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全文

心系乡愁春满园

2016-12-29 16:56:46
心系乡愁春满园
 
◆孙国章(瑶族)

 
 

    三月,大地苏醒,春暖花开,无量群山流光溢彩,在明媚的春光里呈现出伟岸而俊朗的神韵。踏着春天的节拍,顺着绿色的牵引,我们一路向西,以翻山越岭的方式从无量山的指缝里穿梭回旋,沿着国道214线往下一路奔走,心无旁骛地扑入景东县所辖区域——无量山西坡的四个乡镇。去感受和发现那里的各族人民最纯真朴实的生活梦想、最感人肺腑的大山精神以及正在谱写进行中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真人真事。
 
                   

   传奇漫湾春风送暖

 
    3月的天地,气韵和畅,土膏温润,无量大山春信如潮,雄峻如一条绿色长龙。从樱花谷一路向南驰行,我们很快踏入漫湾镇安召村地界,沿着盘旋迂回的国道214线不断下降,一个多小时的工夫,360平方千米的景东漫湾已经将我们揽入怀抱。沿途公路人家依山顺势建有幢幢砖混结构的小楼,其间不时穿插有古朴内敛的传统民居,稀密有致,鸡犬相闻。绝大多数公路人家的屋檐和屋内都悬挂着传统手工腌制的腊火腿,大批量成规模者不在少数。来过景东走过214线的人都知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无量山火腿,无量山区因地制宜的一道传统美食,漫湾各族群众致富的一块金字招牌。

 

    走进漫湾镇所在地岔山,商铺林立,小集镇建设欣欣向荣。镇政府大院规划建设正在“好雨知时节”地稳步推进之中。在简易小石桌旁,我们一行7人采访队员一边品味着漫湾有名的“五里茶”,一边聆听着镇领导介绍扶贫攻坚推进情况。做了简单合理的分工,来不及探讨茶道,我们兵分三路踏上探访和发现之旅。在澜沧江景云桥渡口,我们带着对历史和人文的尊重之情,追忆了抗日战争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澜沧江漫湾景云桥的战略地位,虽然此桥如今已淹没在漫湾电站百里长湖之中而遗址难觅,但它当年作为大西南抗战的一道交通咽喉和修建滇缅铁路(后来停建)运送物资的重要枢纽,以及日本侵略军多次飞机轰炸因山势险要无功而返的许多传奇经历,却让后人津津乐道。翻阅着这些历久弥新的记忆,不禁让伫立于渡口凝望沉思的一行人对这方充满灵性的山水肃然起敬。

    讲述历史物事的镇村领导在返回五里村的山路上,告诉我们漫湾镇十三五规划中,高瞻远瞩地申报了在百里长湖上开辟水上机场和长湖观光旅游项目,我们纷纷为镇村如当年修建景云桥一样的战略思考和眼光点赞,确实,一方山水孕育一方财富。
 

    从五里村驻地折返,一路向东,沿着依山就势曲折盘旋的通村通组公路,我和同事小王在镇村领导的引领下,马不停蹄的一头扎进无量山腹地的小山村,经过一个名叫大景房的地方,我们来到隶属于漫湾镇安召村的一个边远小组——会岗。在山坡下面的王玉文家里,我们心间满是缘分、感动、敬佩。上有70多岁的老父亲,下有2个孩子分别在读大四和高一,一间主要房屋正在紧锣密鼓改造修缮中。王玉文温暖的脸庞上流露出坚定的神情,他像自己人一样向我们畅谈起他的脱贫计划和措施:“国家政策好,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各级领导挂钩帮扶和关心支持,我不怕困难,家里20多棵核桃去年开始挂果,加上茶叶,养鸡、养牛。平时,我和爱人在附近进行劳务输出,年前抓收入,年后修缮房屋,进一步发展壮大核桃和茶叶产业,全力支持孩子读书,两头抓两不误……”朴实无华的话语,溢透出脚踏实地的信心和决心,就目前他家的实际情况,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有方向有动力更有行动,我们相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王玉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定会梦想成真。
 

    顺着缠绕于山脚的通组入户公路,从王玉文家辗转到同一小组的岳富贵家,已经夕阳西下,暮色缭绕,岳富贵家却一派繁忙景象,五六位村民组成的互助团队,正在他家院子外靠近公路的一边帮忙修砌石挡墙,院子上方是一间正在建盖中的坐北朝南砖混结构新楼房,院子里几乎摆满了各种建材。一个干练而略显矜持的中年汉子,在我们好奇而欣喜的询问下,微笑着敞开了心扉。从岳富贵自信从容的话语里,我们被他的实干所折服。在县、镇、村的挂钩帮扶下,2013年开始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户,和煦的春风吹醒了他心底的美好愿望,2015年冬月27开始建盖新楼房,提前开启了里程碑式的梦想之旅。现在,他家稳步发展并逐步壮大的畜牧业、核桃和茶产业,已成为他预计投资十三四万元建盖新楼房的信心保证和物质支撑。信步攀上已经浇灌稳妥的楼顶,从下层柱头上延伸出来的钢筋头赫然在目,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那是岳富贵专门留下的接头,等产业发展壮大收入更多了,还要再往上加楼层。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老百姓不再观望,不再等靠要,他们也学会精准规划家庭建设,进一步挖掘致富产业,有国家的政策作后盾,有扶贫攻坚措施项目作依靠,他们畏难心理和后顾之忧解除了,信心干劲上来了,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家家户户有谋划有展望,润物细无声一样思变,愚公移山一般行动……此时,暮色四合,站在大山深处的崭新楼房上,四周青黛的无量群山深沉厚重,犹如绿巨人含情注目着这欣欣向荣的山里人家。
                    

秀美林街春风化雨

 
    春夜一场喜雨,润泽着无量大地。清晨,在雨过天晴的爽朗气氛中,我们一行采访团队从漫湾镇匆匆启程,沿着无量群山的经脉向东南行进,峰回路转,一路逶迤,穿过宽阔富庶的保甸坝子,踏着厚重的红土地,在富有历史和人文色彩的保甸振文塔默默注视下,马不停蹄地翻过惜掌垭口,深入安居在无量山腹地的秀美乡镇——林街。还未来得及想象和考虑将行至哪里稍作歇息,喝口热茶,我们就已经在公路边下了车,赶趟儿似的走进林街乡清河村委会驻地。原来,林街乡党委、政府协同挂钩扶贫的县属单位,正在这里召开村组晚熟芒果移栽管理培训会。会议由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共同主持召开、主讲主导,全体清河村组两委负责人参与,其规格和深度犹如无量山的一场春雨,直奔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的主题。

 

    会议间隙,几位扎根清河村全身心挂包帮的县属单位和当地领导,带着满腔热情,像老朋友见面一样敞开胸怀和我们攀谈起来:“根据清河村地理结构特点,
 

    我们立足于本土,全面发展产业,充分挖掘、发挥区位潜力和区位优势,请县内有多年种植经验的个体产业种植专家参与实地调研论证,精准定位,有的放矢规划产业发展,现在,已经初步确定上片着力发展核桃和林下种植水晶豌豆,下片重点种植晚熟芒果,目前挂钩单位和乡里已经投入50万元,各家各户建档立卡实现全覆盖,按规范化种植要求首批移栽3万多株晚熟芒果,基本将各家各户荒坡地和轮歇地种上了绿色的希望,预计2018年正式挂果上市,两年后将成为清河村一道厚重的产业亮点。水晶豌豆现已显现成效,产值稳中有升,通达工程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后,供需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当地百姓欣欣向荣的一道致富产业……”我们细心聆听虔诚感受,似乎每个毛孔都满是温暖的气息,立足于脚下的土地,根植情感、思想、智慧和汗水,无声的泥土也能发光发热,绽放灵性。
 

    推心置腹的话语,不禁打动我们的心,大家心底暖流暗涌,流露出想实地走访了解清河村开发种植晚熟芒果的情绪。乡领导好像也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似乎也想就此机会验证一下刚才的“家常”好让我们眼见为实。于是安排乡里的一名干事带领我们去和正在潜滋暗长的晚熟芒果亲切见面,他们则继续组织召开下一段产业发展会议。按照乡里的布局谋划,今年清河村等地还将首次引入烤烟种植,全乡500户农民危旧房改造指标任务等民生事业,目前正紧锣密鼓上下联动,积极运行。
 

    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出境公路边,我们随意走上一条通组岔道,很快在路两边的山坡轮歇地里撞见了成片成片的规模化芒果种植园,一看株距行距均匀有序的排列组合,就知道其规范化程度,仔细端详只见株株果苗沐浴着春风和清晨的阳光,正吐露出浅绿色的笑脸,焕发着蓬勃的生机。虽然种下不久的苗木还显得娇小稚嫩,未成森林树木之气势,但从满眼的不计其数点点绿色里却孕育着一个个宏大美好的希望。县乡领导和我们拉的家常得到了验证,我们为他们真扶贫、扶真贫的实干精神深深折服和感动。
 

    与清河村扶贫攻坚各位领导和基层干部,在村委会一起简单吃过早饭,我们又匆匆上路了,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往东边大山深处挺进,不久赶到林街乡丁帕村,双脚刚接地,一座巍峨峻峭的石灰岩大山,似乎突然从地心里钻出来,十分突兀地横亘在我们面前,犹如泰山压顶一样逼退我们的视线,一问方知此山正是无量群山中赫赫有名的金鼎山——历史久远的道教圣地。边走边倾听当地知之者谈论着民国时期山顶寺庙里周道人的奇闻轶事,我和同事小李及乡里主管扶贫的领导顺着已经拓宽平整的通组入户公路,从几乎扑压于头顶上的金鼎山脚横向穿过,深入大山脚下的下岩小组。在李文学家里,我们见到了他的妻子罗丛芹和他家建盖不久的砖瓦房,紧挨着崭新砖瓦房的右下边是一间破败狭窄的土木结构旧房子,和宽敞明亮砖瓦房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我和小李有些诧异,向女主人询问起这些变化的脉络历程,女主人索性将我们领进她家的旧屋子里,设身处地给我们道出了原委:“丈夫李文学身体不大好,一家四口只有5分地和5分田,大女儿正在大理卫校读书,平时主要靠打零工和养少量鸡、猪、牛维持和补贴家用,一家人长期居住在这间狭窄破败的土屋内,拥挤而窘困不堪……”同事小李不失时机插话问道:“罗大姐家住房如此狭窄拥挤,这么多年来就没考虑过盖一间新房?”“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又供孩子上学,自筹资金建新房不敢想,以前只是一个梦。去年被列入建档立卡户以后,市里县里乡里都来挂钩帮扶,给了我们相应资金支持,还免费为我们挖好座基,修通进户道路,帮扶单位领导多次和我们商量谋划,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鼓励,依托项目和自己投工投劳,建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春节前一家人搬进了新房,提前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梦想。”没等我们提问,女主人又兴奋地说从今年开始,乡里着重扶持田地少的农户发展养殖业,家里正打算借此机会扩大养牛养鸡养猪,先形成一定规模,等有了更好的基础,再一步步壮大,我们用心倾听着金鼎山下感人的心曲,脚下的土地似乎变得更加坚实厚重了。
                  
 

                     天籁景福春意盎然

 
    山里的夜来得早,夕阳落山不久暮色就爬了上来。采访林街结束,我们收拾好行装来不及卸下疲惫,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动情怀一路奔走,按计划朝着采访的第三站——景福镇,翻山越岭而来。景福镇近几年以闻名遐迩的大寨子黑冠长臂猿观测站点和岔河石头村独具地域特色的石头房子,成为两张响亮的名片而备受世人关注。可是我们踏着夜色奔向景福,却不是去聆听黑冠长臂猿的天籁之音,也不是去欣赏品味古色古香的石头房子。不同的行程一样的目的,踏上景福的大美之地,我们将用心去感受这里扶贫攻坚的主题,用手中的镜头和笔墨记录一方人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足迹印痕。

 

    季节是时空轮回的坐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脉动总是催人向前。第二天天一放亮,我们按照各自分工,朝着不同采访对象和方向迅速出发,心无旁骛地奔赴四面八方村寨,一头扎进生生不息的红土地。竹箐村委会支部书记许光崇一路带着我们实地探访列项以来通村通组公路切弯改直、拓宽平整以及水泥铺设等一系列通达工程建设情况。熟谙农村工作的许支书,50开外,面容清瘦,精明干练,操着地道的景福口音,像一位向导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每次移步换位都饶有兴味地指着脚下或远处的道路,给我们讲述它们的变迁历程,介绍竹箐村扶贫攻坚实情:2012年实施150万元整村推进后,着力进行了10个小组人畜饮水工程、危旧房改造以及全村公路网建设。今年开春正在进行新一轮切块到县30万元整村推进工程,目前正在贯通阿家小组到杨家小组的公路,两个小组的断头路贯通后,整村的公路网基本形成,老百姓的烤烟、核桃等支柱产业有望降本增效,提升产值。
 

    听着他如数家珍的深情话语,我们为他对这片土地倾注的青春和热情所感动。“许支书,方案和项目下来之后,部分农户家的田地和核桃树因修路受损,你们怎么做工作?”同行的记者若有所思地问。“说句心里话,看到百姓的土地林木受损,我们也心痛。可是只有道路通畅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才有奔头。心宽三尺路宽三丈,我们首先自己做出表率,然后再去做农户思想工作。遇到一时想不通的,我们给他们一定时间去思考。有县里和镇里的项目支撑,我们工作有底气有后盾,困难再多我们始终坚信办法更多,随着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百姓观念在转变,他们会算得失之间的经济账,致富路通达了,康庄大道就有了……”许支书胸有成竹地讲述着,我们心底的疑虑很快被破解。踏足宽阔的通村通组公路,放眼盘桓山腰山脚和不断向山里山外辐射延伸的公路网,我们的心豁然开朗,如沐春风。
 

    从竹箐村委会返程,途经一处名叫双桥河的地方,只见对岸山腰一辆挖掘机,正开足马力改扩建通向山那边的村组公路,金黄色的机械手臂在朝阳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情不自禁停下脚步静心凝望,机器的轰鸣声伴着富有节律的挖掘声,回荡在山谷之中,对面山坡上散落着零零碎碎的土石,一条崭新宽阔的通达公路在挖掘机身后如影随形。不等我们问询,许支书点破了我们的揣测:“这是正在施工中的村组公路改扩建工程,翻过山就是金鸡岭村,预计3月中下旬可全面完成7公里的改扩建任务,金鸡岭的农户很快就可受益。”大家纷纷举起相机,趁着朝阳的光芒清晰记录下这一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真实场景。路宽了眼界宽了,发展产业的路径更宽了。
 

    下午,阳光静好,无量群山弥漫着野趣十足的温润的气息,初春的余寒逐渐被阳光逼退,在我们的身后悄无声息地隐去。同样是一路奔走,同样是实地感知,我们一行采访团队风尘仆仆,深入到景福镇勐片村三家村小组。名曰“三家村”,其实小组有50余户人家240多人,同行的镇和村领导不失幽默地如是说。通过听看问访,我们对三家村小组有了相识相知的情缘:三家村坐落在老马山西面半山腰的一个缓坡上,往下走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名震一时的“无量山下小康村——曼乃箐”小组,往上走则是以核桃为支柱产业,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山头小组,当下景福镇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康村。不用去罗列一连串常规数字,不用去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单是三家村小组夹在上下两个富庶的村组之间,就已经让人感到处境尴尬,思变在睫。
 

    改扩建通组公路、危旧房改造、小组活动室建设等,是当下摆在镇、村和农户面前的主要问题。在三家村农户孙维川家里,大家围坐在院子里设身处地的展开了一场讨论,每个在场的人各抒己见,相互碰撞着智慧和思想,小组长认为建档立卡、整组推进改造危旧房是第一要务,关系到农户安居大计;村主任则认为尽快列项改扩建通组入户公路应放在首位,交通改善了才能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主人和在场的几位农户也吐露了心声:“我们三家村从过去到现在,始终保持着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与土地打交道我们最有心得,种植业和养殖业一直是我们的主要产业,看着上下两个组产业发展比我们快,收入超过我们,心里真是羡慕。希望几个关系到我们脱贫脱困的民生工程都能够同步推进,有项目有政策,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大家对投工投劳没有任何纠结……”类似现场办公的热烈讨论,理清了三家村小组脱贫脱困的思路。百姓朴实的心里话,道出了扶贫攻坚的真谛,我们和镇村领导一起,一一记录下村民的提议,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族人民、脚下的土地与我们的血脉关系。
 
 

                    人文曼等春潮涌动

 
    灿烂的霞光像一支金色的画笔,将绵延不绝的无量群山点染得更加博大深邃。在天籁之地——景福一天的奔走采访,我们倾听到了比天籁之音更入心入脑的群众心声。披着午后霞光,我们迈上芹曼公路,赶往无量山纵深处的曼等乡,去触摸帝师刘崐故里正在涌动着的一拨拨扶贫攻坚的春潮,真切翻阅澜沧江畔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脱贫致富的精神篇章。汽车驶过绿野仙踪一样的连绵群山,不断往西南方穿越渗透,好像走进一片绿色的海洋。曼等乡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绿色生态是这里的天然面貌。

 

    抵达曼等乡政府,天已经黑定,没有多余的寒暄和客套,我们对乡里几位当班领导很快进入采访的“曼等模式”。乡领导带着主人翁的口吻和情感,向我们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曼等乡从“常务家长”到驻村帮扶、建档立卡,到整村乃至全乡推进的精准扶贫、攻坚克难之路径,以及许多众志成城、无私无畏的感人之举。
 

    瓦窑村元丰小组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刘会铭,是我们头天晚上就锁定了的采访目标,清晨赶到他所居住的刘家村,他正和互助团队一起为邻居刘国勇家的两层钢混小楼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见到我们,刘会铭边砌砖边微笑着朝我们点头,听说我们的来意他停下手中的活,直接把我们带到他的家里。话题心有灵犀一样很快打开,一番推心置腹的“家访”,带着些许书生气质的刘会铭总算亮出了“家底”:1995年他带头最先发展核桃,现在整个刘家每户年均收入核桃2吨,总产值接近一百万;同年他动员组织各家各户凑钱买水泥电杆6棵,自力更生架通照明线;2000年他牵头组织群众,以愚公移山精神和方式挖通2公里进户公路;近年来他不断开拓致富新门路,带领农户种烤烟、种砂仁;2014年底开挖绿色经济干线曼高路,进入丰产期的26棵核桃被毁,他舍小家顾大局,没有向乡里村里提过任何补偿要求;2014年底,他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先期投入6万多元,开始建盖130平方米两层楼房……刘会铭的举动彰显着真正的曼等精神,诠释着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山品质。当我们为他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大山般浑厚宽广的胸襟竖起大拇指时,他却谦虚地摆摆手说:“你们不要夸我,也不要写我,在我们曼等团结互助建家园、无私奉献为群众的人多着呢,单是我们瓦窑村,就有借资垫钱十五六万元给贫困户建房的李加策主任,有省司法厅9人驻村帮扶队……”
 

    山山水水皆春意,一树山花别样红。顶着正午的骄阳,我们掉头向东直奔下一个主题,经过菜户村三家田小组时,公路臂肘内一间正在浇灌施工的框架结构楼房,以鹤立鸡群的姿态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停车驻足刚要举起相机,一个悦耳的声音传过来:“李姐,好久不见,来曼等怎么不提前打个电话,快进家里坐。”循着呼唤对面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在热情邀请同行的李姓女记者和我们。进到她家里,方知年轻帅气丈夫吕荣是菜户村支书。一番“洛阳亲友如相问”:原来小媳妇是东边的大街镇人,2007年就读职中时两人相识,毕业后志同道合结为伉俪,从此,哀牢山下的一枝花东西合璧式地栽在了无量山的沃土上。
 

    建立家庭后,小两口因地制宜积极谋划产业,开始规模化养牛、养黑山羊、养野蜂、种烤烟,几年下来,养殖和种植均取得良好效益,成为当地年轻有为的致富能手,赚到钱的吕荣夫妇稳中求进,看准本地农户建房需求投资10多万元购买了1台小型装载机和两台混凝土搅拌机,向当地建筑业迈进。担任菜户村支书后,吕荣致富不忘本,于2014年开始垫资为贫困乡亲建房,梁子小组李正良看上了吕荣为村民垫资建盖的砖瓦房,按耐不住心情不顾一切找到吕荣,无论如何要吕荣为他“就按照这样”盖一间,吕荣爽快答应,撤出6万元产业周转资金,组织工人奋战1个多月,为李正良提前实现了安居梦想。春节过后,他又提前把村民刘万民家列入了新一年垫资建房的计划中,谈起借资垫资为农户建房对自己发展产业的影响时,帅气的吕荣坦诚地说:“没有影响那是说假话,但手心手背是肉,乡亲有困难我不能为富不仁,现在国家政策好,被列入的扶贫项目不断增加,来自各方面扶持力度大,我先垫资好比先栽树……”难怪同行小李先一步认识吕荣夫妇,原来,用无私无畏谱写着扶贫帮困的青春之歌的吕荣夫妇,总是给认识他们的人一份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大惊喜。
 

    怀揣着大山一样厚重的感动,带着天地间最美好的精神源泉,我们驱车前往扎结村小丙拐组,去拜访曼等“乡情扶贫”的山妹子——郭子艳,郭子艳笔名彬燕,是景东最早的网络作家之一。春天的山野新绿萌发,满目苍翠,一路上郭子艳卓尔不凡的经历和感人事迹回响在我们心间:1997年10月因家庭贫困,初中仅读了一个月的郭子艳,便被迫辍学回家,从此以后,13岁的她开始了漫长的劳动和打工生涯,上山割松脂、下地种辣椒、削卫生筷,甚至参加修路队挖路,凡是认为能赚钱维生的活儿都做过。1999年2月,未满15岁的她毅然离开贫穷落后的故乡,孤身来到思茅打工,2006年底辗转至羊城广州,2014年3月迁移到北京。一路漂泊一路打工,十几年来,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和苦涩。虽然人生之路荆棘丛生,坎坷曲折,但是坚强善良的心永不言败。郭子艳怀揣梦想,心系故土,喜欢文学的她边打工边自学边搞网络创作,深知读书学习对改变个人命运和家乡贫困面貌的重要性。在外打拼的十几年间,心系家乡贫困学子,在网上进行“爱心乞讨”,寻求好心人捐资助学,前后筹措善款近百万元,先后资助了百余名家乡和周边市县的莘莘学子(每年助学所产生的各种费用自理,不在捐款范围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点赞。2013年8月,郭子艳荣获“感动银生十大人物”光荣称号,被人们亲切称为“最美打工妹”。
 

    经过一番蜿蜒曲折的跋涉,我们来到了郭子艳在故乡的新家,现已在北京安家落户的她依然乡音浓郁、一身朴实无华。眼前的“三沟四带,有筋有柱”砖混小楼,是她出资十几万元给长年累月居住于破旧老房子的父母和兄弟一家的第一次回报。这之前她出资筹资36000余元拓宽、修整入组入户公路;2014年3月出资1500余元给本村70岁以上老人过节;2015年底个人捐资和筹资10000多元为扎结村修建水泥球场和购买二胡、芦笙、笛子等民族乐器;长期为家乡病患者献爱心,捐助治疗费用数千元;“彬燕助学”每年都在增加受助名额,并不断感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助行列。大山好女儿、最美打工妹——郭子艳用坚强和善良、用坚持和无悔,演绎着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面对永远的故土,她乡愁无改情更浓。
 
    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脱贫摘帽,走向富裕,不让一个兄弟民族落后,不让一个家庭掉队,这是掷地有声的民生工程,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宏大事业。“长征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春到无量,大山深处的各族人民随着时代主旋律,正在唱响勤劳致富之歌,正在演奏开拓进取之曲。感天动地的和谐乐章在青山绿水间此起彼伏,美好的生活梦想在村村寨寨节节催发。







 

上一篇:核桃三题
下一篇:景东扶贫图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