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决战决胜撼天地 穷乡僻壤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6-08-22 10:45:38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决战决胜撼天地 穷乡僻壤换新颜——景东彝族自治县曼等乡推进整乡脱贫巡礼◆王华明 李世华 谢春平 杞志行 文 图金叶情怀冒雨查看民房
决战决胜撼天地 穷乡僻壤换新颜

——景东彝族自治县曼等乡推进整乡脱贫巡礼

◆王华明 李世华 谢春平 杞志行 文/图

 



金叶情怀



冒雨查看民房建设



农家小院的笑脸

 

这是一次远山真情呼唤的梦想之旅。两年前,记者在这里采写下了一篇题为《一曲高亢的奋进之歌》的长篇通讯,曼等乡人民与“穷魔”抗争、大干扶贫攻坚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这是一次探寻山乡巨变的无畏之行。两年后,在这个大雨淋漓、道路塌方的初秋时节,记者再次深入无量山间,脚沾泥土、进村入户,耳闻目睹曼等乡人民决战决胜贫困的一个个鲜活事例和感人故事,心灵受到的震撼无以言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昔日,车行景勐公路路漫漫;今朝,一日百里风景在路上,路难行、车难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风华正茂的曼等乡人民一改穷乡僻壤的印记,向人们展示了她的迷人风采:“世外桃源”已经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宜居小镇、一方幸福家园。
 

山风徐徐,阴雨连绵。初秋时节的曼等乡,犹如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漫山遍野层林涌翠、核桃硕果满枝、烟叶长势喜人,已经建好的和正在建盖的新民房掩映林间。集镇公路四通八达,土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昔日破旧的木瓦房变成了砖混结构大楼房,刘崐广场美如花园……短短两年间,曼等乡变大变美了,“进城”的感觉油然而生。
 

中流击水勇挑担,高山流云写康庄。曼等乡人民挺起大山的脊梁,凝聚不屈的力量,在扶贫攻坚的战斗中谱写战胜贫困的乐章,在整乡脱贫的战役中开启浴血奋战的征程,全力以赴、蹄疾步稳,多管齐下,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谱写了一曲决战决胜撼天地、穷乡僻壤换新颜的时代赞歌。

 

凝聚共识 砥砺前行

 

对一个地方来说,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历史常常留下惊心动魄的深刻印记,也常常写下峰回路转的绚丽篇章。
2016年1月17日,对于曼等乡党委书记罗成海、乡长陈泳霖而言,紧张与兴奋、忐忑与激动相互交织。还来不及喘口气的他们,马不停蹄地从乡里赶到县城,参加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锁定目标、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轮精准扶贫攻坚战,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会议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作出了曼等乡作为全县首个2016年脱贫摘帽乡的重大决定。曼等、瓦窑、胜岩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全乡1484户515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脱贫攻坚责任书,这一对在基层农村“蛮拚”的将帅毫不犹豫地立下“军令状”,在责任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开弓没有回头箭。然而,从扶贫攻坚变为脱贫攻坚,从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缩短为一年脱贫摘帽,一字之差、三年变成一年,消息一传开,从乡机关到各村组,各种声音“炸开了锅”,有理解的,也有抱怨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苦、累, 时间紧、任务重,曼等乡人扛得住吗?
 

“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乡党委、政府领导领受任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上而下破除脱贫攻坚中的第一个堡垒:凝聚共识,排除杂音,形成合力。
 

“其实,自打曼等乡实施省司法厅整体扶贫项目以来,两年多的苦干已经严重透支了干部群众的精力和体力,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劳累后,人困马乏、松劲歇气的情绪波动在所难免。”在曼等乡老百姓心中享有“爱民心切好书记”美誉的罗成海,身到心到,做群众思想工作,以情感人。
 

“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抢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没有发展的跨越。脱贫是艰难的,但唯有昂起头来、挺直腰杆,为自己而苦、为自己而战,才能胜利地达到小康生活的幸福彼岸。”做人做事不拖泥带水的乡长陈泳霖,以实干打动人。
 

“千难万难,只要有信心就不难;千苦万苦,只要看得远就不苦。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退路、决定曼等乡前途命运的大事,只有不停歇、不懈怠,才能真正地‘拔穷根’‘挪穷窝’‘换穷业’。”一直在曼等乡工作的乡人大主席普朝忠知民意、解民声,话说到群众心坎上。
 

“这是一个承载希望、谋划脱贫、期许未来的重要会议,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曼等乡列为全县首个脱贫摘帽乡,一局破,赢全局。我们的眼光要看远些,胸怀要大度些,做事要实在些,以感恩的心态和苦干实干的行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善于做群众工作“穿针引线”活计的乡党委副书记黄发福字字句句感染人。
 

“一个人要有骨气,一个地方更要有志气。曼等乡过去穷,就穷在思想不解放,项目和资金要不来。今天机遇来了,不抓住机遇,放过了机遇,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乡武装部长刘瑞利用自身土生土长的优势,与村、组干部群众推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以理服人。
 

“乡领导和驻村工作队整天为我们忙碌,跟着他们干,没错!”瓦窑村街子组村民谢丕荣动情地说,省司法厅工作队员自今年2月19日入驻瓦窑村以来,驻村170多天,他们不是农民,但像农民一样精耕细作;他们不是战士,但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干的活比我们还多,小孩顾不了、家中管不了,一心一意为我们早日脱贫奔波吃苦受累,面对这群可爱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跟着干呢?!
 

“他们不愧是播种机、宣传队、战斗员,为群众打开了一扇思想解放的大门。”瓦窑村党总支书记李加策说,省司法厅9名工作队员中有6名“娘子军”,她们干起活来帼国不让须眉,身进农家门,精准识别、精准访贫、精准扶贫,与村民打成一片,实打实帮扶,不做“来客”,不当“过客”,与村民们一起苦、一起干,让村民们心服口服。
 

在瓦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这群“娘子军”正在伏案工作。队员苏秀英打开电脑,展示她们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扶贫的一张张图表:《脱贫攻坚项目作战图》《扶贫对象基本信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情况登记表》《户口薄》《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登记表》《市场调查主要农产品价格表》……让记者震撼:志之所趋,志之所向,形象在一线树立,务实、苦干、担当,怎能不赢得村民的心,鼓起了村民们大干苦干的劲头。
 

“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好呀、共产党的干部实在呀,我们吃的是生态鸡、生态猪,住的是新房子,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瓦窑村街子组谢丕荣说,在乡领导和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员的激励和帮扶下,我家今年7月盖起了一幢两层9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楼房,现在正在建盖厨房、卫生间,做到人畜分离。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好干部、好队员激动人心的呢 ?!
 

凝聚共识,焕发出来的是村民们热情高涨,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一次次访谈中碰撞出来的脱贫思想之光,而且更是跃然纸上的惊人脱贫数据:经过半年的大会战,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从原来的1484户5152人,减少到现在的904户304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3%。

身子下沉 滚石上山

 

历史的年轮,铭刻昨日耕耘的足迹;不懈的征程,直抵明天希望的彼岸。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群开拓人。
 

2016年新年伊始,曼等乡党委、政府便调兵遣将、厉兵秣马,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整乡脱贫的序幕,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和冲锋号。乡党委书记、乡长亲自挂帅,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组长,并从乡各中心、站所抽调9名精干人员成立项目办,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资金使用。全乡自上而下层层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实行统一指挥、挂图作战。省、市、县66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规定时间节点,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到组、责任到人,群策群力、合力攻坚。
 

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抓铁有痕。曼等乡脱贫攻坚战役一打响, 人人摩拳擦掌、热血沸腾,投身主战场,沉到施工第一线,使真功、下真力,以滚石上山的狠劲和韧性,挥洒汗水和激情,全力推动项目落地生根、早建早成。
 

“脱贫奔小康的美景,唯有志存高远,上下求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打仗一样往前冲,摆正‘主人翁’的姿态,变‘要我脱贫’为‘我要真脱贫’,才能在埋头苦干中不言苦、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攻克贫困堡垒不收兵。”挂职副书记、县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解明久直言:在曼等乡这样基础设施差、历史欠账多的边远贫困山区,惟有身子下沉、滚石上山,才能把蓝图变成现实。
   

“之所以要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举全乡之力攻坚克难,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考量。”乡党委书记罗成海、乡长陈泳霖说,曼等乡地处九山一面坡,群众看山难、看水愁,贫困的阴霾笼罩在无量山,不攻克下基础设施差这个堡垒,脱贫攻坚就无从谈起。    
 

访谈间, 两年前房屋破旧、土路难行、吃水困难,基础设施差,世世代代的曼等乡人民与外界隔绝,发展缓慢,生活困苦的场景,再次浮现在记者的脑海里,也才真正地读懂了曼等乡党委、政府痛下决心补齐贫困“短板”的坚定信念。
 

“书记、乡长亲自挂帅,靠前指挥,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为我们作表率、当标杆,我们当助手的岂能袖手旁观。”乡纪委书记李文华,副乡长何正钦、罗华、杨志坚一起发声:在班长的带领下,班子成员既各司其责,又分工不分家,心贴心、肩并肩共同作战,把“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曼等作风落实到工作中,把“曼等不慢,曼等不等,执着担当,跨越发展”的曼等精神倾注到项目建设中,为普通干部职工作出了榜样。
 

“曼等乡地处偏远山区,资源短缺,修建公路、水窑和建盖房屋所需的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都要从100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运输成本高;山高坡陡,民居分散,村组公路路难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外人是无法想象的。”胜岩村党总支书记罗兆明满脸凝重地说,越是关键时候、紧要关头、困难再多,基层党组织更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越要彰显公仆意识和责任担当,坚决打赢公路建设、民房建盖的攻坚战,让路畅起来、让房靓起来、让人心欢起来。
 

“在农村,群众的眼睛都盯着党员,党员又看支部强不强。”曼等村松毛林小组组长吴勇夫妻俩都是党员,说话直截了当:打铁还靠自身硬,我们俩口子不等不靠,率先盖起了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的两层砖混平顶房,还建盖了35间猪圈,大力发展生态猪。在我家的带动下,全组8户人家中已有4户建盖了新房。
 

“家中有两位老人要赡养,母亲因脑梗瘫痪多年,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三,一个读初一,虽然原来有一部分积蓄,但孩子马上要上大学了,开销越来越大,本来不计划盖房子的,但还得给村民们带个头。”说起瓦窑村元丰组党支部书记刘会铭,曼等乡党委秘书赵晓丽眼含泪水:刘会铭事事率先垂范,多年前组织村民种植核桃,自筹资金通电、挖入户路。在今年公路改扩建中,刘会铭家刚挂果的核桃树被挖了整整26株,均是零补偿,他总是说,心宽了,路就宽了,路宽了村里的发展有好处。
     

记者所到之处,村民们无一不诉说曼等乡的美名:“曼等,有大干一百天,赶超跨越看化棚、领岗的传奇;有百日建新居的曼等速度,有执着担当的曼等精神,在这里诞生了曼等经验……”自豪感、荣誉感荡漾在房前屋后、乡间田野。
    

速度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责任,责任激发动力。正是凭着“晒黑了一张脸,炼红了一颗心,脱贫了一方人”的坚强理念,乡“一线指挥部”和村“一线指挥所”干部群众一天当半天使、三天做一天半的活计,敢打敢拚,以滚石上山的巨大付出,创造了曼等乡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的新突变。
 

土路变坦途。完成了乡村公路裁弯改直58.1公里,完成率133%;完成通畅路建设91.664公里,完成率86%;完成村组道路硬化34.19公里、砂石路面铺设46.5公里;完成绿色经济干线花地、后河、胜岩、扎结村道路建设41公里,完成率73%;8个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共分为17个合同段分别发包,由有资质的建筑公司负责施工。
 

旧房变新房。易地搬迁建房启动实施190户,已完工30户,主体工程完工115户,备料35户。260户危旧房改造已全部启动实施,其中,已完工125户,完成主体工程项目134户,正在备料1户。
 

“奔流不息的澜沧江,见证了沉睡千年的无量山发生的巨变。”站在曼等村素有古村落、古茶树、古榕树之称的平掌村民小组山梁上,曼等村委会主任刘荣铭自豪地说,尽管今年雨季来得早、雨水下得猛,但乡领导预事早、行动快、措施实,亲历亲为,深入施工现场解决问题,老百姓心里乐开了花,出行更加方便了,住的房子更加靓丽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变化在眼前,喜悦在心间。尽管这组数据已经成为过去,但它却昭示着曼等乡的未来:2015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54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3元,较之2014年分别增加848万元和645元,增长5.8%和10.8%。

 

深耕大地 创新跨越
 

脱贫攻坚,一年摘帽,贫困出列,这是惊人的跨越,更是摒弃原有状态的奋力一搏,考验勇者的胆识、智慧和创新能力。这对于曼等党委、政府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新的起飞。
 

前来检查指导工作的景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董世尧向记者交底:曼等乡极富创新能力,在艰难中举步,在探索中发展,曾经创造了“三在农户”“六个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建立了生态鸡、猪、牛、羊养殖基地。“曼等模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是发展理念变新、产业结构变优、增长动力变强、生态环境变好。
 

肩负使命,不遗余力,勇往直前,决战决胜。曼等乡党委、政府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砥砺奋进再出发,抓关键、破难题、补短板,创新推出的一系列啃“硬骨头”、拔“穷根”、换“穷业”的新举措,不仅理念有创新,而且实践上有行动,开花结果,惠及于民。
 

推进服务落地生根。创新实践探索出了“服务阵地三大延伸、服务方式三大联动、服务发展三大基地”的“三个三”模式。服务阵地三大延伸,即乡级服务阵地延伸、村级服务阵地延伸、村民小组和党小组服务阵地延伸,牢固树立干部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方式三大联动,即乡党员干部、村党员服务队与贫困群众三大联动,主要解决党员干部作风务实问题;服务发展三大基地,即培育牛羊猪鸡生态养殖、烟桑种植和生态茶种植三大基地,主要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
 

建立扶贫党建“双推进”新机制。实施服务体系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服务队伍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服务阵地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服务项目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再创“1321”精准识贫新模式。“1”指一户一代表。由群众提交《贫困申请》汇总后,再由村民小组召开小组会议,指定一户派出一名代表参加,共同研究商讨贫困户评定和识别,初步提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提名过程公平。“3”指三人开展监督。在小组会上,推选三位德高望重的致富带头人,原则上有一名党员,组建“三人监督小组”,对评选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提名过程公正。“2”指两种提名方式。对由村民小组长指定或户代表指定两种提名方式产生的贫困户,交由户主代表大会研究讨论产生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候选人提名,确保提名过程民主。“1”指一次会议商讨。由村民委员会收集各小组产生的贫困户候选人,并召开全村村民户代表大会共同研究、商讨,最终以投票方式产生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过程公开。
 

群众脱贫一人不落。在危旧房改造过程中,实施“兜底”“扫尾”工程,把全乡203户危旧房改造实施困难的“兜底户”按照政策实施兜底扶持。将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独人独户等重点保障人群中,无房居住、无能力建房、无劳动力等特困人员纳入社会兜底,确保他们有房居住。
 

产业重新布局支撑。围绕“中东部创建蚕桑和咖啡种植基地,南部打造乌骨鸡和生态猪养殖基地,西部发展核桃等油料作物基地,北部培育林下种植产业”的思路,重新对产业空间进行布局,扩大畜牧养殖和烤烟、咖啡、蚕桑、核桃等产业种植规模,将曼等乡打造成一个特色产业明显,二产、三产逐渐壮大的产业新区和景东县扶贫攻坚的先行区。
 

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后河村成立了用水协会,收取的水费按“五五”分流,50%用于支付饮水管道维护和管理人员报酬,5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在瓦窑村成立了“党总支+村组党员干部+贫困农户”蔬菜种植合作社,由村党总支书记任合作社社长,负责供需中转;村组党员干部担任合作社财务、会计人员,负责合作社日常运作;乡农业服务中心提供菜种、肥料和技术指导;贫困村、贫困户自愿加入合作社,按照供需订单种植蔬菜。在曼等村和胜岩村分别成立了烤烟育苗专业合作社、蚕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推广省司法厅扶贫模式。“三到位”,即调查摸底到位,实施精准台账管理;责任措施到位,实施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宣传动员到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三个注重”,即注重政策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注重忧患意识责任担当的树立、注重工作纪律的模范遵守。“四个结合”,即推进省厅扶贫工作力量与县扶贫工作力量的结合、与基层组织的结合、与省厅机关对口帮扶干部的结合、与瓦窑村产业发展的结合。“五个推进”,即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群众住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教育培训扶贫、扶贫工作方式创新。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效益低,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做强做大产业遇到的难题不少;雨季长、雨水多,影响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施工大,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困难重重;还有极少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精神贫困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句话,就是我们脚下的路并不平坦。再难再苦,我们也一定要咬紧牙关,多流几身汗,多干几桩活,多熬几次夜,坚定信心,苦战100多天,不完成任务、不攻下堡垒,绝不收兵。”离别时,乡党委书记罗成海、乡长陈泳霖目光坚毅、态度坚决、措施明了: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抓产业扶贫不退缩;抓素质提升不松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线;抓感恩教育不务虚;抓作风纪律建设力度不减弱,务必决战决胜,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望,坚决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采访后记】天,因充满至道而清明;岁月,靠倾注激情方显丰美。结束了4天的采访,离开无量山,曼等乡干部群众勇者无畏、智者善谋、善行者立的形象,留给记者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好奇。这片写满了与贫穷抗争历史的土地,这群充满激情、极富创新精神的人群,无疑是采写不完的鲜活新闻素材。记者坚信,曼等乡人民从历史文化厚重的烟云中走来,必将在光明远景的憧憬中拓展,在推进整乡脱贫、迈向全面小康的新征途上,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转自《普洱日报》2016年8月15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