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精准扶贫】曼等乡再创“1321”精准贫困识别模式

发布时间:2016-07-06 16:11:55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精准扶贫】曼等乡再创1321精准贫困识别模式谢春平 文 图曼等小康之家得天独厚的内外扶贫环境,在脱贫攻坚氛围浓厚的二无量山之巅,曼等
【精准扶贫】曼等乡再创“1321”精准贫困识别模式

谢春平  文/图

 

 

曼等小康之家

 

得天独厚的内外扶贫环境,在脱贫攻坚氛围浓厚的二无量山之巅,曼等乡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再创精准贫困识别精品——“1321”精准识别模式。


“1321”精准贫困识别的理论基础

 

在探索和实施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曼等乡始终围绕“曼等模式”的扶贫思路,在新一轮的扶贫整乡推进过程中,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按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读书郎、四看劳力强不强”的精准识别基本标准,在原有“曼等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并再创“1321”精准识别曼等模式。“1321”精准识别曼等模式是建立在农户自愿、积极参与和自身脱贫激情浓厚的氛围下开展,并在全乡范围推广的一种“公平、公正、民主、公开”的精准贫困识别的有效举措。
 

“1”指一户一代表。由群众提交《贫困申请》汇总后,再由村民小组召开小组会议,指定一户派出一名代表参加,共同研究商讨贫困户评定和识别,初步提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提名过程公平。
 

“3”指三人开展监督。在小组会上,推选三位德高望重的致富带头人,原则上有一名党员,组建“三人监督小组”,对评选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提名过程公正。
 

“2”指两种提名方式。对由村民小组长指定或户代表指定两种提名方式产生的贫困户,交由户主代表大会研究讨论产生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候选人提名,确保提名过程民主。
 

“1”指一次会议商讨。由村民委员会收集各小组产生的贫困户候选人,并召开全村村民户代表大会共同研究、商讨,最终以投票方式产生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过程公开。


“1321”精准贫困识别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必要性: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与保证,更是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首要环节。“公平、公正、民主、公开”的 “1321”精准识别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富人当选 穷人落榜”的情况发生,对稳定曼等乡扶贫攻坚整体良好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可操作性:“1321”精准贫困识别是建立在群众全程参与提名、参与评估、参与决策的识别模式,识别的整个过程民意基础好,群众广泛认可、支持率高、扶贫氛围浓厚。“1321”基准识别制度在整个建档立卡提名工作初期和“回头看”工作中,对全乡精准识别贫困户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识别的整个过程在村组进行,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对最终识别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认可接受并支持,在农村容易推行,容易复制,可操作性强。


“1321”精准贫困识别在实践中的运用

 

扎结村新村组刘光明在2014年村级提名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过程中,由于名额限制等因素,未被列入当时曼等乡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但在2016年5月全乡“回头看”摸底调查中,刘光明再次向村民小组递交了《贫困申请》书,在接到《贫困申请》后,新村小组召开户代表会议,对刘光明家进行再次识别,基于刘光明家有80岁年迈老母亲需要赡养和一个60岁的姐姐(五保老人)需要照顾,家庭生活压力确实较大。在“三人监督小组”的监督下,初步通过了扎结村新村组建档立卡候选人的提名,并在全村户主代表大会上通过投票决定,最终成为扎结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建档立卡系统,享受国家扶贫政策支持和帮助。
 

而在相隔20公里开外的菜户村,在“回头看”工作开展期间,有村民反映:“建档立卡户”叶维琼家购有3万元以上私家车。于是,菜户村“两委”再次组织村、组两级对其进行重新识别。识别过程中,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存在“五个问题、八种情形”的农户不宜列入建档立卡户的硬性规定,叶维琼家并未获得村、组户代会的评估通过,被剔除了建档立卡户行列。开始时候,叶维琼对自家被剔除出建档立卡户不是很满意,但后来经过工作人员多次推心置腹、耐心讲解政策,叶维琼的“心路”也宽了,她走到镜头前面,透过电视栏目,向全县人民讲述了自己心里从“窄”到“宽”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