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精准扶贫】“砍筋断骨”的利器

发布时间:2016-03-31 17:14:18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砍筋断骨的利器——曼等乡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侧记◇李世华 文 图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就像屠户砍割硬骨头,砍骨刀不仅要锋利而且还要超
“砍筋断骨”的利器

——曼等乡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侧记

◇李世华  文/图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就像屠户砍割硬骨头,砍骨刀不仅要锋利而且还要超强。面对精准扶贫的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要实现共同富裕、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就必须找到“砍筋断骨”的利器。
                                                ——题记

 



村级活动场所达标建设

 

“曼等模式”是近年来景东县乃至全市的热词。
 

景东县委书记张瑜在《抓强基层党建 促进脱贫攻坚》一文中,把“曼等模式”作为景东县“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程来推广: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持续开展,推行曼等乡在党建扶贫“双推进”实践中的“曼等模式”,探索联系服务群众新触角。
 

2016年3月3日至4日,笔者随景东县委宣传部“走转改”采访组踏遍“九山一面坡”,在实地感受曼等乡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恢弘、目睹曼等乡“双推进”带来的沉甸甸收获之后,才感悟了“曼等模式”的真谛:“曼等模式”是来自于实践升华为理论又指导实践的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理论体系,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曼等模式”无疑是实现共同富裕、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的“砍筋断骨”的超强利器。
 

“三个三”模式

激活扶贫党建双推进春水

 

曼等,山川灵秀,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官宦文人辈出。曾任广西省思恩知府和浔州知府的刘体舒、曾任翰林大学士做过同治皇帝老师的刘崐、曾任云南省咨议局首届议员的刘华中等便是杰出之辈。
 

然而,历史的年轮向前推进了100多圈,这个充满浓厚书卷气息的曼等乡却是“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时至2012年,居住在“九山一面坡”的万余农民群众依然深陷“贫困—环境恶化—贫困”的泥潭,始终走不出困苦的深渊。
 

这里,资源短缺,群众盖房所需的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都要从100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运输成本高;这里,生态环境脆弱,别说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就连人畜饮水也非常困难;这里,山坡陡峭,山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只有2.1亩;这里,交通闭塞,民居分散,房屋简陋,农民群众缺乏基本生存的发展条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返贫致贫因素多,生活过得艰苦,行路、吃水、盖房、上学、看病、致富……难上加难。
 

正因为如此,曼等乡成为新时期景东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配强乡党政领导班子,并立下精准脱贫军令状:2016年8月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484户、5152人势必脱掉贫困帽!
 

军令如山!面对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新一届乡党政领导班子临危受命不退缩、勇往直前不气馁,透读乡情,找准利器,“砍筋断骨”,昂扬发奋,与“穷魔”展开了殊死搏斗。
 

2013年11月18日,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共同召开全省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推进视频会,提出“一年布局突破、两年铺开配套、三年贫困乡镇大变样”的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目标;2014年1月17日,云南网发布《云南省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坚持扶贫开发和基层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实施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先锋工程,组建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推行“红色信贷”“红色股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和帮助群众创业致富。
 



村民小组活动室
 

乡党委书记罗成海说,“双推进”视频会、《制度》规定以及县委、县政府贯彻视频会精神,落实《制度》的相关部署,为曼等乡找准“砍筋断骨”利器指明了方向。在挂钩扶贫单位云南省司法厅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曼等乡以整体扶贫项目推进为载体,以做实民生事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乡情,实践探索出了服务阵地三大延伸、服务方式三大联动、服务发展三大基地的“三个三”模式,激活了扶贫党建“双推进”一池春水。
 

“三个三”模式有哪些内涵?笔者问。
 

罗成海的脸上绽出创新的喜悦:服务阵地三大延伸,也就是乡级服务阵地延伸、村级服务阵地延伸、村民小组和党小组服务阵地延伸,牢固树立干部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方式三大联动,也就是乡党员干部、村党员服务队与贫困群众三大联动,主要解决党员干部作风务实问题;服务发展三大基地,也就是培育牛羊猪鸡生态养殖、烟桑种植和生态茶种植三大基地,主要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
 

一张笑脸、一个问候、一杯热茶、一个满意的答复,乡服务阵地延伸,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以三大基地为重点,激发种烟、养蚕等产业发展热情,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三个三”模式的生动实践,让“九山一面坡”的农民群众绽放希望的笑容。
 

李加顺,瓦窑村瓦窑组生态鸡养殖户。太阳即将躲进西边的山林,我们沿着干净的水泥路走进李加顺家。鸡场内,低矮的瓦房里面,一样大小的仔鸡群“叽叽喳喳”争相夺食;场外,李加顺的妻子杞仕萍给山林跑回来的成鸡撒投玉米粒。距鸡场丈余的住房刚刚翻新,与新建的面楼相对而立,宽敞的水泥地坪填在中间,围墙团团将院子围住;屋内,家用电器摆放整齐,明亮的厨房、太阳能洗澡室和旁边停放摩托车的小车库格外显眼。李加顺家自2013年开始发展无量山乌骨鸡,2014年在“三大基地”建设中,省司法厅给李加顺家送来10羽种鸡,乡党委政府再给予250羽雏鸡支持,边养边卖边繁殖,目前存栏已超过1600羽。“养的数量多了,数也数不清了……”满脸幸福的李加顺激动地畅谈着自家的鸡,不时发出朗朗笑声。李加顺的无量山乌骨鸡以放山养殖为主,辅以青饲料和玉米粒,打响了生态养殖牌,鸡肉品质高、口感好,远近闻名,时有鸡贩慕名前来收购,运输成本降低了,经济收入直线攀升。依靠生态鸡养殖项目,李加顺夫妇俩彻底脱掉了贫困帽子,夫妇俩笑着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流淌着幸福的浓浓蜜味。


常务家长制度

迸发文明家庭建设新活力

 

其实,“三个三”模式只是“曼等模式”之一,权当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程中砍割“贫困”硬骨头的第一把“超强大刀”。常务家长制度则是“砍筋断骨”的第二把“超强大刀”。
 

2014年2月20日,曼等乡党委政府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直接服务群众为着眼点,结合乡情、村情,在瓦窑村召开“三大基地”建设工作会,首次推出“常务家长”新理念:针对部分村民缺乏劳动力和缺少致富门路的实际,坚持就近就便原则,采取“1+x”模式,即:确定1名乡或村党员领导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家庭当“常务家长”,“一对一”帮助他们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由“服务”变“家务”,实现“微服务”和精准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曼等乡常务家长制度是贴近民生、为基层农民办实事求发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创新,是扶贫党建“双推进“工作的有效载体。
 



刘叁铭做工
 

乡村党员领导干部发扬主人翁精神,纷纷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家庭当“常务家长”,了解“自我”家庭情况,分析贫困原因,理清发展思路,一改往日“输血”“授之以鱼”“慰问资助”“一张药方通天下”的传统扶贫方式,将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捆绑到贫困家庭,推行“授人以渔,授人以欲”“一户一法”“造血”等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精准扶贫模式,与“自我”家庭成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实施智力、产业、劳务扶贫,让贫困家庭迸发文明建设新活力,共同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瓦窑村王恒勇全家5人。夫妻俩外出打工也没攒下多少钱;2014年,瓦窑村民热火朝天大干“美丽乡村”建设,他们毅然回家建家园、发展产业。王恒勇向信用社借了3万元建房贷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小儿子的一场病花去了夫妻俩所有的积蓄,还搭上3万元建房贷款,家庭陷入困境。“常务家长”曼等乡水管站职工李学云和瓦窑村党总支书记李加策想方设法筹钱,为王恒勇家还清贷款,并与信用社协调,重新贷款8万元建盖了新房。

 

在公路扩建时,挖出的石头损毁了瓦窑村岭岗小组李文超家种植的3亩咖啡。被村民誉为“犟牛”的李文超到处闹腾,喋喋不休。常务家长、乡党委书记罗成海回“家”做思想工作。他告诉李文超,公路扩建是公益性事业,只有家家户户的支持,把压在心里的“石头”搬开,才能把路修通,致富的路也才能走得更宽。罗成海的一席话,让李文超解除了心中的顾虑,心通了,劲足了,处理邻里的关系也不再浮躁了。瓦窑村委会主任张才富说:“从罗成海当了李文超家的常务家长之后,李文超变化很大,他不仅带头搞房屋建设,还带头发展产业,克服了很多困难,‘犟牛’不再犟了。
 

说到变化,瓦窑村岭岗组李文强深有体会:“多亏了家里来了个常务家长,她帮助我家理清了发展思路。我家种植烤烟6亩,收入可观。更重要的是,一条条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道路两旁也安上了路灯;村里的放牛场变成了活动场,闲来之时打篮球、打陀螺……这些变化都是以前不敢想的。”
常务家长制度俨然是把“思想利器”,割除了农民群众封闭自满的陈旧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驻百姓心田,释放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灵魂光环,照亮了“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


强化阵地建设

夯实扶贫党建双推进基础

 

“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不仅是扶贫,更是扶智,既增强了农村的发展后劲,又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堡垒。”县委副书记、县长胡其武说。
 

服务阵地建设是“曼等模式”的第三把“超强大刀”。2013年以来,曼等乡牢固树立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理念,按照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8433”工作法,紧扣服务,全力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
 

——服务体系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优化党组织设置方式,全乡9个行政村全部改设党总支,村民小组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设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纳入邻近村民小组党支部管理;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探索在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做到产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员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实现基层组织体系的有效覆盖,为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服务队伍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按照副科级配备组织委员,管好用好常务书记和新农村指导员,在软弱涣散党组织和后进党组选派常务书记;把乡、村、组三级党组织书记、村民小组长、普通党员纳入培训对象,实施以服务为主题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工程,提高基层干部履职能力;强化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建设高素质的服务骨干队伍,为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提供人才支撑。
 

——服务阵地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完成排沙、花地、扎结、后河、胜岩、曼等、菜户等7个村级活动场所达标建设;整合项目资源,建成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10个;全乡9个村建立乡级党建责任区,乡领导班子成员负责村级责任区、骨干党员负责村民小组责任区;组建党员致富先锋队、政策宣传队、文艺宣传队和志愿服务队,开展义务劳动和特殊贫困户的扶贫工作。
 

——服务项目建设与扶贫开发“双推进”。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夯实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素质能力、完善社会服务、加强生态建设等项目,依托“五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主导产业、骨干产业和推进措施,做到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用活“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这是我们党支部的活动场所。”瓦窑村岭岗、化棚党支部书记杜建忠指着崭新的活动场所,兴奋地说。
 

岭岗、化棚党员活动场所于2014年建成。室内配套桌、椅等设施,摆放活动记录手册、党员学习资料,党旗、誓词、党员权利义务、党费收缴情况及相关党建工作流程等内容规范上墙。室外是宽敞的球场,是党员和群众的娱乐场所。
 

杜建忠介绍说,我们岭岗、化棚两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2人,合为一个党支部。党支部组织党员和群众在这里召开支部联席会、村民会议、上党课等活动,年头八节还举办篮球、拔河、夺红旗比赛。2015年8月26日,党支部召开联席会,研究决定每户出一个义务工修缮公路。第二天,党员带领村民挖出公路坍方16处、158立方米。党员活动场所成为群众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授知识的课堂、康体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猪养殖
 

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是曼等乡“双推进”的亮点。
 

1975年生,党龄13年的曼等村松毛林小组女党员刘芳从外地打工返乡发展养殖业。2013年投资18万元建盖标准猪舍,投资10万元购买仔猪生态养殖,并成立了“宏发生态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出售肥猪608头,收入60万多元。她的合作社吸纳社员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贫困户孙宗友的妻子仙逝,他领着母亲和儿子苦度穷困。2013年,刘芳动员并资助孙宗友加入合作社养殖生态猪,年养猪20头以上。养猪改善了孙宗友全家的生活,儿子如愿以偿到景东一中念高中。刘芳打算:“发展社员30户,为社员提供仔猪、饲料,待社员出售肥猪后再回收陈本,让贫困户跟我一同奔小康。”
 

瓦窑村化棚组组长刘叁铭依靠养猪,种植烤烟、咖啡,做工程,全家5人走出困境,踏上致富路。他说:“领导不动,一动不动。作为组长,我带头发展种植养殖业做示范,带领全组32户发展烤烟108亩、种植咖啡56亩,户户年出售肥猪都在20头以上。在新农村建设中,看到瓦窑村党员志愿服务队踊跃帮助贫困户干生产,我萌生了向党靠拢的念头,2014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经是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了。我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队,力所能及为农民群众做些实事,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增强村级党组织造血功能

 

村集体经济是最基层的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党建、惠民生的根本,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在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党组织造血功能,是曼等乡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曼等模式”的第四把“超强大刀”。而曼等乡村级集体经济正如春天的树木才刚刚发芽。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缺乏,村委会债务压力大,村级组织运转艰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这一突出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科学规划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探索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切实管好现有村集体经济资源,因地制宜盘活村级集体资产,通过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等方式,努力增加收入;引导支持村组开发集体资源、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参与支持企业发展,入股分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2个,创建9个脱贫致富党总部,力争在“双推进”中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从根本上解决村级党组织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
 

穷则思变。思路既出,各村纷纷响应,并因地制宜寻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出路。
 

后河村首当其冲。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建设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至2015年上半年,全村751户、2351人全部吃上自来水。2015年8月3日,村“两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用水协会,将农村人畜饮水配水管理权分离出来,由用水协会自己管理,直接计收水费到户。协会出台了《用水协会管理章程》《生活用水管理办法》《人畜饮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按水表计数,每立方米用水向农户收取1元水费,作为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来源。收取的水费按“五五”分流,50%用于支付饮水管道维修维护和管理人员报酬,5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用于各种活动的开支及慰问特困群众。
 

村党总支书记、协会会长森继强说:“2015年第四季度,后河村用水协会收取水费8000元;2016年可收取水费2万元。用水协会的成立,不仅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果,而且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彻底改变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造血功能的现状。村‘两委’有了钱,为群众办事的腰杆硬起来了,说话也一呼百应。”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就像屠户砍割硬骨头,砍骨刀不仅要锋利而且还要超强。曼等乡在“双推进”实践中,找到了“砍筋断骨”的利器,四把“超强大刀”同发力,共砍“贫困”这块硬骨头,实现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双赢。实践中到底积累了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深谙曼等模式的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总队长李剑岗滔滔不绝的回答,消除了笔者的疑问:资源整合是关键,党的建设是保障,群众受益是根本。要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必须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对上争取协调,对外寻求支持,对内真情动员,争取更多资金注入,汇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大格局。要围绕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紧贴基层需求,顺应群众期盼,因地制宜,探索党组织、党员、群众、产业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致富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建、扶贫、产业共赢。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总开关”,在群众“最盼”上下功夫,在群众“最急”上用真情,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增强造血功能,才能实现扶贫促党建、党建带扶贫的“双推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