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文录村“四步法”建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发布时间:2014-10-28 09:27:51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文录村四步法建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鲁萍/文 黄德江/图文录村包谷田小组活动室小组硬化路我们保谷田、沙拉河小组的农户有的开了农家乐,有的...
 
 

文录村“四步法”建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鲁萍/文  黄德江/图

 

\

文录村包谷田小组活动室

\

小组硬化路
 

“我们保谷田、沙拉河小组的农户有的开了农家乐,有的买车跑运输,有的种植烤烟、搞冬农开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小组的党员活动室也建盖起来了,不仅改变了过去的路边会议、树根会议,而且妇女群众也有了跳舞健身的地方,文化生活可丰富了……”
 

在谈及保谷田、沙拉河小组的变化时,文龙镇文录村党总支书记杨明显如数家珍。
 

这是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工作中,景东县文龙镇文录村采取优、改、调、强“四步法”举措建强基层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优化组织设置,打牢服务基础
 

文录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有党员96名,其中女党员16名、占16.7%;少数民族党员6名、占6.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4名、占4.2%。为克服基层组织以往“一刀切”、“一锅煮”的设置模式,文龙镇党委针对文录村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居住分散、不易集中的实际情况,将村支部改设为村党总支,并根据各村民小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党员年龄结构等特点,村党总支将原来的9个党小组改设为5个党支部。在支部的设置过程中,村党总支充分发挥经济合作社中的党员骨干作用,积极借鉴“支部+合作社”的成功做法,分别建立了文录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文录村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这种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设置形式,既有利于党员就近开展活动,又有利于整合组织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为党员带头服务群众,实现全村经济繁荣发展奠定了服务基础。
 

改建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方式
 

结合党员群众的优势特长,文录村党总支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政策宣传队、文艺宣传队。每逢春节、“三•八”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政策宣传队和文艺宣传队就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自发自愿组织各类文艺表演,举办文艺晚会,以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编成小调、山歌,用群众语言唱出党的好政策,唱出文录村的特色。在服务方式上,党员志愿服务队以联系一户困难户、照顾一个老党员、解决一个实际困难的“三个一”服务模式,流动在田间地块、千家万户。保谷田小组的蔡文福,五年前媳妇因车祸残疾后,像变了个人,独来独往,生活没有了目标,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及时上门做工作,在无微不致的生活支持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下,蔡文福心结打开了,脱贫的心思有了,致富的信心也足了。他一改往日的惰性,起早贪黑忙农活,种植烤烟5亩、马铃署3亩,养鸡90多只,2013年实现收入3.6万元,全家4人温饱有余。
 

调整致富思路,延伸服务触角

   

文录村地处川河沿线,距文龙镇政府驻地4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村。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56户2046人。村党总支根据各村民小组的区位优势和气体特点,调整产业结构,靠山9个小组以茶叶、林果为主,河谷一线6个小组以烤烟、冬农开发为主,并探索出一条“党员带头、群众拥护,大户带动、全民参与”的发展路子。在抓好烤烟、茶叶、核桃、养殖4个百万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保谷田、沙拉河小组的冬农开发,马铃薯、包包菜、生姜、广东芋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亮点。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稳住人民群众的增收渠道,文录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及合作社负责人在村领导的带领下,到外地调运马铃薯种,把好种苗关,到马铃薯收获季节,帮助农户找市场、找订单,坚持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几经努力,马铃薯产品远销北京、山西、武汉、重庆等地。保谷田小组的蔡连艳,既是文录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又是该党支部的致富先锋。2013年,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马铃薯4亩、广东芋4亩,仅两项收入就超过5万元,加上烤烟、木瓜等产业,年均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如今的文录村,像蔡连艳家一样的产业大户不胜枚举,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
 

强化督促整改,提升服务保障
 

文录村党总支对现有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对“废、改、立”有一个明晰的任务书和时间表。一是根据加强村级活动场所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了群众休息室,完善了党员书屋,把定期服务变成全天候服务,并在辖区内党员开的商店中加挂党员服务商店匾牌,从商品种类、服务态度、价格优惠等方面进行规范服务。二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涉及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坚持由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决议,对决议和实施结果进行公开。2014年1—8月,公开党务、村务以及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事项46项,接受群众监督1038人次。三是规范代办服务流程,变“座班”服务为“跑步”服务、“蹲点”服务,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值班制度,完善奖惩机制,改变了过去找人难、办事难的问题。目前,村级服务站为群众代办农民工手册、工商营业执照、残疾证等证件30件,帮助群众到镇民政办查证低保错乱5人次,帮助群众到派出所办理户口6户,到小组调解矛盾纠纷6起,形成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