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正文

【田野风采】漫湾镇:利益联结打造“甜蜜产业”

发布时间:2019-04-23 18:03:39 来源:未知 点击: 收藏
漫湾镇:利益联结打造甜蜜产业周莉华 文 李世华 图蔗农收获甘蔗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取得产业扶贫成效,更
漫湾镇:利益联结打造“甜蜜产业”

周莉华/文  李世华/图

 

 

蔗农收获甘蔗



深入田间地头采访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取得产业扶贫成效,更好地巩固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景东彝族自治县漫湾镇党委政府与景东恒漫制糖有限公司在抓实甘蔗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漫湾镇于1986年开始发展甘蔗产业。起先在山地试种,依托保甸红糖厂生产蔗糖。1997年建成漫湾糖厂,甘蔗种植由山地向水田发展,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漫湾镇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景东恒漫制糖有限公司位于景东县漫湾镇保甸村,公司前身是景东糖业总公司漫湾糖厂,现改制为民营企业。公司下设八个部门、七个生产车间,有员工121人,榨季生产期间季节性从业人员114人。历经多次技术改造,现已建成日处理甘蔗600吨、年产白砂糖6000吨的生产线。公司成立以来,每年无偿投入100万元,为蔗区修道路、建水利;每年支付蔗款2200万元,实现农业产值2500万元、工业产值3900万元,上缴税金400万元。恒漫公司蔗区共有2300户蔗农种植甘蔗9000亩,其中,3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漫湾镇329户)种植甘蔗2160亩,户均收入11000元。2018/2019年榨季,恒漫公司入榨甘蔗38075吨,漫湾镇35户建档立卡户获得无偿补助资金4万元。
 



甘蔗压榨



查看白糖颗粒色泽

 

脱贫攻坚、利益联结是漫湾镇党委政府和景东恒漫制糖有限公司的重头戏。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探索形成镇党委政府牵头、恒漫公司主导、贫困户主动联结的“龙头企业+农户(建档立卡户)”甘蔗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共同发展。一是建立订单联结,获得现金收入。对有劳动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农户,公司与蔗农签订长期甘蔗收购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公司提供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蔗农负责种植管理,公司按照“保底价格+浮动价格”等保护价进行收购甘蔗原料。二是建立劳务联结,获得薪金收入。对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农户,公司优先吸纳他们长期就业或季节性务工,每个榨季公司招收临时工80多人,农民工按照“保底工资+超产分成”的方式获利。三是建立租赁联结,获得租金收入。对农户拥有的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公司通过流转或租赁,实行“实物计租、货币结算”流转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确保农户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
 

“对蔗农给予扶持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恒东、恒漫制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介绍说,为促进甘蔗产业稳健发展,公司与农户签订了《甘蔗种植扶持协议书》,并出台了具体扶持措施:每新植一亩甘蔗,由公司有偿提供种苗1.2吨、底肥款320元、地膜10千克及新型农药;根据种植大户及特殊户的实际,公司根据资金状况核定种植和机耕借款进行扶持;对连片10亩以上的新植户给予一、二桩地租借款扶持,100亩以内按照合同价格的90%借支、100亩以上按照合同价格的95%借支,地蔗最高不超过500元/亩/年借支,沙坝地和水田按最高不超过1000元/亩/年借支;甘蔗种苗运费由农户自行支付,也可由公司垫支;中耕管理每亩给予总价值300元的化肥扶持,主推高效复合肥配施有机肥,宿根地膜10千克,新型农药按使用标准扶持,针对部分特殊农户给予中耕现金扶持,针对中、大户,每亩给予借支150元进行宿根蔗盖膜施工费用扶持。不仅如此,公司还对贫困户蔗农给予无偿扶持,主要包括:田蔗新植优一类、一类和二类中的台糖22号、台糖25号、柳城05/136、云蔗05/51、云蔗05/49、台糖1号等品种的,每亩给予补助200元,并承担甘蔗种苗运输费;宿根蔗使用农药、追肥并进行全膜覆盖的,每亩补助50元……



检验白糖质量



白糖包装



上车运输

 

保甸村街子组甘蔗种植户吴志南发展甘蔗产业多年。今年种植甘蔗3亩,产量22吨,实现收入9460元。他说,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我们种植甘蔗的技术有了保障、甘蔗收购有了保障。年过花甲的罗国翠说,我家种植甘蔗8亩,砍完入榨后,我又帮别人家砍甘蔗,每天收入50元,还收集甘蔗叶喂养8头牛,一举多得。
 

漫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姜贵勇说:“精准帮扶就是要变扶持到户为效益到户。效益源自产业,产业需要带动,带动依赖龙头企业。漫湾镇与恒漫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将效益到户发挥到最大化,企业有赚头、贫困户有增收,产业发展实现了成果共享。”






                                                                                                                    编辑:李启刚