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全文

【2018年典型经验材料四】众筹众创闯出一条脱贫新路

2019-02-15 15:58:06

 

众筹众创闯出一条脱贫新路

 

——景东县龙街乡创办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调查

 

   

 

   龙街乡位于景东县城东北部,国土面积273平方公里,辖12个村159个村民小组5597户20749人,2017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8户5840人,贫困发生率为16.2%,居住着汉族、彝族等6种民族。2017年8月,龙街乡党委、政府在新平、南岸、龙街3个村委会创办了3家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3家合作社会员达51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占36%,实现年均利润176万元,社员年均现金收入8000多元,贫困户社员最高年收入可达12000元。201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55元。
 

创办动因:扶志+脱贫

 

    龙街乡是景东县较为贫穷闭塞的乡(镇)之一,经过几轮“回头看”和贫困对象动态调整后,目前,全乡有共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个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1675户5847人,2014年至2018年累计脱贫1363户4748人。2018年,全乡计划脱贫628户2046人。如期实现脱贫出列,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是乡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但要拔掉穷根,既要借助外力、也要激发内力,既要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也要创新发展模式,这是成立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根本动因。
 

    一是解决群众“等靠要”思想问题。村民没有参与感,自然也难以体会到获得感。乡党委、政府发现,一昧的给钱给物,很难激发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相反只会培养出更多“等靠要”思想的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特别是在一些项目实施中,干部当“主角”,群众当“配角”,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 “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等不正常现象,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以致基层干部为了工作累死累活。乡党委、政府认为,给的太多不如“懂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只有通过共同劳动创造财富才是脱贫攻坚的治标治本之策。
 

    二是解决群众增收渠道单一问题。龙街乡是典型的山区乡,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烤烟、核桃、畜禽等种养业,且经营分散、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村民收入普遍偏低,贫困户没有持续稳定收入,实现脱贫难度较大。成立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外出打工农民的建筑技术特长,让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抱团合作,开辟更多增收途径,使农民群众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获得劳务收入,而且能照顾到家庭,避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出现。
 

    三是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和村组干部收入微薄问题。龙街乡大部分村集体主要靠出租茶地、土地、光伏太阳能发电、经营商铺门面等获得收入,年均不到2万元,成为长期制约各村发展的瓶颈。村组干部常年累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很难腾出时间从事家庭生产劳动,但生活补助村干部每月1300元—1500元,小组干部每月仅60元,繁重的劳动付出与收入形成巨大反差,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成立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村集体每年可获得4万元左右的分成,村组干部每年也可获得4—8万元的分红。
 

成功秘诀:政府搭桥+各方支持+能人带动+农民参股

 

    龙街乡创办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全市尚无先例,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可以照搬,曾因审批关被拒之门外。但龙街乡党委、政府不气馁、不放弃,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最终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闯出了一套政府、部门、能人、农民“四轮驱动”模式,保障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是政府搭桥。龙街乡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和省、市、县重视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立足本乡贫困程度深,易地搬迁、CD级危房改造、安居工程“三房建设”任务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量大等实际,紧紧抓住“项目投入”这个国家福利,让贫困户直接与“项目投入”形成利益联结、分享国家福利。在“邻里互帮互建、组织施工队建、包工头牵头承建”模式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在工程领域以“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就业创业帮扶为突破口,以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劳动力转移到合作社打工就业的方式,成立了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对政府可以发包的100万元以下的项目,优先发包给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帮助扶持其发展壮大。
 

    二是各方支持。龙街乡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承接本乡发包范围内本村的住房、道路、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为主。为保障项目的施工技术,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县级平台公司—云南旺霖建设工程公司给予技术指导,同时利用扶贫、人社、住建等部门开展的创业就业培训,加强对“有体能、无技能”社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技能,保证项目监管和工程质量,加快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CD级危房改造、安居工程“三房建设”进度。截止目前,全乡完成了1187户的房建任务,其中易地搬迁173户,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1014户,实现住房安全稳固有保障。

 

    三是能人带动。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机构,理事会负责组织生产和具体管理合作社事务,监事会负责监督理事会工作,理事会由会员直接选举产生,每个理事会成员7名,其中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名,会计1名,出纳1名,其他理事3名。监事会成员3名,监事长1名,监事2名。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均为共产党员,义务服务合作社事务,无任何劳动报酬,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如现年38岁的新平村蜗牛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跃鹏,全凭一颗公益心在为合作社服务,他外出办事开私家车,从未在合作社报过汽油、伙食等费用,还在资金周转时与砖厂、瓦厂和钢筋、水泥经销商协商,以个人信誉担保赊用建筑材料,其他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也是免费投工投劳,为基层干部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当地群众好评。
 

     四是农民参股。合作社以本村为单位,参与对象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组干部、群众和贫困户等4类群体组成,按照自愿原则优先鼓励村组干部带头入股,适当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多方筹集合作社发展资金,每年按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其中,村集体:村委会以集体名义入股10万元,资金由村委会向上争取或者自筹解决,股份约占10%;村干部(“村三委”委员):村干部个人根据自己的财力状况,每人入股1000—50000元,股份约占20%;组干部(各村民小组长、副组长,村妇委会主任):个人每人入股1000—50000元,股份约占10%;贫困户及其他农户:每户入股1000—50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般每户入股1000—2000元,股份约占60%。 
 

效应凸显:农民就业+收入增加+社会稳定

 

    龙街乡创办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是乡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农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的成功实践,是农民众筹众创走脱贫路的有益尝试,通过劳务合作,增加了村集体、村组干部和贫困群众收入,拉近和改善了干群关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使农民得到有组织的近距离就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因文化素质偏低、技能缺乏等原因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但就业创业困难,而且劳动保护、工资报酬等也难以得到合理保障。龙街乡成立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合作社的名义加强与周边的乡村、企业联系,对外承接各项工程业务、提供劳务服务,为本村农民争取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流动就业组织化程度,也培养了能工巧匠。同时,自己的合作社自己管,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更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劳动权益。如在龙街乡新平村,“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的农户有218户,平均每户单个劳动力月增收2000元。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华登,家里有2个女儿读大学,家庭负担较重,常常入不敷出,农闲时跑思茅、昆明等地打工补贴家用,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入股1000元加入劳务合作社后,每天在家旁边打工的收入就有100多元,加上年底分红,一年下来的收入也有2万元左右,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他对实现脱贫充满了信心。
 

    二是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龙街乡成立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为农民与市场、农民与企业、农业与岗位搭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提高了村干部待遇,激发了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合作社农民社员既能在社内打工,又能分红,大幅度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形成了就业增收、勤劳致富的良好范围。如景东蜗牛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农户社员226户,60%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成立至今,先后承建了人畜饮水、美丽宜居乡村、村民小组活动室等项目,总投资536万元,其中实现红利 44万元,贫困户户均可分红1095元;农户务工收入15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万元,最多可分到1万元左右。仅劳务合作一项收入,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
 

    三是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龙街乡以往村组干部、小包工头甚至群众争夺项目实施权,相互之间容易产生诸多矛盾,不和谐的因素相互蔓延,村组干部忙于实施项目而影响了本职工作,给政府在项目的安排决策上带来极大考验。合作社成立后,乡党委、政府把项目发包给合作社实施,规避了亲戚朋友的游说,避免了发包权在乡(镇)班子手里可能造成的腐化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通过合作社带动本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大大激发了农民创业的内在活力,有效解决因外出务工产生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合作社成为了基层组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纽带,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社会“稳压器”作用。如新平村锣锅箐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华刚,上有2个老人,下有2个小孩需要照顾,一家6人的生活全靠他去外地打工维持生计,合作社成立后,他毅然返乡入会,回乡8个月,天天有活干,平均每月打工收入4000元,还享受了国家1.5万元的补助修缮房屋,他认为“还是在家门口打工好,可以照顾小孩,还可以帮媳妇做做农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有抱负就没有明天。新平村主任周成斌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准备打造一批职业工匠,立足本村,逐渐向周边村庄拓展,形成村民互帮互助体系,共同走小康大道。”这一句饱含憧憬和希望的朴实话语,不仅道出了农民群众的心声,也道出了龙街乡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下步,龙街乡将把新平村、南岸村、龙街村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做法向全乡推开,进一步加大对劳务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争取更多的产业扶持资金注入合作社,着力密切合作社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逐步规范合作社经营管理,加强合作社会员技能培训,推动合作社经营领域从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培育、环卫保洁、绿化管护、生态旅游、物流服务等方面拓展,经营范围从乡内走向乡外、县外、市外,实现合作社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硬战、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