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关于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5-03-05 15:53:27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关于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的调研
报告

——2014年9月26日在景东彝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调研组,采取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和随机抽取漫湾、林街、景福、安定、文龙、锦屏、文井、太忠、龙街9个乡镇的17个村,通过看现场、听汇报、查资料等方式,对我县农村 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民政府以普洱市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契机,以“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为目标,把强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提升农村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县”建设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相结合,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
化协调、加快建设,创新举措、推进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明显。

    (一)加强组织领导,长效管理政策措施日趋完善。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建设,并把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完善了领导组织体系、政策措施和监督管理体系。一是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分管农林和住建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县环保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村也相继成立了工作领导班子。二是为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巩固整治成果,根据《景东彝族自治县环境保护条例》和《景东彝族自治县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民族法规,县委出台了《景东彝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景东彝族自治县者干河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各乡(镇)政府和县级机关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生态文明建设年度工作责任书》,加大了对相关部门及乡镇的考核力度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改变了环境卫生现状,为全力打造“美丽景东”,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三是编制了《景东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景东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13个乡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项目规划文件。为争取项目支持,不断改善、优化、美化、绿化、亮化我县人居环境,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蓝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组织协调,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进展顺利。一是在抢抓国家实施各项农村民生工程的政策机遇中,积极争取的《景东县锦屏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和《文井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已列入国家环保部项目库,为创建 “生态县”和更多的“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奠定了基础。二是为全面推动我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进程,提高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积极争取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项目》,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及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调研,意向把景东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云南省唯一实施该项目的县)。三是为做好生态恢复、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县环保局及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结合各自职能,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 2012-2013年累计投入环境保护资金11,010万元,其中上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5,444万元,县级安排环境污染防治资金2,023 万元,其他环保资金3,543万元。建成日处理1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60吨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1个,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13个,乡镇村生活垃圾池199个、设置环境保护宣传牌69块。同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退耕还草、清洁水源、生态经济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完成封山育林296.5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生态经济茶园23万亩,核桃基地50万亩,桑蚕基地3万亩,咖啡基地1万亩,沼气池4万多口,测土配方396万亩,有效遏制了垃圾和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为生态恢复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奠定了基础

    (三)突出重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着眼解决“脏、乱、差”、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开展了川河、者干河沿岸及公路沿线的综合整治。一是加大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农药、化肥、地膜、畜禽养殖等污染的重点整治。二是强了环境执法力度,着力解决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对辖区内排污单位实行按月按季环境监管,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作出处理意见。三是强化了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污染物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县创建等活动,利用宣传栏、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展示生态保护成果,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四是推进了信息能力建设,在环保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设立环保局门户网站,增强在线办事和公众互动能力,充分发挥了网站环境信息公开窗口的重要作用。调研中了解到,通过集中整治,环境执法、宣传教育、信息能力建设,示范区内的农户自觉形成爱干净,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家门口自建一个小垃圾池,他们把能变废为肥的就地处理;能变废为宝的分类收集储存销售,其余的焚烧或填埋,通过“堆肥、回收、焚烧、填埋”化整为零。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照创建“生态县”的要求和农民的企盼,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环卫意识淡漠。一是我县大多数农民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山区农民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较差,对 “脏、乱、差”的农村环境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造成山区集镇垃圾满山、满箐、满沟乱倒,山区村民乱丢垃圾,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村中污水横流,“四害”滋生,农药化肥乱用,农用包装物随地乱丢等等污染,对周边的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成为畜禽疫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给农民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威胁。造成坝区集镇附近环境卫生较差,河流污染较重,由于集镇上生产垃圾多,大多没有固定的处理场所,就直接把垃圾倒入河流、路旁、桥涵下,部分集镇虽在河道旁建了垃圾池,但没有处理措施,垃圾满河道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部分户把禽畜养殖圈舍、厕所建于河道旁粪便直接排入河道,病死禽畜丢于河流,污染了空气、水源、河流、土地等自然环境。二是我县乡(镇)村组干部大多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及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强,面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畏难思想严重,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不够,导致不少村民对环境卫生整治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不清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自改陋习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治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涉及水、电、路、林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绿化美化亮化等公益事业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而我县专项整治经费投入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规划设计标准有待提升,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我县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卫生整治,但整体效果欠佳。一是总体规划设计统一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进一步优化,对集镇村庄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和村庄风貌、特色、文化等方面的精准化设计不够。二是乡镇一级没有环卫部门,没有执法权,环卫力量薄弱。三是监督管理机制、工作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运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氛围。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手段进行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一是要落实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综合运用讲座、授课、实地培训、媒体和宣传栏等方式,培训好生态、环保、卫生知识及其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知识;宣传报道好我县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乡村生产、生活垃圾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河道、道路、村庄、绿化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成果、典型事例,形成共鸣,调动全民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加农村环境整治和建设,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开展好“环保世纪行”、“巾帼卫生行动”、“环境卫生月”和环保节日(中国
植树节、中国土地日、全国保护母亲河日、清洁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节日)等科普宣传活动,推广新科技、新技术、新文化和新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公德和生态文明意识,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环境卫生建设活动。三是要利用好学校、村委等宣传阵地,发挥好“小手拉大手”的作用,经常性开展环境卫生知识和征文有奖竞赛,并把环保知识细化到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日常课程中,从小树立环境卫生良好思想观念和个人卫生习惯,让学生充当环境卫生整治的宣传者和实践者,通过他们引导带动父母长辈自觉参与到全县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来。镇村要发挥好农村党员、退休干部职工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开展各类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活动,凝聚多方社会力量,感染周围的群众。

    (二)多方筹措资金,破解制约瓶颈。县人民政府要按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规划和设计要求逐一破解整治的难点难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取得实效。整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省级重点镇建设、生态示范镇村创建、小城镇、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烟水烟路等关联度高的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二是要统筹用好“一事一议”资金和相关政策,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内容申报,并做好筹资筹劳工作,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健康进行。三是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同时,有条件的镇村要积极推行市场化保洁服务,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物业公司承担保洁任务。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完善制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是立足长远,科学规划。要着眼于农村长远发展,统筹考虑路网、水系、行车、绿化美化、公益设施以及污水排放、垃圾处理、产业发展、教科文卫、商贸物流,景观休闲等多种元素,打造功能完善,亮点纷呈的“美丽乡村”。二是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通过划分整治重点区域、一般区域和类别,明确不同整治区域和类别的整治标准和梯次推进的时间要求。对重点区域整合相关项目建设,率先把交通主干线沿线、集镇所在地和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建成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示范样板;对一般整治区域要根据群众实际需要,按基本整治要求,适度安排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确保村庄干净卫生。从垃圾类别上讲,对农村生活垃圾要在宣传教育上下工夫,倡导 “就地堆肥、分类收储出售、焚烧填埋” 化整为零模式,引导家家户户自行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的良好行为。对农业生产要积极推广绿色无害化生产、科学配方施肥和双降解生态地膜等技术,改变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塑料地膜的现状;对城区及集镇产生的建筑垃圾要合理安排堆放或填埋点;医疗垃圾国家环保部将其定性为第一类危险废物,要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集中处置。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随着时空和形式的变化,完善管理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义务劳动制度、督查指导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工业准入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是管理部门实施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管控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工矿企业污染;建立好发展规划、宣传教育、金费保障、监督考核、结对共建等长效机制和垃圾分类处置体系,规范个人、家庭公共环境卫生行为,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常态化的制度保障。四是要充分发挥供销社传统经营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作用,根据国家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的若干政策,制定引导鼓励支持供销社建设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专业处理中心,构建社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商场和连锁卖场回收网络工程,形成以回收站点、流动车辆为基础,连接分拣中心,对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回收、加工、利用一体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链条,净化环境。
 
 
注释:
①长效机制:农村环卫发展规划:县级统一制定的农村环卫近期、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对农村环卫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手段进行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开展各类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共同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机制。保洁服务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市场化保洁服务,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物业公司承担保洁内容。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团体及其干部职工与企业、村、组、农户结成共建对子,一对一、点对点地规范个人、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行为,通过一家一组、一村一镇抓,抓出示范点、示范村、示范镇,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实化。监督考核长效机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考核、激励、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

②农村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建立“变废为肥、能变废为宝、焚烧或填埋”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堆肥、回收、焚烧、填埋”化整为零,确保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③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的若干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 等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