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人才故事】不忘初心,情撒大山

发布时间:2019-01-16 10:35:03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不忘初心, 情撒大山景东县花山镇淇海村完小 曹冰我叫曹冰,是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花山镇淇海村完小的老师。淇海村完小坐落在哀牢山脚下

 

不忘初心 情撒大山
景东县花山镇淇海村完小 曹冰    

 

我叫曹冰,是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花山镇淇海村完小的老师。淇海村完小坐落在哀牢山脚下,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这里群山万壑,鸟语花香,但远离县城,交通闭塞,生活艰苦。二十六年前的我师范毕业后,以“正式教师”身份分配到这里来当教师,从此开启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漫漫征程,同时确立了人生的理想,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报考师范的初衷。
 

默默坚守、甘愿奉献。
 

一九九三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夕,我在哥哥的陪同下,挑着行李,背着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怀着既兴奋又担忧的心情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淇海完小。虽然到来之前对自己可能会遇到的艰苦条件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到来后面对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地面坑洼泥泞的校园环境和距离最近的村街也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并且也只能买到简单的生活用品的现状,我心头发凉,有一种想逃离“苦海”的念头。但在哥哥的鼓励下和一位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教师(原先的老师都是本地民办、代课教师)的鼓舞下,我勉强留了下来。
 

开学了,面对一百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和许多家长仿佛看到希望的笑容,我逃离“苦海”的念头一下子跑到九霄云外,我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在贫困山村,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与艰苦,你得咬牙扛着。
 

1993年的山区农村,没有电,路不畅,出门靠步行,吃水靠肩挑。不管学生还是老师,吃饭都得自己动手砍柴烧火煮,每天都得接受两次烟熏火燎的考验。作为大些的同学和我,凭力气还能找到些干柴,生火煮饭相对还容易些,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烧火煮饭简直就是一个坎,一场苦难……花脸脏手,眼睛熏得通红仍然煮不熟一顿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找不了干柴。看着这一个个“小花猫”,我是又想笑又心疼。从此,我义务为低年级没有哥哥姐姐带领的小同学砍柴,星期六七,我就进山砍柴,为了多砍些柴,皮肤晒黑了,双肩磨破了,双手粗糙布满老茧。每次教师集中学习跟条件好一些的同龄老师见面时,我都不好意思伸出自己的手。曾经有人劝我:你也是正式教师为什么要呆在这里受苦受累,在你后几年参加工作的都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你也早就该申请调到离家较近的花山中心完小去工作了。但我没有动摇,直到现在,我还是坚守在这所偏僻的山区学校里。
 

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淇海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混居的贫困山村,爱喝酒似乎是一种民风。一九九五、六年那段时间,学校旁,村子里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许多以出售烟、酒为主的小卖部,许多人没钱买烟酒就拿家里的玉米,鸡蛋等农副产品去换,“醉卧路边君莫笑”的场景随时随地可见。大部分学生本来就来自贫困的家庭,被父母这样一折腾,贫困程度就雪上加霜了。一九九四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三天了,但三年级的陶艳(化名)仍没来上学,经打听是因没钱交书钱学费而不来上学了。她家的情况我多少还是了解一些:母亲做不了主,父亲嗜酒如命,是买不了酒就换酒喝的典型代表,而且酒后总是耍酒疯,妻子孩子经常被吓得不敢回家。虽然我对陶艳父亲的行为感到无比痛恨,但孩子是无辜的,作为班主任教师眼看自己的学生失学是有悖师德的。为了让学生早日上学,放学后,我就独自一人去劝学。当我跨进她家门时,看到的景象让我非常吃惊:一栋多处开裂的土坯草房,几件简单不成样的家具,地面一片狼藉,一股烈酒的气味,可想而知刚刚上演了一场耍酒疯的大戏。恰好陶艳一家都在,陶艳的父亲醉醺醺的卧在床上,听说我是去找他的孩子来上学的,恶狠狠地丢出一句“你要叫她去读你供她读,我不有钱。”也许是一时的年轻气盛,也许是教师的责任,我也没好气的回了一句“读书的钱不用你管,你只要别让她饿着”,说完就让陶艳收起简单的行李回学校了。陶艳的父亲不久后因酒精中毒死去了,我也一直资助她小学毕业。
 

虽然后来随着国家的惠民好政策的实施和人们意识的提高收入的增加,资助学生的事就越来越少了,但只要有特殊学生存在,我仍然义不容辞的去做。学生的事无论大小我都关心,学生生病时的一杯开水,弄湿后可以暂时换上的一件干衣服等等。我经常这样跟年轻教师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在家有父母的照料,在学校只能靠老师关爱了。真情换真情,你付出了爱,学生会记你一辈子,家长会感激你一辈子,口碑好了,工作自然就好开展了。
 

学校的事就是自己的的事。
 

“爱校如家”这是从教20多年来我从未改变过的理念。在从教生涯中,无论是一个普通老师,还是学校负责人,我都把学校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九十年代,因学校办公经费非常有限,办学条件还很艰苦,许多学生的课桌椅都非常老旧并且缺胳膊少腿。学生经常一手写作业一手拉桌椅,一不小心课桌倒了引来其他同学的一阵哄笑,课堂效果和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于是我又自费买来锯子,锤子,钉子,找来废弃的木板做起了“小木匠”,经过修理的桌椅虽说样子丑了点,但学生再也不要拉着桌子写字了。现在,在党的关怀下,学校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换水管,换开关,绿化美化校园等仍有许多可做的事。只要是学校的事,自己能干的我都义不容辞就干,能省的则省。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点事,尽心尽责干工作。
 

育人先育德。
 

25年来,我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一贯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心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争做新时代的新“三好”学生。由于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和增强。
 

首先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利用《守则》和《规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班纪校规,爱护公物,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勤奋刻苦,按时完成作业,不随意旷课,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按时佩戴红领巾,升旗时恭敬端庄;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
 

其次,抓礼仪教育,创文明班风。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用心认真学习,深入体会,亲自践行,鼓励学生争取做“讲礼貌懂礼貌”的好学生,构成良好的文明班风。历年来我所任教的班级班风学风良好,深受家长欢迎和社会好评。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我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教学原则,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时事向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新发展,随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利用班会、队会、报刊杂志等诸多途径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雷锋在我身边”、“重阳节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小手拉大手助力脱贫攻坚”等,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比口头宣讲更具实际效果。
 

潜心钻研、勤奋教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一轮轮的教改,我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我,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各类教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的精髓,研究时代教育发展规律,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也喜欢上我的课,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业以来,我用敬业和执着,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着中国梦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