一千赴省防守,殁于军。姜氏世为土府首领,凡发土府象兵,皆以姜氏督之,而可久能以文学仕,入祀忠孝祠,可谓贤矣。国朝平滇,述望子启滨投诚,仍授世职。卒,无子,以叔父显望袭,述望之弟也。显望传启武,启武传继申,继申传增,增传之岐。之岐卒,无子,嘉庆七年(1802),弟之嵘袭土知事之职。原随土府管理民事。自康熙四年(1665)改土归流后,惟听流官调遣。雍正五年(1727),征威远、镇沅逆贼。雍正十年(1732),征茶山土酋刀国兴,俱委启武管理军粮,议叙加级,具载案册。”
 

《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三·土司考一》:“土司中属夷族者固多,属汉族者亦不少。景东土司姜固宗,为本省镇南人……”

 

保甸巡检司
 

保甸巡检司,设于明宣德十年(1435)七月,亡于清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回乱”。巡检陶氏,傣族,景东人。
 

一、传  袭
 

明代:陶暹→陶华→陶忠→陶辅→陶煌→陶谅→陶用→陶昌→陶国臣→清代:陶承宣→陶增→陶舜举→陶瑜→陶自渊→陶仲选→陶镇→陶翊廷→陶元品。
 

按:巡检司土巡检,从九品,主缉盗贼,盘诘奸伪。土巡检司署在今漫湾镇保甸村,宅第在今锦屏镇景范村。
 

二、辖  地
 

据民国《景东县志稿》:“东至无量山三十里,南至猛猓二百八十里威远界,西至浪沧江十五里云州界,北至羊街渡六十里公郎蒙化街。”
 

三、参考文献
 

《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七》:“宣德十年(1435)七月丙申……设云南景东府保甸巡检司,置巡检一员,从土官知府陶瓒等奏请也。”
 

明天启《滇志·羁縻志·土司官氏》:“陶暹,本府人。初为头目招冈。宣德中贡象人京,铨保甸巡检。又从征马龙他郎甸、者章、羽牙寨,累功县丞。后世,世为巡检。陶氏奉调出师,暹之子孙咸在焉。今沿至陶国臣,护印听袭。”按,“招冈”即副头目。
 

清道光《云南志钞·卷七·土司志上·景东直隶厅》:“保甸土巡检陶镇,其先陶暹,景东乡人。明宣德中,充土府头目,贡马赴京,授巡检。正统元年(1436),设巡检司于保甸,隶景东土府。从征他郎、者张、羽牙寨有功,升县丞,仍管司事。传子华,递传至承宣。国朝平滇,承宣投诚,仍授世职。卒,子增袭。增卒,子舜举袭。舜举卒,子瑜袭。瑜卒,子自淑袭。自淑卒,子仲选袭。仲选卒,嘉庆十六年(1811),子镇袭。保甸旧隶土府。明时,陶氏奉调出师,土巡检皆从。

嘉庆元年(1796),威远倮贼滋事,仲选奉调,率土练防堵戛里、蛮乐,擒解奸细王应梦,总督富纲赐袍套嘉奖之。”
 

《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三·景东直隶厅》:“保甸土巡检……传子华。递传至承宣。清初平滇,承宣投诚,仍授世职。卒,子增袭。增卒,子舜举袭。舜举卒,子瑜袭。瑜卒,子自淑袭。自淑卒,子仲选袭。仲选卒,嘉庆十六年,子镇袭。镇死,长子翊廷袭。翊廷死,子元品道光二十六年(1846)袭。”又:“陶元品,景东人。世袭土巡检。同治三年(1864),西匪犯景东,元品率练勇御于厅之关庙硐;十一月二十三日,兵溃阵亡。”

 

三岔河巡检司
 

三岔河巡检司,设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润七月,亡于清咸丰年间“回乱”(具体时间不详)。巡检杨氏,彝族,今锦屏镇灰窑村板桥组村民。杨胜,宣德年间充任陶氏土府把事,随陶府征叛贼有功,授陶府冠带把事。1501年设三岔河巡检司,陶府保举杨胜之子杨详为土巡检。
 

一、传袭及任职时间

明代:杨详(1501—1528)→杨銮(1528—1543)→杨鹤承(1543—1582)→杨立程(1582—1627)→杨国翰(1627—1631)→杨鸿绪(1631—1659)→清代:杨鸿仁(1659—?)→杨承文(?—1693)→杨可昌(1693—1737)→杨傅(1737—1752)→杨起彬(1752—1797)→杨天池(1797—?)。

 

按:土巡检署、宅第初置于今文龙乡三岔河村境,后迁至今安定乡鼠街村。

二、辖  地

 

据民国《景东县志稿》:“东至火石哨七十里镇南州七村界,南至新站三十里灰窑界,西至无量山五十里保甸土巡检界,北至安定铺二十里旧定边县界。”

三、参考文献

 

《明实录》:“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己巳……改设云南景东府三义(岔)河哨房为三义河巡检司。”
清道光《云南志钞》:“三岔河土巡检杨天池,其先杨胜,板桥村人。明宣德中,充土府把事,正统五年(1440),随土府进征叛贼有功,授土府冠带把事。卒,子详袭。寻因三岔河哨土贼出没,又一碗水、瓦窑坡二哨当寇贼之冲,土知府陶洪请设巡检司防守,从之。以胜子详为土巡检,专任司事。卒,子銮袭。銮卒,子鹤承袭。鹤承卒,子立程袭。立程卒,子国翰袭。崇祯元年(1628),从征安效良有功,加衔守备。四年(1631),从征普名声,殁于军,子鸿绪袭。鸿绪卒,弟鸿仁袭。国朝平滇,鸿仁投诚,仍授世职。卒,子承文袭。承文卒,子可昌袭。可昌卒,子傅袭。傅卒,子起彬袭。起彬卒,嘉庆二年(1797),天池袭。”


 

板桥驿丞
 

板桥驿,设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亡于咸丰五年(1855)“回乱”。驿丞云氏,彝族,景东人。板桥驿,明初设于今锦屏镇灰窑村板桥组,后迁至今文龙乡龙街村境。
 

一、传袭及任职时间
 

明代:阿赛(?—1466)→阿哀(1466—?)→阿徐(?—?)→云汉(?—?)→云沧(?—1585)→云必高(1585—1600)→云腾(1600—1659)→清代:云联极(1659—1694)→云振宗(1694—1725)→云仍(1725—1750)→云嵩(1750—1779)→云灿南(1779—1820)→云现龙(1820—1855)→云锦(1855—1857)。
 

按:驿丞,未入流,掌邮传迎送。
 

二、辖  地
 

据民国《景东县志稿》:“东至后山岭十里本厅海村界,南至镇彝哨十五里,西至回黑山村前山界十里,北至猪街二十里。”
 

三、参考文献
 

明正德《云南志·卷七·志七·景东府》:“板桥驿,在府北六十里罗俄村,洪武二十一年(1388)建。”
 

清道光《云南志钞·卷七·土司志上·景东直隶厅》:“板桥驿土丞云灿南,其先阿赛,景东乡人。明初,充俄罗哨头目,通晓汉夷言语,迎送宾旅,得其欢心,土府保充板桥驿土驿丞。进京朝贡。宣德六年(1431),麓川叛贼过江滋扰,阿赛率乡兵抵敌,斩首三级,升衔巡检,管驿丞事。卒,子阿哀袭。阿哀卒,子阿徐袭。阿徐卒,弟阿秀袭。赐姓云,取名汉,汉弟阿英取名云沧。汉卒,无子,云沧孙必高袭。必高父端,云沧子也,有疾,故传其子。必高卒,子腾袭。腾卒,子联极袭。清初平滇,联极随土知府投诚,仍授世职。卒,子振宗袭。振宗卒,子仍袭。仍卒,子嵩袭。嵩卒,乾隆四十四年(1779),子灿南袭。”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三·景东直隶厅》:“板桥……阿赛,景东乡人。明初充俄罗哨头目,通晓汉夷言语,迎送宾旅得其欢心,土府保充板桥驿土驿丞。进京朝贡。宣德六年(1431),麓川叛贼过江滋扰,阿赛率乡兵抵敌,斩首三级,升衔巡检,管驿丞事。卒,子阿哀袭。阿哀卒,子阿徐袭。阿徐卒,弟阿秀袭。赐姓云,取名汉;弟阿英,取名云沧。汉卒,无子,云沧孙必高袭。(按:必高父云端,有疾故,传其子必高。)卒,子腾袭。腾卒,子联极袭。清初平滇,联极随土知府投诚,仍授世职。卒,子振宗袭。振宗卒,子仍袭。仍卒,子嵩袭。嵩卒,乾隆四十四年(1779),子灿南袭。灿南死,子大章未袭,故;孙现龙,道光二十年(1840)袭。现龙死,子锦咸丰五年(1855)袭。”
 

清雍正《景东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驿堡铺哨》:“……板桥驿站马五匹,今俱废。……板桥驿,久裁。其驿丞仍世袭。”

 

景东驿丞
 

景东驿,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立,康熙元年(1662)撤销,属城驿。驿丞姓氏、传袭、民族俱无考。
 

参考文献:正德《云南志·卷七·志七·景东府》:“驿堡:景东驿,在府治之北,洪武二十一年建。”
 

明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五·建设志·景东府》:“景东驿,土官驿丞一人。”又《卷之六·赋役志》:“站役,本府岁编景东驿站马、铺陈系开南、者孟、者吉、都喇四乡目把亲身答应,廪粮,商税银内支给。”
 

明·谢肇淛《滇略·卷九·夷略》:“土驿丞……景东(裁革)……”
 

清雍正《景东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驿堡铺哨》:“旧《志》:景东驿站马八匹……景东驿,康熙元年裁。”

 

外地景东裔土司
 

一、邓川知州阿氏
 

邓川知州阿氏,傣族,祖藉景东府威远州。元末,威远州刀哀及长子阿这、次子阿世英因“车里之乱”,避地邓川羊塘里。明洪武十六年(1383),元右丞普颜笃与土官高大惠叛据浪穹,明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军征讨,阿这、阿世英兄弟率先冲入敌寨,活捉高大惠。洪武十七年(1384),阿这因军功授邓川世袭土知州(阿世英授罗川土千户),辖十土巡检,地域为今洱源县全境及云龙县之一部。阿这故,长男阿子贤于永乐二年(1404)六月奉旨袭职;阿子贤故,子阿永忠自备象马,差把事尹朝禄进贡获准袭职;阿永忠患病,子阿照于正统九年(1444)袭职;阿永忠老疾,长男阿旻未袭,故。弘治六年(1493)六月,阿照嫡孙阿骥袭职;阿骥故,长男阿国祯袭职;嘉靖七年(1528),从征安铨、凤朝文之乱,又随巡抚邹应龙荡平赤石崖,论功叙赍。传至阿荣,万历中以八百护饷,征岳凤、罕拔,建陇川土城,又以六百人剿捕寻甸李贤等。传至阿尚夔,投诚清兵,仍授世职。清雍正四年(1726),传至阿觅远,以纵贼殃民被革职,迁徙江西。阿这后人阿旻,娶景东知府陶瓒女,生子阿骥,但子未满岁便身亡。
 

参考文献:《土官底簿·云南土官·邓川州知州》:“阿这,本州小百夷人。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投拜,总兵官札拟本州知州。十七年正月实授……”
 

明正德《云南志·卷二十二·列传八·列女》:“陶氏,景东知府陶瓒女。年二十二,归邓川州土官舍人阿旻,生子阿骥,甫一岁旻卒。陶时年二十四,矢志不二,孀居三十年,始终如一。奏请旌表。”
 

二、元谋知县吾氏
 

元谋知县吾氏,傣族,祖籍景东。元至元十六年(1279),景东府世袭土司广哀任元谋知县。广哀死,传子阿吾。明师下云南,武定女土官商胜首先归附。阿吾袭职投降明朝,仍守旧职。阿吾死,子吾忠袭职,自此以吾为姓。吾忠故,吾政袭职;吾政以“风疾”,子吾起(一说阿吾子)袭职;吾起故,弟吾超袭职;吾超故,朝廷准庶长男吾隆就彼官带;吾隆长男吾大用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以平定武定县安铨、凤朝文之乱有功,授职土巡捕,其子吾至先、孙吾孟才、重孙吾道南皆为土巡捕,道南子吾必奎以平定迤东土司叛乱战功赫赫,由土巡捕擢升土守备,受命世袭土县丞以荫庇子孙。清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即1645年)因参将李大贽数侵必奎(一说“数扰诸夷”)。必奎不能堪,遂反,连克武定、禄劝、定远(牟定)、大姚、姚安,直逼楚雄,终被云南当局集重兵击溃。必奎死,其子虽受招抚袭职,但已势衰力薄,不能复振,权职尽失。
 

参考文献:《土官底簿·云南土官·和曲州元谋县知县》:“阿吾,景东府百夷人,原袭土官知县。洪武十五年(1382)降,十六年札付与流官相兼署管,十七年有流官知县张元礼病故。阿吾赴京朝觐,二十七年(1394)实授元谋县县丞。当月西平侯奏,奉钦依实授知县。”
 

清道光《云南志钞·卷八·土司志下·废官》、檀萃《华竹新编》:“元谋县土官,其先有广哀者,本僰夷也。元时,世袭知县,属武定路。时,矣格为北部总管,广哀属之,传子阿吾。明师下云南,武定女土官商胜首先归附,阿吾从之。沐英令阿吾招谕所部,仍守其职。”
 

三、会川军民指挥司贤氏
 

会川军民指挥司贤氏,傣族,祖籍景东。据《明史·卷三百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九·四川土司》载:“……会川军民指挥使司,领迷易千户所。土官贤姓,其先云南景东僰种也,徒其属来田种。洪武十六年(1383)归附,以随征东川、茫部劳,授世袭副千户,居所治城外,所辖僰蛮仅八百户。”另据《蜀中广记·卷三四》载:“迷易千户所,在卫(按:会川卫)西北八十里……《土夷考》曰:迷易土官,贤姓也。初,云南景东僰夷头目阿骇,徙其属来往种。洪武十六年归附,以随征东川、芒部二府效劳,授世袭副千户……管束八百僰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