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记云南景东南岸完小退休教师廖学康

发布时间:2016-08-04 16:00:33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记云南景东南岸完小退休教师廖学康廖学康老师清秀的哀牢山上,所有的房屋似乎都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之中,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记云南景东南岸完小退休教师廖学康

 



廖学康老师
 

清秀的哀牢山上,所有的房屋似乎都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之中,而其中的两栋二层房舍尤为引人注目,它便这样在溪水与梯田之间默默伫立着,并时常伴着悦耳的琅琅书声,它就是这片孤独土地上的唯一一所小学——南岸完小。
 

建校60年来,这所承载了几代人希望的学校历经了十多次的重建和搬迁,饱经风霜却又历久弥新。如今,“南岸完小”已经成了教育和希望的代名词。60年间,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深入一线,为渴望出路的孩子们传道受业,共同熔铸了熠熠生辉的“南岸精神”,廖学康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今年已是花甲之年,苍老的面庞盖不住他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气。他在南岸完小担任了16年的校长,直到去年才从终生热爱的岗位上退休。
 

2016年7月20日,安徽师范大学赴云南景东爱心支教团队对廖学康老师进行了采访,这位慈祥的老人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半天的时间里,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最初的梦想

 

青年时期的廖老师在学校攻读的是普师专业。所谓的“普师”,是“普通师范”的简称,指的是中等师范学校中不分科目方向的普通师范专业,该专业的学生通常知识基础比较广泛,能够胜任除美术、音乐和体育以外的所有课程的初等教学,毕业后一般被分配到小学任教。进入21世纪以来,中等师范学校逐渐被取消,曾经的普师专业也被专业性更强的分科目师范专业所取代。
 

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廖老师回到哀牢山,深入教学一线,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普师出身的背景使廖老师能够轻松地胜任学校里几乎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这在教学资源极度匮乏的当年可谓旱后甘露,也为他近四十年桃李满园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廖老师谈起自己初次登上讲台的情景时,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我小时候就想长大后当老师,这也是我毕业后回到龙街的原因。”廖老师便带着这份激情与热爱,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清苦,他却没有半句怨言,在这个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看来,眼前的所有困难都不过是“细浪泥丸”。
 

当年的廖老师在学校身兼多职,仅一人就包揽了竹赭小学六个年级的几乎全部课程,这一令人惊讶的壮举为他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赞誉。
 

随着小学普及政策的实施,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渐开始“撤点并校”,对原先分散各处且学制不完整的小学进行撤销与合并,并建立一批具有完整学制、教学质量更高的“完小”。在此期间,廖老师先后调任当地两所完小的校长,并获得云南省“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在学校教学陷入低谷的年份里,教室中有时只剩下不到10个学生,教师们走的走,调的调,只有廖老师每天准时走进教室,他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愿意学一天,我就为你们教一天。”四十年来,廖老师没有缺过学生一天课。支撑他一路走来的,除了童年时的天真梦想外,还有他对孩子们寄托的无限希望。
 

时如逝水,学校里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山里的核桃结了一批又一批,这位兢兢业业的老人已经记不起教过多少位学生。他老了,昔日的学生有的走出了搭讪,有的选择留下,“我的学生中有三个后来成了其他学校的校长,更多的跟我一样当了老师,我很高兴。”

 

尽最大努力改变旧貌

初到南岸完小任校长时,廖学康感觉身边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当时自己心中就有一股子冲劲儿。”他笑着说。对周围环境和学校的教学制度尚不熟悉的他每天都坚持去教室听别的老师讲课,并主动找孩子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那时的南岸完小,教学质量还不甚理想,甚至有部分老师在教学上还缺乏责任心。“这个状态必须改变!”这位新官上任的廖校长下定决心,要对学校的教学制度进行整改,一扫以往颓废的风气。
 

有一回,廖学康在巡视学校时,发现一间正在上课的教室黑板上的板书竟有十多个错别字。在当年的小学校中,大部分老师自己也就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他们的知识储备极为有限,在板书中写出错别字来也不足为奇。廖学康组织学校的教师们参加“达标班级”的评比活动,督促他们继续学习,改善教学质量。“我要求他们上完课后不要擦黑板,把板书留下来供我检查。”他还鼓励学生为老师挑错,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就这样,经过廖学康和南岸老师们多年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黑板上很难再找到错别字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我跟南岸有了感情。”他暗下决心,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老师的忠诚。

 

一切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跟城市比起来,这里的空气更清新,呆着也更舒服。”说这句话时,廖学康嘿嘿笑着。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除了空气清新以外,这里的任何条件都要比城里差得多,根本就不可能“舒服”得了。廖学康的这句话似乎更像是一个说服人的接口。
 

当被问道为什么不去镇上或者县城里教书时,老人微笑着摇摇头:“我跟南岸有感情了,而且这里的孩子也不能没人管呀!”
 

如今,这位将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的老校长已经退休,但他教出来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成了更加坚实的一代人,他们有的走出了大山,脱离了贫困,在更加广阔的世界中驰骋,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现代化做贡献;有的留在了山中,用汗水和智慧建设自己的家乡;有的成了工人、公务员、创业者;有点则和廖学康一样接过了教育的火炬,为后代子孙撑起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廖学康就像一棵深深扎根于南岸沃土里的参天大树,他的树阴为无数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阴凉和庇护,他的果实结得丰硕累累、满园飘香,他的种子被春风吹得四散,在四处生根发芽。
 

他便是这样一个人,用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多年之后,时殊事异,只要我们还能听到大山深处的书声琅琅,便知道希望还在。(文/高宜帆 胡云翀  图/柯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