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脱贫攻坚进行时】变 迁

发布时间:2019-11-29 10:43:08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变 迁-----景东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景东县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聚焦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变      迁
 

-----景东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

 
 

景东县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聚焦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的发展及扶持工作,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依靠艰苦奋斗逐步实现搬迁致富。
 

“十三.五”期间景东全县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13人,目前,已完成8913人2273户的建设搬迁任务,竣工率100%,已搬迁入住2273户,入住率100%,旧房拆除2273户,拆除率100%。共建设集中安置点9个,安置建档立卡户489户1844人。
 

景东县花山镇文岔集中安置点街道上有一家开恩汤锅店特别显眼,店主卢开恩家由于原居住地交通不便,易地扶贫搬迁至文岔集中安置点,卢开恩的妻子吴芳在搬迁至新房之前,在餐馆里打工学会了做菜技术,搬迁至文岔安置点之后,利用安置点的自家门面,自主创业开起了特色菜馆,一家人的日子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过的红红火火。

 

 

景东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中,同时考虑住房与商用结合,建设具有商铺、居住相宜的综合型房屋。分别建成花山镇文岔集中安置点、大街镇平地集中安置点等,安置点依街而建,户均有一个临街门面,可出租或自主经营。为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景东县根据安置点的实际情况编制后续的产业发展和就业规划。
 

文黑集中安置点新搬迁来的住户孔琼一家有六口人,孔琼的丈夫在亲戚家的公司打工,婆婆在县城做保洁员,孔琼因为孩子小要带孩子,就在安置点门口摆起水果摊,卖水果;安定镇沙拉村李昌俊家由于原居住地单家独户,离村组较远,交通不便,饮水安全无保障,搬迁至文黑集中安置点,57岁的他被安置点物业公司聘为保安,每月可领取工资1500元,他还被选举为楼栋长,纳入公益性岗位,每月可领取500元工资。依托县城工业园区安置的文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84户1067人,为保证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县里及时与县内郝思嘉厂、剿丝厂、建筑企业及餐饮、汽车服务、宾馆服务等企业和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外企业沟通,提供就业岗位,并在文黑集中安置点召开了两场专场招聘会,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已开发公益性岗位21个,正在与县职业中学合作建设扶贫车间一个。并组织“劳动技能培训班”、“家政服务培训”和“民族民间建筑培训”,通过对应的岗前培训,使有条件的农户拥有相应的就业技能,已实现转移就业415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农户户均实现1人以上就业。

   

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景东县针对就近分散安置的易地搬迁户,根据原有的核桃、茶叶、咖啡、蚕桑等产业,进行提质增效、茶叶改造等项目全覆盖,由相关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扶持,通过项目实施达到提高收入,并作为长期产业加以发展壮大,共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344.868万元,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户产业扶持全覆盖,激发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内生动力,树立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有条件的农户大力发展冬马铃薯、水晶豌豆、烤烟、晚熟芒果、甘蔗、橘子等经济作物种植,通过产业发展发家致富。
 

   

景东县还把产业扶持资金补助到户,部分搬迁户结合退耕还草、还林项目,种植经济饲草,自主发展生猪、肉牛、黑山羊、乌骨鸡养殖,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协会,走“公司(合作社、协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增收、持续脱贫。
 

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收入的增加,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搬迁群众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全面转变。有四位村民在搬迁至文黑集中安置点之前,喜好喝酒,天天酒醉,搬迁至安置点之后,仍然旧习不改,经常大清早就聚在一起喝酒,不干事,喝醉了回家连门都打不开。景东县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及时组织干部对搬迁户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选求适合搬迁农户就业的岗位,让有劳动力能力的人实现就业,让每一个群众在奔小康路上不掉队。学到了劳动技能,原来成天喝酒不干事的四位村民转变了观念,外出上工地打工去了,白天到了安置点根本见不到他们的身影。
   

通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群众摆脱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搬迁群众发展观念得到极大转变,生产得到了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群众吃、穿、住、行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生病能就近医,学生能就近上学,实现了稳定脱贫致富,贫困群众的生活正向着欣欣向荣的小康社会迈进。(董 舟)


 

编辑:李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