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基层党建】当担务实 引领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25 11:31:23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当担务实 引领发展——景东县文井镇文光村党建促跨越发展巡礼 普洱日报记者 王华明 特约通讯员 李世华 纪茹容 文/图镇村领导共...
当担务实 引领发展

——景东县文井镇文光村党建促跨越发展巡礼
       
普洱日报记者 王华明  特约通讯员 李世华  纪茹容  文/图

 

 

镇村领导共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大计

 

 “普洱要强,农业必须强;普洱要美,农村必须美;普洱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讲话精神的重要时间节点,记者带着党建工作怎么抓、如何将党的主张变成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重大课题,再次“走转改”,与川河相约,与文井牵手,带着激情、带着使命、带着憧憬,去探寻景东县文井镇文光村党建引领跨越发展的奥秘。
 

依山结庐,逐水而居,人间大美在文光。金秋时节,文光村首先呈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不愧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村寨,一个名不虚传的小康村。在两天紧张的采访中,记者从一张张幸福绽放的笑脸上,从村民们一句句赞美新生活的朴实心声中,从干部群众讲述的一个个听党话、跟党走的鲜活实例中,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没有舞台,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更没有鲜花,一群人正在忘情地排练节目。9月19日,星期六下午,记者从田间地头回到文光村委会驻地,只见20名农村妇女身着民族服装,冒着绵绵秋雨在欢快地跳舞。由此,文光村党建引领跨越发展巡礼的长篇通讯题目——幸福的歌声传四方便应景而生。


敢于担当 砥砺奋进破坚冰

   

“文光村过去被人们戏称为‘蛮赖营’。由于地处川河岸边,每到雨季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农民损失严重,生活困苦,产业发展不起来,旁边的村都笑话我们:“有女不嫁蛮赖营,河水淹家跑不赢,鸡飞狗跳,盆盆罐罐搬不赢”。村党总支书记魏大钦说起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光村,神情凝重。
   

“文光村方圆2公里,尽管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但过去这里却穷得叮当响,群众强烈要求搬迁。”村委会主任罗中发接过话说,那时的文光村没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治安差,矛盾纠纷突出,百姓生活困难,群众和村干部之间隔着“一道墙”,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
   

关键时候,共产党员就是旗帜、就是榜样。面对群众的怨气和不满,村“两委”班子痛定思痛,以群众为镜子,自揭伤疤,认真检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切地感受到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道理,一致认为,一盘散沙成就不了伟业,各行其是实现不了愿景,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关键是村“两委”班子能不能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真正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舞”出新生活
 

与民同心,共筑搬迁梦。村“两委”班子立说立行,作出重大决定: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支持的情况下,再难也要干,把居住在低洼处的308户农户搬迁到新址。
 

心与心相连,梦与梦相牵。看见村“两委”班子铁了心为民办实事,村民便自发地组织起来,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文光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村民安居工程建设。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敢担当、重实干就要 勇敢地挑起自己应该挑起的重担,绝不面对问题向后缩、遇到困难绕着走。村“两委”以民生为重,办了这件群众期待许久的“舒心事”,让村民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存在,看到了村干部务实为民的新形象,发自内心地喊出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从此安居乐业,支持村“两委”工作,一心一意发展经济。
 

情到深处“冰”自溶。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村“两委”带着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深厚感情,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文光村党建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许多青年人特别是致富能手纷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前全村党员有62名。
   

说起村里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村民日益鼓起的钱包,村民总有讲不完的话:谁都不会想到,曾几何时,文光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与落后、脏乱与破旧的代名词。而今的文光村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而且更是一本富有哲理、富有诗意的书,是全县远近有名的小康村,党群、干群关系融洽。
   

“今天我们20名姐妹放下手中活计,没有要一分报酬,汇聚到一起排练节目,尽管很苦很累,但人人心里乐哈哈。”文光村妇女主任、农民文艺演出队队长杜景仙兴奋地说,听说市里要在我们村召开党建工作现场会,村“两委”领导一声令下,姐妹们就准时来到村委会大院排练节目,把文光村最美的一面展现给来宾们。
   

为什么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能够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党建工作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从镇领导和村民的赞美声中,记者找到了答案。随行的文井镇党委书记王芝勇更是语出惊人:“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文光村能从昔日的贫穷村变成现在的富裕村,实现这一精彩转身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就是村‘两委’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为民谋福勇担当,为民谋利不言苦。”
   

敢于担当,砥砺奋进破坚冰。回眸文光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一个个亮点频频跃入眼帘:全县粮种改革、杂交水稻推广从这里开始,166个村完小排危改造从这里起步,全县教育三级干部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实施滇西南中低产田改造从这里开始,全县农业水稻亩产1350斤栽培模式首先在这里开展,水稻抛秧大面积推广从这里推开,水稻高产创建吨粮田从这里实施,全县农机大、中、小型农业机械化在这里搞试点,林业改革、农村小型水利改革、滇西南中低产田改造、“一事一议”项目在这里通过验收……文光村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景东县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一个对外交流的使者、一个对外合作的载体,知名度、美誉度空前提高,强有力的党建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
 

筑牢堡垒 创新机制聚力量

   

一场秋雨之后,记者在惊叹文光村秀丽如画的田园美景、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的同时,尽情地享受着党建工作给文光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风尚。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默默无声中传递出生生不息的力量。迈入新的时代,文光村“两委”靠什么凝聚共识、引领行动?靠什么锻造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气质,众志成城奔小康?王芝勇快人快语:“是文光村人一直坚持不懈地弘扬‘传承历史、面向未来、追求卓越、奋斗不止’的文光精神,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今天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民生幸福、社会和谐的新图景。
   

“党建工作从表面上看是无形的、务虚的,但实际上是有形的、务实的。只有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赋予实质内容,着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党建品牌和阵地,才能扎根于群众心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魏大钦自豪地说,文光村自创新推出党员家庭课堂新制度、新机制以来,在党群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将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把民情民意收集起来,解难题办实事,同心共筑小康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文光村党员“家庭课堂”的顶层设计思路是:按照党员分布、群众居住地情况,按区域划分,以20户左右农户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确定1户党员户作为家庭课堂中心户,并根据课堂需要设立岗位,综合服务岗由党员中心户负责,其他岗位由区域内的其他党员负责,大家根据岗位职责为群众提供服务,相互配合,每两个月组织周边党员群众开展一次家庭课堂,宣传党的知识、道德礼仪、政策法规、种养殖技术等,并面对面听取群众诉求,收集社情民意,现场解疑答惑,体现了党员的主体地位。目前,全村有农户469户,共设19户党员“家庭课堂”中心户。
 

党员家庭课堂活动进展如何,效果怎样,取得了那些效应?见记者不解,罗中发便详细地介绍了推动党员家庭课堂的三大好处:
 

——家庭课堂成为加强党员管理的好模式。村党总支书记对党员中心户“家庭课堂”全面审核把关,监督党员中心户履行职责,将“家庭课堂”党员中心户牢牢抓在手中,将党员中心户开展工作情况纳入党员民主评议,作为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标准;作为党员“家庭课堂”的中心户必须是党员家庭,在整个“家庭课堂”中发挥宣传发动、组织引领、调查研究等作用,每个普通党员都必须积极参与党员“家庭课堂”。
 

——家庭课堂成为教育引导群众的好方法。每一个党员“家庭课堂”单元作为一个管理网格,在全村农户实现全覆盖。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包含党的知识、农村农业科技知识,还包括政策法规、道德礼仪。“家庭课堂”党员中心户作为“家庭课堂”的组织者和召集者,同时担任网格管理员并直接接受村党总支的领导,在开展“家庭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对网格单元户进行教育、管理、引导,更好地实现了寓教育于管理,寓引导实现更好的管理,从而使网格化管理真正发挥了作用。
 

——家庭课堂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好途径。邀请党员领导干部、农业技术专家、党校讲师授课,现场讲授群众急需的技能知识,现场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面对面听取群众的呼声,现场解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面向群众开展服务,实现了干部“一对多”的联系方式,从而使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党员群众齐参与,一人一句好氛围,用心用情话家常,共谋文光新生活。”这段文光村党员群众总结出来的顺口溜,让记者心头一振,亲自参加了由党员中心户那庆艳组织的党员家庭课堂。记者看到,党员家庭课堂打破了参会对象的限制,领导干部、党员群众、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并且每个人都可上讲台,既当学生也可当老师,大家在课堂上围绕主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提出问题、共同解答,让过去填鸭式的枯燥会议变成现在灵活式的生动课堂。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积极互动、平等交流,每个人提出的问题都会受到重视。
 

到目前为止,文光村“家庭课堂”党员中心户共开办课堂86次,参加群众2175人次。谈到党员家庭课堂的感受,村民有感而发。罗朝军说:“我以前从来没有参与过家庭课堂,也没有听说过,参加党员家庭课堂后,让我们学到了种养殖技术,了解到一些惠民政策。这个课堂真好,大家都愿意参加。”党员中心户邓祖军说:“党员家庭课堂让我们党员找到了有意义的事做,虽然有点忙,但为群众办事,我们忙得充实,忙得开心。”
 

魏大校是一位65岁的老党员,行动不便,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家里只有老伴两人,虽然家里什么也不缺,但也格外冷清,得知村里组织“家庭课堂”,他每次都积极参与。“党组织送教上门的学习方式真是太贴心了,来‘家庭课堂’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很高兴,我在电视里看到的还没在‘家庭课堂’里学到的实在,还是方言好交流,希望‘家庭课堂’越办越好!”魏大校老人的一席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一个道理:党员家庭课堂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制度到自觉,都呈现出上下联动、创新探索的精神,从更高层次上丰富了党建设工作的内涵,取得了堡垒在创新中夯实、作用在一线中发挥的实效。


帮扶到家 再续发展新辉煌

 

如椽巨笔描绘绚烂画卷,时代风雷激荡雄浑乐章。如今,在广袤的川河大地,党的富民政策催生出一座座产业基地,托起了一幢幢崭新楼房,撑起了一片片致富蓝天,放飞了一个个美好梦想。
 

资料显示,2014年,文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7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49元……读着这组数据,记者禁不住发出赞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在普洱市举全市之力奋力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时间节点,文光村已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还有什么更能让人比站在起跑线上令人热血沸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记者的赞美,文光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脸上却写满了凝重,显得有些不开心。现年61岁的村委会主任罗中发说,比起他们的宏图,比起他们的梦想,眼前的这点成就微不足道,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
 

何出此言?面对记者提问,罗中发一言不发地将记者领进了贫困户邓继标家了解实情。
 

邓继标的儿子邓承正告诉记者,他家原有3口人,父亲邓继标是残疾人,他母亲患糖尿病已去世,他本人也是脑残,家里一贫如洗,日常生活仅靠低保和独生子女费来维持,房屋年久失修,东倒西歪,全家人心急如焚,晚上也不敢合眼,就怕房子会突然倒塌。邓承正说:“村主任罗中发了解到我家情况后,把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我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发动党员群众捐款,筹集资金18500元,磨破嘴皮和商家讲价钱,低价请来了工程队,我家建盖了新房子,后来又联系让我到附近的工地打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现在的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了,还买了几件家用电器,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村干部!”
 

文光村发展了,群众富裕了,但村党总支书记魏大钦脸上仍然没有过多的喜悦与满足。他心事重重地说:“这几年,国家政策好,文光村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比原来好多了,但还有一些特殊户,有些是残疾家庭、有些不有子女,各家情况不同。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少数人富不算富,只有大部分人富起来才算富。天不管,地不管,只有党来管。村党总支商量后,通过排查,全村共有17户贫困户。我们建立了常务家长制,推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加上镇上派出的8名科级干部和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了14人的帮扶工作队。”




幸福之路
 

采访中,记者发现,比起普通村民的幸福感,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幸福观却与众不同。在一般人看来,幸福是什么?因人生境界不同,追求相异,对幸福的理解感受自然迥异。而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幸福观里,没有自我和小我,只有默默奉献、埋头苦干,把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浓厚感情植根于日复一日的劳作、年复一年的耕耘之中。
 

“关爱群众就是最实际的党建工作,解决贫困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就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村“两委”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才能一呼百应, 拉升标杆促崛起,破难奋进谋发展。
 

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办,一年工作接着一年干,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就能实实在在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收获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认可和支持。对此,罗中发的感受来得最为真切:“以前我们到农户家做工作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现在家家都大门敞开,像一家人一样,群众遇到问题也会主动找我们商量。”
 

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传递人间真情,诠释民生真谛。文光村发挥“常务家长”主心骨、顶梁柱的作用,让每一个家庭都得到发展,进而实现全村发展。村“两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开展组团式服务,把党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技术能手等能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蚕桑技术、烤烟技术等6支服务队,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动力与活力。
 

青山流翠,川河悠长。记者走进川河坝子,田野里犹如一幅典雅恬然的江南美景,高原特色农业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一条条干净整齐的机耕路,一个个道旁的休闲亭,与山水交相辉映,在绿的厚重与水的灵动之间抖开,美不胜收:以川河大沟为轴,按照6∶3∶1分成三大板块,沙坝地种植蚕桑;川河大沟以下种植烤烟、甘蔗;川河大沟以上种植林果。把全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起来搞活产业。村“两委”班子的用心良苦,群众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二话不说,就是一个字:干!
 

是雄鹰,就要飞翔;是战士,就要战斗。文光村“两委”班子面对成绩不自满,思想不停滞,继续带领全村群众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懈努力,又开启了一段新的奋斗征程。
     

 

【采访后记】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文光村以党建工作为支点,撬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光村将“传承历史、面向未来、追求卓越、奋斗不止”的文光精神深深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如璀璨星空般光亮闪耀,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激荡起勇往直前的豪情,让正气充盈天地,让感动留驻人间,让鲜红的党旗净化百姓的心灵,必将在超越自我中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转自《普洱日报》2015年9月25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